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法家晁錯被他學生漢景帝當街腰斬,雖然悲慘,卻死的很有價值

法家晁錯被他學生漢景帝當街腰斬,雖然悲慘,卻死的很有價值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3)

主筆:江湖閑樂生

漢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國之亂」爆發,吳王劉濞率吳楚等七國諸侯王起兵造反,並發表檄文,宣稱要「清君側,安劉氏」,消息傳至長安宮中,漢景帝劉啟一下子傻了。

他早猜到吳王劉濞會反,但沒想到一下子竟反了七個諸侯國,而且光吳國的軍隊就有三十幾萬,這可如何是好?

而且看這個態勢,其他諸侯國在吳王的鼓動、挑撥、利誘之下,說不定也會反,這可如何是好?

劉啟傻眼,徹徹底底的傻眼。他哪見過這個!

傻眼之下,劉啟第一個想到的人,是御史大夫晁錯。這削藩之議,本就是晁錯先提出來的,現在提出亂子來了,你晁錯號稱「智囊」,肯定也有解決的辦法吧?

圖:晁錯像

晁錯大言不慚:有辦法,兩個辦法,一文一武,雙拳出擊,兩手都是好辦法。

第一是武辦法:讓景帝劉啟御駕親征去對付諸侯聯軍,晁錯自己則留守長安。

第二是文辦法:咱道歉,咱不削吳國的藩了。不但不削,而且把吳國邊境臨界的幾個縣,反通通送給吳王,這樣吳王一開心,說不定就退兵不造反了。

劉啟無語,徹徹底底的無語。

——晁錯,這就是你的好辦法?讓朕去檔子彈,你卻留在大後方享清福?更可笑的是你還要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大張旗鼓去割人家的肉,一刀下去,反割了自己的肉去喂吳王這條老狼?你要朕的面子往哪裡放?你這智囊之名就是這麼混的?

看來,能認識到危局必然到來是一種極佳的政治智慧,但能積極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提出應對危局的完善戰略,卻是一種更大的政治智慧。很顯然,晁錯具備第一種能力,卻不夠本事做到第二點。

總之,劉啟當時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他默然良久,終於一聲苦笑,鄭重其事的對晁錯說道:「晁錯,朕有一事正告於汝。」

「何事陛下?臣謹受教。」晁錯做謙卑狀。

劉啟跳起來手指門外:「你媽媽叫你回去吃飯!」

看來找晁錯這傢伙是找錯人了,這傢伙拉屎拉的挺歡快,卻是不會擦屁股,暈!

正在暈,袁盎來求見了。袁盎是文帝時的老臣,曾因與晁錯政見不和而被貶為平民,所以兩人向有私怨;不過,袁盎當過吳王相,對吳國的情況一定很熟悉,景帝就想問問他有何好辦法,於是便揮退晁錯,召見袁盎。

沒想到袁盎的辦法更嚇人:吳楚等七國的造反理由不是「清君側」么?那麼好,不勞他們清,咱們自己清,殺了晁錯,堵住他們的嘴。如此則兵不血刃,大亂可平矣。

劉啟聽了這個辦法,默然良久,卻終於拍案而起,決心已下:「誠如此,吾自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晁錯晁錯,鑄成大錯,現在你慘了吧!相比於文帝劉恆的陰鷙隱忍,景帝劉啟行事,更為剛猛狠辣,從來不惜丟卒丟車保天下。

十幾天後,景帝授意大臣們上疏彈劾晁錯,然後又派人騙說召見他,卻在半路將其直接拉往與皇宮方向相反的東市,立處腰斬之刑。晁錯不知就裡,還穿著朝服就被儈子手用大斧砍成兩半。很快,他的一家老小也和他在陰間會面,全被斬首棄屍——景帝覺得必須以此慘劇,宣示天下,才能讓吳楚七國閉嘴。

可憐晁錯,死前一無所知,還穿著朝服準備去面君,結果也沒有經過審判,更無辯護的機會,就這麼暈乎乎的腸斷魂飛了,死的慘不忍睹;可憐他的一家老少,更是死的莫名其妙;簡直比周家的政治冤獄還要慘不忍睹莫名其妙。

這是什麼樣的世界?皇帝要你發達就發達,要你慘死就慘死,不是沒有法律,但朕即法律。晁錯堂堂御史大夫,位居副相,三公之一,那又怎麼樣?浮浮沉沉,生生死死,一切不還是捏在皇帝的手裡?這就是這樣的世界,太陽最紅皇權最黑的世界。

想當年,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晁錯為太子家令,兩人君臣相得,亦師亦友,晁錯也盡心盡責,從小教導景帝「術數」(權謀之術),教他為了江山社稷,可以無所顧忌,可以不擇手段。但誰能想到,晁錯教導景帝的這套理論,最後竟然試在了自己的頭上。

圖:晁錯墓,在許昌烈士陵園內

替罪羊晁錯被殺的事情很快傳遍天下,景帝緊接著便拜袁盎為太常,吳王劉濞的侄子德侯劉通為宗正,作為議和大使,立刻去和吳王談判,赦其發兵之罪,並允諾恢復各國故地,讓其退兵。過了一段日子,恰有周勃舊部校尉鄧公者回朝彙報軍情,劉啟就問他:「汝從軍中來,可聞晁錯死,吳楚曾願罷兵否?」

鄧公據實以報:「吳為反數十歲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不在錯也。且臣恐天下士人將從此噤聲,不敢復言國事矣。」

劉啟愕然,忙問何故?鄧公道:「夫晁錯欲減削藩封,實恐諸侯強大難制,故提此議,強本弱末,為萬世計。今計畫方行,反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

