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侯寶林不認侯耀華侯耀文為徒,單田芳晚年才收徒,名人收徒那些事

侯寶林不認侯耀華侯耀文為徒,單田芳晚年才收徒,名人收徒那些事

9月11日單田芳先生故去,懷念先生時我們想起他的作品、他的為人,但更多聽到的聲音是:單先生去了,傳統曲藝的未來會怎樣?每當有老一輩藝術家,或者某個藝術流派的代表去世,大家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和焦慮。他們離開了,留給觀眾和這個世界還有些什麼?這門藝術有合格的傳承人嗎?

單田芳先生去世,再次引發人們對傳統曲藝傳承的擔憂。有人說,單田芳先生有6 億聽眾,在看重數據的新媒體時代,這個數據當然引人遐想。但是,這裡的聽眾不等於「用戶」,在這6 億聽眾里,也沒有真正能繼承他評書技藝的人。

單田芳先生的父親兄弟三人都是說評書的,但是父親希望他不要再說評書了,感覺這個職業非常辛苦,也不受人尊敬。單先生小時候就看了不少電影和連環畫,懂得如何利用聲音營造畫面,他雖然一度去讀了大學,但是最終還是回到評書這個行當,成為一個創造性的評書藝術家。

正在演出評書的單田芳先生。圖/視覺中國

單先生小時候有很好的學習評書的環境,或者說有「童子功」,但他仍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學徒」出身。在相當長時間內,他都把說評書當成是一個人的事業,只是到了晚年,才舉行收徒儀式。他的「徒弟們」大多早已成年,也不靠說評書為生。這樣的師徒,有情誼,有形式,但是卻缺乏真正的傳承。

像評書、相聲這樣的傳統藝術門類,往往都需要嚴格的師徒制。9 月7 日,相聲大師常寶華去世,人們能夠清晰地看出一條傳承之路:常寶華出生在天津的相聲世家,早年拜馬三立為師,而大家都很熟悉的相聲演員牛群、侯耀華都是常寶華的學生。到了侯耀華這裡,他也收了不少徒弟,甚至也有一些炒作的女徒弟,雖然也有傳承,就已經沒有那麼嚴肅了。

侯耀華的父親侯寶林是真正老派的相聲大師。上世紀50年代,工人出身的相聲愛好者馬季,經組織安排,曾經拜侯寶林等好幾位師傅學習相聲,但是到了晚年臨終的時候,侯寶林在紙上寫下自己認定的徒弟名單,沒有馬季的名字,也沒有自己兩個兒子侯耀華、侯耀文的名字。

這就是老派作風,師徒一場意味著很多。在相聲界,向來就不缺少恩怨。嚴格意義上的師徒制會形成派別,有利於發展出獨特的風格。但是,過於強調師徒制,會讓本已日益狹窄的相聲傳承走入死胡同。傳統藝術的傳承需要開放性,在這方面侯耀文是一個很好的典範,他接納了郭德綱,並且把他推向更高的高度。

曲藝研究曾藉助說唱俑來論證曲藝的發端。圖為四川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的擊鼓說唱俑。圖/視覺中國

到目前為止,最有新意、也最有市場號召力的相聲團體就是郭德綱的德雲社。郭德綱收了不少徒弟,但是他逐漸轉變為某種演出公司制,而不是傳統的師徒關係。德雲社有傳統的一面,但是其價值卻更在於開拓的一面,他們的相聲,除了傳統包袱之外,吸收了大量社會上的熱點話題,或者說,他們的演出真正做到了與時代同步。

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一個這樣的現實:在電影、電視和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當下,不管多麼努力,像評書和相聲這樣的傳統藝術形式,都註定會是冷冷清清,成為少數人的娛樂項目。這不是衰落,而是娛樂生活多元的必然結果。傳統曲藝,必須接受現實,擁抱現實,實現某種「現代化」。

一張高台,半副鐃鈸、一塊醒木,配以扳指、竹箸,在北方流行評書的時候,南方流行評話,圖為評話藝人道具。

河南有一個叫《梨園春》的節目,可能給我們某種啟發。這個已經超過20 年的地方戲曲選秀節目,靠著獎品刺激,吸引了很多兒童參加比賽。在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之前,《梨園春》可能是最火的選秀。這檔節目的流行和堅持,至少讓人們不再擔心豫劇會後繼無人,很多家長也會鼓勵小孩唱豫劇,把它當成一種特長來培養。

《梨園春》的小選手。

要把這些技藝傳承下去,最關鍵的還是擴大群眾基礎。單田芳先生的「6億聽眾」,其實也是一種群眾基礎。但是,如何在其中發現真正「說」而不僅僅是「聽」評書的人,確實是一個難題。

作者:張豐(評論人)

責任編輯:吳龍珍

圖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Fun娛樂 的精彩文章:

他邊演九門提督邊演黃飛鴻,拍《青蛇》差點送命,感謝張國榮提攜
中國情景喜劇25年的40個秘密

TAG:新京報Fun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