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五條重要原則,讓你能夠思路清晰地考慮問題

五條重要原則,讓你能夠思路清晰地考慮問題

今年我寫過的文章裡面,我最喜歡的就是《A Few Principles for Intellectual Freedom》這一篇了。在那篇文章里,我從科學家James Lovelock的生活中摘選了幾個場景片段,來闡述追求知識自由的若干原則。在這篇文章里,我想跟那篇文章一樣,從另一位鼓舞人心的人物身上再發掘點人生經驗出來,他就是Vaclav Smil。

沒錯,他就是那種看上去像是超級英雄的人

Smil本來是一位鮮為人知的學者,後來在Bill Gates的幫助下才逐漸有了知名度。Gates讀過Smil的所有書(超過30多本),甚至聲稱:「我從Vaclav Smil這兒學到的東西比從其他人那裡學到的都多。」

Smil的許多書主題都是環境,如人口增長、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這些領域往往充斥著政治偏見和感性認知,但Smil成功地用一種既不自欺欺人、也不教條的方式把重要而有趣的事情娓娓道來。

我從他那裡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思路清晰地考慮問題。


懷著好奇心廣泛地閱讀

正如Philip Tetlock在其《Superforecasting》一書中所言,那些思路最清晰的人往往有跨學科背景。這些人是狐狸和蜻蜓的融合體——它們能做很多事情(就像狐狸一樣),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像蜻蜓,有很多眼睛)。

Smil就是狐狸和傾聽的融合體。雖然已經74歲高齡,但他仍舊每年閱讀超過80本書(同時還有時間在一年內寫3本書):

在過去的50年里,我每年讀大約80本書。我汲取精神食糧。我沒有手機,畢竟如果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回復消息和刷Facebook(我也沒用過Facebook)時,你就沒有時間去看書了。

這種學習的習慣,養成於Smil的學生時代:

Smil在布拉格Charles University自然科學系完成了他的本科學業,那會兒的他每周上35節課,每年有10個月都在學校,學制5年,他系統地學習了自然科學。畢業後,他拒絕與當局合作,儘管他在一個地區規劃辦公室找到了工作,就業前景依然堪憂。


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教條

把模型與現實相混淆會讓你沒法清晰地思考問題。如果你過於相信模型,你就會開始忽視那些證明你的模型是錯誤的證據。

Smil從不篤信模型。19世紀70年代,頗具影響力的《the Limits of Growth》一書使用計算機模型預測了即將到來的厄運,當時Smil就對它表示懷疑:

Smil當時興緻勃勃,並自學了編程,想要創建新的模型。他回憶說,我覺得那個預測的東西完全是胡說八道,模型太過簡單,很容易被最初的假設所扭曲。他構建了一個關於二氧化碳排放如何影響氣候的類似模型,並發現其同樣具有不足之處。他了解了溫室效應的物理原理,以及二氧化碳積累導致地球變暖的可能性,但模型似乎過於依賴對事物的假設。從那以後,他對各種各樣的模特都不屑一顧。因為他時時刻刻都尊重現實。(來自維基百科)

如果你看一看歷史,你就會明白,人類是多麼容易用錯誤的預測和神話驅動的理論來誤導自己。面對這種情況,我認為唯一恰當的姿態,就是保持謙遜。

Smil就一直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拒絕做出長期預測(因為他知道這些預測毫無用處),只專註於說值得說的話:

我從不硬著頭皮做任何事情,因為我不相信什麼問題都有答案……我試圖闡明問題的複雜性,引起大家的關注,並提出一些可取的辦法和合理的結果。

這與許多專家和政治評論員所做的恰恰相反。在沒有確定性的地方,人們總是渴望著確定性。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專家和長期預測者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牧師和心靈治療師。

然而,那些對真理感興趣的人,將不得不學會忍受不確定性。


遠離金錢和名譽

另一件關於Smil的趣事是他的原則性。他可以說對知識的重視遠遠超過名譽或物質財富。

Smil的生活非常簡單,他討厭採訪,也沒有手機。而且,儘管他和蓋Gates是朋友,Gates的家門永遠對他敞開,但Smil也沒有利用這層關係為自己撈點什麼好處:「我不會求他幫什麼忙,就這麼簡單。」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定律叫做坎貝爾定律(Campbell』s law),即當你根據特定的標準對人們進行獎勵時,人們總會找到一種應對的方法。

印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印度政府懸賞捉蛇和殺蛇的人。結果為了得到賞金,人們開始飼養更多的蛇。

如果大學錄取需要寫論文,那些有錢人家的父母會付錢給論文作者。如果新聞好不好是由點擊量說了算,記者們就會「語不驚人死不休」。科學家和學者也絕不會例外。

這就是為想法獲得報酬的危險:你很容易因為害怕金錢減少或地位下降而自我審查。

就我所知,只有對成功不屑一顧,才能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

我不知道Smil是否有意這麼做,但在我看來,他對隱私的偏執和節儉的生活方式似乎表明他在努力保護自己清晰思考的能力。

最近,我正試圖效仿他。因為我發現,自從我開始接受打賞後,我開始迎合那些迎合金主們了,我發現自己很難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也很難寫出他們可能不喜歡的東西。


身份和認同

Paul Graham寫過一篇名為《Keep Your Identity Small》的深度好文,告訴我們你越是深陷於自己的身份,你就越難以清晰地思考問題。

當人們接觸到與自己的身份或定位相抵觸的證據時,他們實際上會對自己所相信的一切更加自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想要清晰地思考問題時,避免預先設定定位是很重要的。

Smil有一本書叫《Should We Eat Meat?》。在書中,他沒有走極端,而是表明吃肉很好,但要適量。

人類是社交和群體生物,我們沒法完全逃避群體認同的需要。

不過,如果你必須選擇一個群體,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Annie Duke在她的《Thinking in Bets》一書中建議的那樣:與一個重視真理的群體保持一致。


踐行

我不確定這和「思路清晰地考慮問題」有什麼關係,但我發現Smil另一件令人欽佩的事情就是,他從不說一套做一套,他並不只是單純地給別人建議,他也在踐行自己的建議。

我想,這就像老話說的那樣,廚師應該吃自己做的菜,建築師應該住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如果你也喜歡給人提建議,那你最好確保自己能做到。


最後的一點想法

不知為何,我不認為Smil知道我寫了這篇文章後會很高興。我可能做錯了一些事情,因為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可能不一樣。

不過,我還是認為這值得一寫。從Smil身上我學會了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也許你也可以從他身上得到很多啟發。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每日瑜伽李祖鵬:健身的閉環離不開線上+線下
映客IPO首日漲超10%;8家公司同日在港上市3家破發;《我不是葯神》票房接近20億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