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全球金融的「911」——18年前雷曼破產,導致如今特朗普上台

全球金融的「911」——18年前雷曼破產,導致如今特朗普上台

10年前,美國5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捲起千堆雲,引發了號稱百年難見的全球金融海嘯。這次海嘯,改變了今天世界的許多面貌。

金融海嘯10年後,美股又創新高,風險意識是否又消失,埋下下次危機的種子?

6910億美元,史上最大破產案

2008年9月15日,在經過數月救援無效後,雷曼兄弟破產。這是一個號稱6910億美元、史上最大的企業破產案。一般也以當天,作為那次金融海嘯開始點。

雷曼著名的執行長福爾德,曾經擁有價值10億美元的雷曼股票,此後,價值只剩下6.5萬美元。在漫長的破產清理後,債權人只拿回了2成多。

雖然也有人以2008年3月,美國5大投行最小的貝爾斯登的破產,作為海嘯開始的起始點。但是,不論起點如何定義,雷曼破產絕對是一個里程碑,也是海嘯的高潮。

海嘯所及,美國所有的大企業幾乎都陷入破產邊緣,從兩房、花旗、AIG、美林、摩根史丹利到高盛…….,無一倖免。隔年,則是美國3大汽車公司中的通用、克雷斯勒宣布破產。

所有這些過去被認為「大到不會倒」的企業,都因為「每天數百億美元現金,如逃命般奪門而出」,導致企業流動性枯竭、瀕臨破產倒閉邊緣。最後,幾乎都是靠政府援救求生。而這股海嘯也傳染席捲全球,同時衝垮全球的實體經濟。

全球損失數字成謎:4-40萬億美元

這次金融海嘯,全球到底損失多少?答案是:很多、很多。但是,因為定義、計算方式與時間的不同,沒有一個各界都接受的確定數字─從4萬億到40萬億美元。

依照國際貨幣基金,在2011年2月公布的報告,估計這次海嘯導致全球資產的損失,約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損失2.7萬億、歐洲1.2萬億。德國KAMROZ銀行在2009年的估算,是10.5萬億美元。

但是,依照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9年2月的一場演講中說,全球股市由2007年10月的高點,下滑到雷曼破產前,已經蒸發16萬億美元。雷曼破產10周內,全球股市跌幅超過50%,損失了35萬億美元。此外,全球資產價格下滑,導致的家庭財富縮水,僅僅美國就損失4萬億美元。加上法人企業,全球資本市場損失,應該超過40萬億美元。

實體經濟面,也相當慘烈。2009年,全球經濟出現極度罕見的衰退,雖然幅度只有0.1%。發達國家衰退幅度,則超過3%。

在2008年第4季度,美國經濟一口氣衰退了8.2%、日本衰退12.7%,是50年來最差的一季。危機發生後,美國失業率2008年11月,上升到6.7%,1年後就上升到10%,美國就業崗位比高峰時,少了650萬個。

當這波海嘯吹過大西洋,衝垮歐洲金融與經濟後,也讓許多歐洲國家不得「把銀行國有化」、提供100%的銀行存款保險。接踵而來的、包括希臘在內的,「歐豬五國」主權債信危機,俗稱歐債危機,更差點讓歐元解體。

前總統小布希:我們怎麼會落到這種田地?

但是,如此慘烈的金融危機,卻幾乎沒有任何人事前預測到,也沒有人對其嚴重性有所察覺。

正如小布希在一次會議中,開頭就問所有的財經領導:我們怎麼會落到這種田地?

英國女皇拜訪倫敦經濟學院問:為何無人能預測到這個危機?

2008年8月,危機爆發前1個多月,全球央行高層齊聚舉行會議。當有人問:次貸危機在未來的歷史書中,「會是一個章回的故事,還是一個註腳」。與會者的回答,都是「一個註腳」。

結果事後驗證,應該不止「一個章回的故事」,而是一本厚厚的書。

危機發生後,各界才慢慢理清引發海嘯的原因:簡單的說,就是「世界變了」,而所有人都未察覺。也因此,全球經濟學家、金融界、再到美聯儲,都未能看到危機、作出預測,進而事前防範。

世界變了,擠兌以不同面貌出現

格林斯潘在談及這次海嘯的著作中,對為何所有人都未能預測出海嘯就說:「這個世界變了」。

海嘯時的美聯儲主席柏南克,則在其回憶錄中承認,他與美聯儲都沒有預料到,次貸款虧損可能危及美國與全球金融體系。在給國會的報告中還說,次貸問題對市場的衝擊,「可能可以控制得住」。但是在事情發生後,他們才知道擠兌會以「不同的面貌」出現。

