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對日本政治的懵懂,而使國家陷入災難的深淵

此人對日本政治的懵懂,而使國家陷入災難的深淵

過去,我們提起「九一八」事變,總認為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乃是奉了蔣介石之命。但隨著更多的檔案解密,以及由張學良口述、唐德剛撰寫《張學良口述歷史》的公布與張學良晚年接受的各種採訪等等。張學良都親口承認,其在「九一八」事變中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並非是奉命於蔣介石。而完全是其自身與東北地方高層官員的行為,乃是其對局勢的誤判而致。

那為何張學良對「九一八」事變會出現誤判呢?其實,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乃是張學良等人對當時日本政治的懵懂所致。其時的東北與日本的許多政治高層都有私下交流,獲知日本的內閣高層與社會輿論並不願意挑起戰事。所以,當「九一八事變」發起之時,張學良便誤認為只是關東軍的尋常挑釁,如果下令抵抗,便會正中關東軍的下懷。

但結果卻是,張學良這麼一讓,卻讓關東軍在東北大得手。而日本政府與民間得知關東軍竟在東北取得如此成果,社會各方面輿論立刻轉向支持戰爭。原先主張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不擴大事態的若槻禮次郎首相也被迫於1931年底下台,日本首相由犬養毅接任。

而犬養毅也對當時日本軍方日益高漲的情緒而感覺到憂慮,指出應當整頓一下軍中風氣,還上奏天皇,提出將30名左右的問題軍官免職,並且拒絕了日本軍部成了「滿洲國」的指使。結果,卻是犬養毅於1932年5月15日被11名二十歲左右的海軍軍官刺殺在首相府。而緊隨犬養毅之後的兩位日本首相,高橋是清與齋藤實,也都死於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

從若槻禮次郎的內閣倒台,可以說明張學良獲得日本高層並不主張挑起東北戰事的信息是準確的。而從緊隨若槻禮次郎之後的日本三位首相的最終下場,卻可以說明張學良及一些東北高層人物並不懂日本的政治。決定日本政治走向的並不在日本內閣,而在日本軍方,日本內閣對日本軍方並無控制的能力。

縱觀日本政府自明治維新到二戰期間的整個作為,從大久保利通到東條英機,每一任日本首相都無法擺脫軍方的影響而無法做到自主。內閣完全是被日本軍方牽著鼻子向前走,而稍微比較理智的一些上層官僚也總是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日本完全是一個失控的國家,而這得歸結到日本的政治傳統。

近代日本是通過推翻德川幕府而走向維新之路的,而幕府雖然被推翻,但傳統的政治影響力卻根深蒂固。在幕府時期,雖在名義上效忠於將軍,但在地方政治上卻是「政出各藩」,各藩的武士也只效忠於各藩的藩主,而並不直接效忠於將軍或天皇。而明治維新,也是靠西南強藩(主要是薩摩藩與長洲藩)推翻幕府統治的,才實行了「廢藩置縣」。

但是,「藩閥政治」卻是日本政治的最大特徵,如薩摩藩勢力主動日本海軍、長洲藩勢力主導日本陸軍。日本軍隊的編製仍基本上按舊有的藩縣地域編製,如仙台師團,熊本師團,大阪師團等等。都是日本「藩閥政治」的特徵體現,而「藩閥政治」,其權力不在內閣,而在各方勢力。

而自明治維新變革以來,日本的上層武士階級陸續地成為了大財閥、壟斷了日本的方方面面的資源與利益。但其中下層武士階級卻陸續破產,生活陷於困頓,成為改革的受害者,所以,日本底層更渴望通過對外戰爭而改善自身的處境。而上層階級是既得利益者,他們本身並不願意冒太多的風險而發動對外戰爭,反而會更理性一點。

曾經有一個日本教授感慨道,要是在偷襲珍珠港之前的任何一次軍事行動前收手的話,日本都可以保住已獲得的成果了。但是,整個日本的中下層階級卻如同發了瘋的牛,在其筋疲力盡之前,任何人都是牽它不住的。張學良除了對日本政治的懵懂外,其自身缺乏膽色與才能,也是其不抵抗的原因。雖還不至於「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但張學良晚年回首其人生,卻說道:「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也可說明其對國家與民族缺乏責任擔當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梁山108將,此人不但心思歹毒,還勸宋江叛國投敵
對帝王的稱謂,為何到了唐朝會成為分水嶺?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