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防屍骨不朽,漢代貴族死後穿金縷玉衣,隱秘部位的處理令人叫絕

為防屍骨不朽,漢代貴族死後穿金縷玉衣,隱秘部位的處理令人叫絕

生死彼岸問題一直是一個讓人著迷的哲學話題,從古至今的人類都搜尋過世界萬物從哪裡來,人死後會到哪裡去這類問題的答案,因此,人們敬畏死亡又害怕死亡,秦始皇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葯,古代的煉丹家們會受到帝王的青睞。

皇帝和貴族死後在葬制上也不同於常人,商代時會把奴隸當作祭祀的工具,秦始皇修建了規模浩大的陵墓工程,而漢代貴族則通過穿與人體形狀相同的金縷玉衣來保證屍骨不朽。

金縷玉衣出現於漢朝文帝和景帝時期,是貴族最高規格的入殮服飾,製作工藝非常精巧,分為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及鞋子多個部分,全身皆是由玉片通過線絲穿綴而成。在古人的觀念里,若將玉置於人身,可防死後精氣不泄,屍骨不腐,來世再生,因此在貴族墓葬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玉。

將玉片貼合人體,排列得規整而嚴密,看上去威嚴貴尊又奢侈,特別是帝王的玉衣用金絲相連無比豪華,身上的玉片上千片,金絲以斤計量,所用人力和物力都十分驚人。西漢時,不管是貴族還是王臣,只要有財力都可以製作金縷玉衣,但到了東漢,為顯示尊卑秩序,玉衣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只有皇帝和高級貴族才配得當金縷,其餘依次是銀或銅縷。

穿上這樣的衣服,貴族們最大的心愿就保證屍骨不腐,然而事實上,這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因此很多漢代陵墓都遭到破壞。

為了獲取玉衣,貴族屍骨被破壞殆盡,下場凄慘,因此到魏晉時期,魏文帝曹丕就廢除了這種葬俗。到目前為止一共出土了的二十多件金縷玉衣,其中以中山靖王劉勝和他的妻子墓中出土的兩件最為精美,玉片之間嚴密縫合,做工精巧,讓人驚嘆,特別是玉衣小細節上的處理,面部五官,隱秘部位都製作幾乎貼合了人體。

專家們發現,男性穿的金縷玉衣的下腹部,特意用玉片製作了一個小盒,它剛好罩住男性的生理特徵,而女性金縷玉衣則使用一塊玉片巧妙覆蓋,不管男女肛門處則還有專用的肛門玉塞,整件衣服設計考慮得十分周到,將人體嚴密地包裹,以防「精氣」泄露。

古代人尚玉,因此,在人死後的墓葬中往往會陪葬玉器,認為「玉能寒體」,保持屍骨不朽,蘊含了死後再生的美好願望,但實際上,他們沒想到,正因為陪葬了如此之多的珍貴寶物,反而成為了盜墓賊破壞的對象,最後落得個屍骨無存。而且,就算有幸逃過了盜墓賊這一關,隨著時間的流逝,金玉外殼下的屍骨也早已變成一捧泥土,徒剩下了精美衣具,個人也只不過是歷史中一粒塵埃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獨一件的國寶,被發現時腌了三百年鹹菜,乾隆:當真就沒人識貨?
偉人怎麼戒色?曾國藩的方法十分簡單,現代人卻不願嘗試

TAG: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