這個不同面貌,指的就是「影子銀行系統」,還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泛濫問題。

其實,金融海嘯的直接因素,就是美國的「次貸風暴」(次級房貸,指信用等級較差的房貸),但是,更早種下的原因,則是格林斯潘在美聯儲主席任內,放寬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監管。

1999年,廢除隔離投資銀行與儲蓄銀行的「格拉斯-史帝格法案」,讓華爾街金童們的神跡,發明了眾多無人理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每個都冠上一個大部份人聽不懂的縮寫─ABS,SIV、CDO、CDS、NMB、CMO、CNM、MBS……

這些所謂,以新金融技術煉製出的金融商品,基本上就是,把貸款包裝成證券型式賣出。包裝方式,則是用數學方式算出讓信用好壞不同的貸款,包在一起來「平衡風險」。

但是,最後的現實則是,當房市全面下跌、違約暴增後,沒有任何可以「平衡」的資產。

失去風險意識,「忍者貸款」盛行

這些複雜的金融商品,連格林斯潘都承認「看不懂」,但是,評級公司都給予AAA的高評價。透過金融全球化,這些事後被認定是「有毒」的資產,流到全世界。

美國學者為此說:我們創造了2萬億美元的有毒金融商品,但是,感謝上帝,有一半由其它國家持有了。

當然,要談更根本的原因,就是整個金融界都失去風險意識。

美聯儲為了挽救網路泡沫大幅降息,鼓吹出房地產泡沫,被稱為是「用房市泡沫挽救網路泡沫」。

政治上,則是政客為了實現讓較低收入者也能有房子的「德政」,放寬甚至鼓勵次級房貸。房地美、房利美這兩家房貸公司資產負債表中,逐漸增加的次貸資產就是明證。

當時,有些金融機構的放款,形同兒戲。第一家破產的放款公司「功績金融公司」,據說這家公司只花15分鐘,訓練放款部門員工,就放手讓其承作一些不必專業的貸款,即所謂的「忍者貸款」——沒有收入、沒有工作、沒有資產,只要會簽名,都能取得貸款。

中國借條繩子,讓美國人上吊

就如日本的泡沫經濟年代時,所有人都認為日本房價會永遠上升一樣,當時也是所有人都認為,美國房價會以每年20%的漲幅上漲。連被喻為華爾街最佳風險管理者的摩根大通銀行董事長戴蒙,事後都承認說:我們沒有人想到房價會下跌。

大銀行家都這樣,那些次級房貸的貸款者,當然更無風險意識。他們往往在房價上漲後,再以更高的新房價,再貸出一筆錢作消費。結果是,風險越積越高,一旦房價反轉,馬上全部陣亡。

金融海嘯後,格林斯潘一度成為眾矢之的,除了責怪其放寬金融監管、引發大規模道德風險的「格林斯潘賣出期權」外,還有未能事前防範次級貸款擴散。

不過,美聯儲實際上從2004-2006年間,已經連續升息,貨幣政策進入緊縮階段。但是,長期利率與房貸利率,幾乎紋絲不動。

事後檢討才發現,中國、日、德等對美國有大幅貿易逆差的國家,將其龐大的儲蓄,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又借給美國。這些借款讓美國利率維持低檔,同時讓美國企業與家庭繼續超額借貸。

美國經濟學界說法是:「實質上來說,中國等於借一條繩子,讓美國人上吊」。

在海嘯後10年,全球算是走出其衝擊陰影,迎來近10年最佳的經濟景氣,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迹,金融海嘯已經改變許多事。

海嘯後,外界看到「大到不能倒」及金融風險問題,由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主導的「沃爾克法則」提出。

其核心是,禁止銀行自營交易、禁止銀行對避險與私募基金持股超過3%,減少銀行系統性風險,防止"大而不倒"的道德風險再度發生。歷經多年與金融業者的拔河僵持後,雖有被「打折扣」,但是,新的監管規則,終於在2015年上路。

