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由評書困境看中國傳統文化生存現狀

由評書困境看中國傳統文化生存現狀

「欲知後事如何,再無下回分解」。一代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於近日離世。一人一桌一醒木,一身青袍說南北。從《曲苑雜壇》到《電視書場》,觀眾記住了這位嗓音滄桑、性格豪放的長者。評書,這種起源於宋代的古老表演藝術形式也藉助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被人們所熟識。

資料圖:幾位徽劇演員在後台候場時拍照留影。

單田芳先生的逝世固然引發一些人的感慨,而評書的生存狀況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面對網路劇、脫口秀、真人秀等新興娛樂產業的迅猛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包括評書、相聲、京劇等在內的傳統表演藝術形式都面臨著生存危機。文化部門數據顯示,1959年中國尚有368個劇種,而目前只剩下286個,平均每兩年就有3個劇種消失。

關於是否應該保護、扶植傳統劇種的討論從未停止。有觀點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戲曲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且不論這種「文化進化論」是否科學,單是以市場邏輯衡量文化產品的藝術價值就存在嚴重問題。爆米花電影、下飯綜藝在互聯網時代佔據頭部流量,不一定藝術價值高;小眾文化、傳統審美不再佔據屏幕終端,未必藝術水準低。受眾是多元的,需求是多樣的。任由資本操控文化導向,容易形成流量思維和眼球經濟,甚至誘發三俗現象;更為嚴重的是,當娛樂文化充斥輿論場,強勢意見壓制異端,進而破壞文化多樣性。

事實上,部分傳統文藝形式面臨的困境是新時代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的問題。秦腔、崑曲、黃梅戲等傳統戲曲之所以源遠流長,很大程度上是善於適應不同時代的特點,推陳出新。文化創新的途徑有兩種,一曰「融合」,二曰「繼承」。現在許多炙手可熱的綜藝節目,或取經於日韓偶像打造,或效法於歐美娛樂工業,實質上就是借鑒別國文化成果,通過「融合」的方式實現創新。但「繼承」的方式卻常易被忽略——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出豐富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民謠樂曲,為新時代的文化創新提供了精神的富礦,就連一些好萊塢大片如《花木蘭》《功夫熊貓》都融合了許多中國元素。

但是,繼承傳統並不意味著搞文化復古主義,而是重新建構現代文化。單田芳曾說,「時代變了,評書得通過新的媒體傳播,才有新的生命力。」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語言和審美觀。發展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不是「新瓶裝舊酒」,簡單地將戲曲動漫化、遊戲化、影視化,而是在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原有故事進行改編重構,用現代人熟悉的語言進行講述,選擇年輕人易於接受的表現形式。幾年前,著名越劇演員茅威濤在排演越劇《江南好人》時,大膽加入了現代音樂和爵士舞,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曲藝的認知,深得年輕人的喜愛。

同時,扶持傳統戲曲,也不是強行輸血,而是恢復傳統戲曲的造血能力。面對傳統戲種逐年邊緣化的困境,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了《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從劇本創作、人才培養、通識教育等多方面支持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在政策引導下,傳統戲曲逐步探索與現代藝術有機融合,逐漸恢復自我更新的能力。近年來,小劇場戲曲在北京、上海等地頗受歡迎。青年戲曲演員在繼承傳統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將新穎的呈現形式、先鋒的表演理念融合進來,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縱觀人類發展史,文明的每一次發展無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伸手摘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我們應鼓勵支持其不斷發展,同時文化傳承者也應勇於創新,在新時代煥發新生。(中國論壇網 王法治)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羅安憲、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李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日本沖繩附近發生5.1級地震 震源深度107.1千米
國際責任不是「負擔」 一些西方國家為何理解不了?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