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老子《道德經》:第15章解讀,什麼樣的人不自滿?

老子《道德經》:第15章解讀,什麼樣的人不自滿?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今譯

古時善於行道之士,精妙通達,深刻而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所以勉強來形容他:

小心審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覺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圍攻;拘謹嚴肅啊,像做賓客;融和親切啊,像冰柱消融;淳厚樸質啊,像未經雕琢的素材;空豁開廣啊,像深山的幽谷;渾樸純厚啊,像濁水一樣;

誰能在動蕩中安靜下來而慢慢的澄清?誰能在安定中變動起來而慢慢的趨進?

保持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滿。只因他不自滿,所以能去故更新。

老子《道德經》:第15章解讀,什麼樣的人不自滿?

引述

本章是對體道之士的描寫。

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體道之士,也靜謐幽沉,難以測識。世俗的人,行氣穢濁,利欲熏心。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這班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體道之士,則微妙深奧,所以說:「深不可識。」

老子對於體道之士的風貌和人格形態試圖作一番描述(「強為之容」):從「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濁」這七句,寫出了體道者的容態和心境:慎重、戒惕、威儀、容和、敦厚、空豁,渾樸、恬靜、飄逸等人格修養的精神面貌。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是說體道之士的靜定功夫和精神活動的狀況。「濁」和「清」對立,「安(靜)」和「生(動)」對立,一是說明動極而靜的生命活動過程,一是說明靜極而動的生命活動過程。「濁」是動蕩的狀態,體道之士在動蕩的狀態中,透過「靜」的功夫,恬退自養,靜定持心,轉入清明的境界,這是說明動極而靜的生命活動過程。在長久沉靜安定(「安」)之中,體道之士,又能生動起來,趨於創造的活動(「生」),這是說明靜極而動的生命活動過程。

老子在這裡對於體道之士的描寫,很自然地使我們聯想起莊子在<大宗師>對於「真人」的描寫。把他們心中的理想人物做一個比較,老子所描繪的人格形態,較側重於凝靜敦樸、謹嚴審慎的一面,莊子所描繪的人格形態,較側重於高邁凌越、舒暢自適的一面。莊子那種超俗不羈,「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格型態是獨具一格的。在他筆下所構畫的那胸次悠然、氣象恢宏的真人,和老子所描繪的體道之士比較起來,顯得很大的不同。老子的描寫素樸簡直,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風物的直接表現;莊子則運用浪漫主義的筆法,甚至於發揮文學式的幻想,將一種特出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來。

互說

網友:

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網友:

「渙兮若冰之將釋」。春天到了,天氣漸漸暖和,冰山雪塊遇到暖和的天氣就慢慢融化、散開,變成清流,普潤大地。

網友:

老子稱讚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他們的精神境界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們具有謹慎、警惕、嚴肅、洒脫、融和、純樸、曠達、渾厚等人格修養功夫,他們微而不顯、含而不露,高深莫測,為人處事,從不自滿高傲。

你從本章內容收穫多少呢?歡迎發表評論,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文章說明:內容參照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