景帝聞言,連忙裝出傷心的樣子,一聲嘆息,喟然道:「公言善,吾亦恨之!」

另外一邊,袁盎與劉濞的談判果然失敗了。這造反可不是請客吃飯,說取消就取消,說改期就改期,那劉濞此時已自立為東帝,號稱與西帝劉啟乃分掌天下,他又怎會拜受其詔書呢?果然,劉濞將使者們大大嘲笑了一番,總之晁錯人頭不夠看,要就要劉啟人頭,笑罷又派兵將使團扣留,欲逼袁盎投降。袁盎幸遇故人相救,這才趁夜逃出生天,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急回長安給劉啟報信。

劉啟聞信,又恨又惱,簡直要發瘋:看來指望這些只會動嘴皮子的文臣是沒用了!先皇文帝教導我們:有危急,找亞夫。橫刀立馬,安定天下,還得靠我周大將軍!

現在就是大漢最危險的時候了,再不動用先帝留給他的這個秘密武器,更待何時?

劉啟終於想起了周亞夫,現在想起來,還不晚。

於是,景帝連夜召見了車騎將軍周亞夫,問:「吳楚七國借名為亂,朕誅晁錯以謝之,竟無濟於事,吾深悔恨。今事急矣,且為之奈何?」

周亞夫笑道:「陛下不必悔恨,今誅晁錯,未必於事無補。」

劉啟一愕:「何哉?」

周亞夫從容解釋道:「前吳楚為亂,振臂一呼,則天下諸侯響應,何者?其託名清君側以匡天子也。今晁錯已死,君側已清,則吳楚之叛無名,七國之亂無義也。夫名不正而義不直,其眾必然離心。夫其眾離心,則猜疑必生於肺腑,禍亂必起於蕭牆。如此則即以之攻無道亦不克,何況以之犯順哉?」看來晁錯的死還是價值的,叛軍的口號是「清君側,安劉氏」,現在「君側」清了,他們卻還在犯上作亂,等於是自打耳光,如此其正當性必大打折扣,其氣勢亦將大挫。

但景帝還是不放心,又問:「雖然如此,然七國仍強,將軍可有萬全把握?」

「當然。陛下明鑒,叛軍雖名為七國,實則各自為政,難以配合,我可各個而擊破之!臣在此斷言,不出一月,吳楚必破;不出半載,七國必平。」

劉啟聞言大喜,周亞這夫一番話,不僅提振了他平亂的信心,也減少了他對晁錯的負疚感,他不由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周亞夫,人才啊!

於是,景帝的臉色總算平緩了些,又問:「既如此,將軍可有平叛之通盤計劃?」

周亞夫道:「以如今之戰略形勢,臣為陛下計,可南北固守晉陽、武關,中據滎陽三大戰略要地。繼而主力沿渭河順流而下,腰斬諸國之聯繫,阻擊吳楚於梁地,並另遣二軍分擊趙齊,而各個擊破之。則賊大勢定矣!」

景帝大喜:「善!吳楚為七國之首,吳楚即破,七國無能為也。只是將軍可有破吳之計?」

周亞夫道:「臣自有決勝之策。然需陛下全力支持,使臣自專,如李牧之故事,否則請另擇高賢。」

「這……」景帝遲疑了,周亞夫要自專軍權,這可是很危險的啊,萬一他有了不臣之心……

周亞夫見皇帝遲疑,忙道:「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孫臏曰:『君令不入軍門,將軍之恆也。』夫將者,成敗之所系,社稷之所倚也。夫兵權者,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也。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況且,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尹、呂尚之謀,韓信、白起之能,而不得自保也,更何言取勝?《六韜》云:『凡兵之道,莫過乎一。一者能獨往獨來也。』請陛下孰慮之。」

話已至此,劉啟也沒啥好說的了,只好一概答應。如今之計,也只有把帝國的命運全部交到周亞夫手裡了,上天保佑,他是個大大的忠臣,希望老爸當年沒看錯人吧!

得到皇帝的保證,周亞夫心中大石落地,這才自信滿滿的說道:「楚兵剽輕,難與爭鋒,如釜底之火,陽中之陽也,熾熱不可當。臣意避其鋒芒,先以梁委之,加湯而止其沸;後絕之糧道,抽薪而斷其火,則必可制之也。」

劉啟心中咯噔一下子,頓時愣住。好辦法是好辦法,但梁國是他親弟弟劉武的封地,太后(文帝的老婆竇氏)甚愛之,周亞夫現在卻說要把梁地當成擋箭牌來阻耗叛軍,太后知道了肯定得跟自己翻臉,這可怎麼辦?

周亞夫卻好像不知其中奧妙般,死死盯著景帝,要他點頭。

「陛下若不忍,自可另擇高賢。愚計出此,唯上孰計之!」

忽然,劉啟用力的一拍案子,跳了起來:「好,平叛之事,就請將軍自決,寡人絕不干涉!」

周亞夫笑了,笑的既輕鬆,又沉重。

好極好極,只要你能頂住太后的壓力,我就能頂住叛軍的壓力,你我君臣各自努力吧!

周亞夫最後極富感情的說道:「陛下,大漢正值危難之秋,然亞夫但一息尚存,便粉身碎骨,也要拼保社稷完全,陛下請寬心勿憂!」

景帝劉啟聽了這話,只覺得冰冷的身體滿腔溫熱,感動的差點就要留下淚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名將英雄夢 的精彩文章:

楚漢版的「隆中對」,若能順利實施,三國時代將提前四百年到來?
蕭何誘殺老友韓信,韓信卻為何不怪他,只恨呂后和自己?

TAG:千古名將英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