金融海嘯改寫教科書,央行成為最後投資人

經濟與金融教科書也為此改寫。過去,其實外界未能看出金融風暴,可以透過這種途徑,在短期內快速傳染全球。

全球央行為挽救市場,聯手動輒對市場注資幾千億到上萬億美元,實施超越零利率的「量化寬鬆」,都是史前無例。央行的「武器庫」中,從此也增加了這幾項威力強大的武器。

某個意義上,央行從過去教科書定義的「最後放款人」角色,變成是「最後投資人」。

其中,最大改變的是美國,傳統上不介入援救企業、銀行,寧可放手讓其倒閉的老美,這次算是史無前例的,丟出數萬億美元的巨資救市。上世紀大蕭條時,政府與美聯儲幾乎是袖手旁觀,即使是之前寬鬆著稱的格林斯潘任內,救市也多以降息、注入流動性、動員民間銀行方式伸出援手。

但是,這次除了政府拿了8000億美元、直接給那些快倒閉的金融機構的「問題資產拯救計劃」外,還有3.8萬億美元的QE注資。

經濟成為金融的人質,贖金非付不可

這就是柏南克的名言:「貓耳洞中沒有無神論者,金融危機中沒有道學先生」的意義。

當財政部長鮑威爾,與小布希總統商量演講稿時,堅持要其刪除稿中「不救市」的承諾,布希反問:「為什麼?我們不會救市啊!」

鮑爾森回答:「雖然這話不中聽,但是,你也許必須救市。」小布希縱然痛罵:「整個經濟體系,成為這些金融工具的人質」,但是,也承認「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都需要付贖金」。

因為任何政府,都可以讓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倒閉,即所謂「沒有發生破產案件的資本主義,就如沒有地獄的基督教」。但是,一旦出現系統性危機時,同樣是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放手的結果,就是上世紀的大蕭條。

此一轉變,其實也永遠改變了美聯儲政策的核心。金融市場,成為美聯儲貨幣政策考量的重點,甚至是核心。不論是柏南克、耶倫或現在的鮑威爾,在做貨幣政策調整時,永遠要注視著金融市場、要貼近華爾街。

佔領華爾街運動,埋下歐美民粹勢力崛起的種子

某個角度而言,這也是在葛老18年半的美聯儲主席任內,已經鋪好的路。接替他的柏南克,又正好是研究大蕭條的經濟學者出身,依照柏南克自己的說法,他成年後投入大半歲月研究這些議題,這也讓他成為敢於採取行動,第一個對金融機構大手筆救援,同時祭出3輪總計3.8萬億美元QE的美聯儲主席,這也是「代表正統方法的結束」(柏南克語)。

金融海嘯的衝擊,其實不僅於經濟與金融樣貌的改變,其影響也擴及政治與社會層面。

華爾街金融巨子、金童們,因為貪婪捅出大洞,卻因為「大到不能倒」、或是說「政商勾結」,要納稅人丟數千億美元援救,卻仍然是「見錢眼開」。

案例是美國政府丟出1820億美元的大救生圈給AIG,但是,隔年AIG卻仍撒數億美元的大錢,給高管員工當紅利。金融海嘯讓美國銀行在2008年總計虧損480億美元,但是,這些金融機構仍然發出184億美元的紅利。

這些作法激怒民眾,連奧巴馬總統都批評,這是「可恥及不負責任的行為」,加上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終於引發反彈。2011年9月,號稱「99%對抗1%」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出現,並擴散到全球各地。

雖然這個運動難說有具體成果,但是卻點爆民眾普遍對「精英領導」的反感,也帶動日後歐美民粹主義政客與政黨的崛起。某個角度而言,這也形塑了之後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的社會背景。

世界經貿格局,由G7走向中美的G2

而當歐美日先進國家都倒在海嘯中時,中國撒了4萬億人民幣,支撐經濟,維持經濟繼續成長,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大的動能。並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

當時的說法是:全球經濟由過去的「G7(7大工業國)」成為「G2」的世界,也讓中國逐漸走出「韜光養晦」,種下今日中美貿易戰的引子。

金融監管單位的權威:都來硬的!

