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呂坤:不要以生活為名 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呂坤:不要以生活為名 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日知錄

恬淡老成人,又不能俯仰一世,便覺乾燥;圓和甘潤人,又不能把持一身,便覺脂韋。

——《呻吟語》

平日里,少不了聽到這樣的感慨:「最後我還是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啊!」

講這話的人,心理活動也有著微妙的差別。

得意者沾沾自喜,自以為在世俗洪流中成功完成蛻變,順應了適者生存的法則;

無奈者黯然神傷,惋惜蘊珠懷玉卻入於泥淖,只能身不由己地向人情世故妥協。

誠然,人生如戲,一齣戲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時方能勉強下得了斷語。

能沿著自己所欣賞的路子走下去,並不必然是人生的贏家;

但若一朝自覺將自己歸入不屑之流,恐怕已註定了人生的不圓滿,哪怕再多戰績裝飾點綴,也很難稱得上不虛此生。

畢竟先成人,才堪論成功。真正的成功,成就的不僅僅是可觀的功業,更是成熟的人格。

呂坤曾講:「人不難於違眾,而難於違己。能違己矣,違眾何難?」

違己和違眾,看似是二擇一的關係,但事實上,違己卻在違眾之前。

違己是底線,違眾是趨勢。惟有忠於自身,才談得上忠於其它一切。

人若過越了本心那道門檻,也就意味著默許了自身的降格,從此可以為所欲為,乃至無所不為。

當一個人不幸淪為自己厭惡的樣子,也就無須指望能贏得眾人的喜愛和尊重。

做人難,做個可愛的人更難。

難怪呂坤總結道:「恬淡老成人,又不能俯仰一世,便覺乾燥;圓和甘潤人,又不能把持一身,便覺脂韋。」

人活在人之間,就不得不在人與我、內與外之間周旋徘徊,這是身而為人的無可奈何。

大多數人將兩者割裂開來,所以容易走向絕俗和流俗兩個極端。

恬淡老成者,容易一條路枯寂到頭,凡事索然無趣,讓人敬而遠之;

圓和甘潤者,容易由老練轉為油膩,隨處逢迎取巧,令人望而生厭。

惟有智者親切溫暖,恰到好處,總能找好其中的平衡點,也因此常能保有清風朗月般的獨立和自由。

作家愛默生也說過一段類似的話:

「在茫茫人海中,按照世人的觀點生活很容易;在離群索居時,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也並不困難。可是,偉人之所以為偉人,就在於他在大庭廣眾之中,依然完好地保持了自己遺世獨立的個性。」

的確,前兩者的容易,常讓我們沾沾自喜,錯覺自己已然是完人。只有第三種的知易行難,才讓我們恍然覺察到凡夫境界的局限。

比起隨波逐流或離群索居,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大庭廣眾中安靜自守的能力。

當然,我們不必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畢竟就算不愛金錢美色,我們依然需要活著,而且需要活得豐足快樂。

只是,記得不要以生存為名,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惟願你懷念而不是緬懷那白衣飄飄的歲月,也能發自內心地深愛著一路走來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曬書節」?今天這個節日你八成不知道
這就是愛:她讓我們看到「歲月靜好」的真正模樣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