財政部準備接收兩房時,官員對兩房董事們說,會給兩房兩條路走:「第一條路,你們合作;第二條路,我們還是會來硬的」。

在召集所有大型銀行到美聯儲,商討援助雷曼的計劃時,鮑爾森最後撂下的狠話是:「這是我們的資本市場、我們的國家,我們會記住任何不幫忙的人。」所有銀行家噤若寒蟬、目瞪口呆,因為這與黑道撂話,沒太大的差別了。

在要屬下官員打電話,叫雷曼申請破產時,官員遲疑不願打,鮑爾森衝進其辦公室大罵:「你簡直是不會開槍的黑道。這是你的工作,你要打這電話。」

在美國銀行有意退出收購美林時,鮑爾森與柏南克聯手施壓,暗示美銀董事長兼執行長的路易士,如果不完成交易,他「有可能要另謀出路」。

當鮑爾森找來9大銀行的執行長,要他們簽名同意財政部的「強迫注資計劃」時,等於把這些銀行「國有化」,對這9位執行長說:「如果你們不接受,又未能按要求募集資本,我會給你們第二次機會,但是,屆時的條件你絕對不會喜歡。」

一名執行長嘀咕一下,鮑爾森威嚇他說「你的監管者就坐在這,明天你就會接到電話通知,你們的資本重組率不夠,不過,你們又未能在公開市場集資。」

看看吧,美國金融界大佬開會,簡直跟黑幫開會沒有什麼區別。

政府注資把金融體系「國有化」,終於讓金融海嘯平息

這一幕讓人想起1907年、在美聯儲尚未成立前,美國一次金融危機中,金融巨子J.P.摩根,找來當時紐約所有的金融大頭們,把他們關在一個房間內,要他們商量出解決方案,「否則誰都不能離開房間」,從而解決當年危機。

這次有財長、美聯儲主席一起出面,當然,沒人敢不簽,但是,這項計劃也讓金融海嘯最狂亂的階段落幕。

這也是過去撲滅金融危機時常用的方式:政府投注資金給好銀行購買股票,不良資產則移到「壞銀行」中。最讓人驚訝的是這個作法,沒有引起外界太多批評,依照鮑爾森的說法,這個作為,「實際上把國家的金融體系國有化了」。

千古疑問:不讓雷曼倒閉,能避免海嘯發生嗎?

海嘯留下一個最大也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問題:如果當時不讓雷曼倒閉,是否就不會發生海嘯?

包括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及許多金融界人士,都認為美國政府如果援救雷曼,不讓其破產倒閉,金融海嘯是可以避免的,就如之前硬要摩根大通買下貝爾斯登,從而讓金融市場得到半年的平靜一樣。

對此事,柏南克在其回憶錄中,有嘗試給出一些答案,當時官方確實了解雷曼倒閉會造成的重大傷害與災難,也試圖挽救,方式則是找買主。

但是,雷曼本身實在太弱、問題太多、資產品質太爛,華爾街幾乎無人認為其可存活,差別在「何時與以何種方式結束」,這已經進入一種有高度「預言的自我實現」情況。最後時刻。所有潛在買主縮手,而官方在執行面與法律面,也無法援救。

這就如一架珍貴的噴氣飛機要墜機,無法挽回只能準備善後。當時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蓋特納說:「如果對雷曼援救,我們應該只是對著無法阻止的擠兌放款」,結論是,我們只能在跑道上,噴洒消防泡沫了」。

所以現實是,挽救雷曼應該不能阻止,而只能延後金融海嘯的發生,因為當時是整個金融界都出問題。

雷曼倒閉,其實是有讓其它業者降低條件、加速自救,也讓之後政府的介入援救,能讓市場風暴逐漸平息。

時隔10年後,當時那些搖搖欲墜、需要救援的大金融機構,幾乎都已經復甦,而且更為強大。不過,他們也因為在次貸風暴前的「欺騙投資人」行為,被政府重罰,比如,花旗銀行罰款70億美元、摩根大通130億美元、美國銀行166億美元,法國巴黎銀行89億美元、德銀25億美元…….根據華爾街日報的統計,這幾年華爾街金融機構,已經被罰超過千億美元了。

下次金融危機?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極為相似

此外,當初把金融體系「國營化」,但是情勢穩定後,美國政府也逐漸抽身,5年後就收回95%的錢,部份紓困案甚至實現獲利。

例如,對AIG的1820億美元紓困,最後連本帶利拿回,美國政府也實現了230億美元的獲利。對兩房1870億美元的紓困,美國政府已經拿回超過2660億美元的股息。

至於經過這次教訓,是否能讓世界遠離金融風暴?

鑒於人類遺忘歷史教訓的速度、人性貪婪的本性,及過去每隔一段時間(概估是10年)就會發生金融風暴的歷史事實。

未來。我們終究一定會迎來另一次金融風暴,只是其風貌、發生原因、攻擊方式,可能又會完全不同過去。

如馬克吐溫說的,「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極為相似」。

編輯:dd 格式: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欄目設置:周一到周四為「歐洲政治經濟評論」,周五到周日為「周末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