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滸傳》天師的局:鎮魔不如滅魔,滅魔必先釋魔

《水滸傳》天師的局:鎮魔不如滅魔,滅魔必先釋魔

大凡讀《水滸傳》的朋友,都會去讀施耐庵的「楔子」。

楔子,一種簡單的機械工具,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用在小說里,就是引子,引出正文,為正文做鋪墊。

《水滸傳》的「楔子」,更像是前傳的尾篇,交待了後來出現的一百單八人的前世。

原著道:「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但是經傳一代天師,親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孫孫,不得妄開。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經八九代祖師,誓不敢開。鎖用銅汁灌鑄,誰知裡面的事?小道自來住持本宮三十餘年,也只聽聞。」

這一段便是「一百單八人」的前世了,早在大唐年間,他們是魔王,危害人間,洞玄國師將他們收伏並將他們鎖鎮在魔王殿。

怎樣危害人間呢?沒說,因為沒有前面的故事,只是個虛構的東西。

寫小說,寫完原作,還準備寫續作,便要留一個懸念,而這「楔子」就是前作的懸念,讓讀者期待續作。

金聖嘆點評《水滸傳》楔子曾言:「以瘟疫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為楔,楔出天師;以天師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為楔,楔出遊山;以游山為楔,楔出開碣;以開碣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謂正楔也」。

這些不就是原作結尾留下的懸念嘛,任誰看到這樣的結尾,都會期待續作。

同樣,任誰看到這樣的楔子,都會迫不及待的看後面的故事。

關於鎖鎮魔王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是很熟了,書生不再贅言。

古代、當代的神話小說,很多都有這樣的情節,魔王被鎖鎮,此事被後世出現的壞人得知,然後想著將他或他們放出,或是想藉助他或他們的力量稱霸,而好人為了阻止壞人而去阻截,這其中還上演了愛恨情仇的故事,若是女主或者男主是被壞人利用或者必須要用的人,那就更熱鬧了。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想起了近幾年非常火的電視劇《花千骨》和《扶搖》吧。

想的沒錯,就是這樣的情節,大同小異。

這樣的小說、影視劇看多了,我們會想到一件事,鎖鎮魔王管用嗎?

不管用,只要魔王沒有變好或者被誅,隱患總會存在,指不定哪一天就被放了出來。

看了這麼多,我們總結出一條結論:鎖魔不如滅魔,滅魔必先釋魔。

只有把魔放出來,才能通過一些手段將其誅殺,或者喚醒他內心深處的良知,使其變成好人,又或是讓他主動放棄魔念。

當代的小說,大多是謀劃著放,可古代的很多小說,都是利用「天意」去放,這點武俠小說常常用到,機緣巧合怎樣怎樣。

《水滸傳》里的洪太尉,也是機緣巧合,施耐庵的這種方式,似乎成為了小說界「機緣巧合怎樣怎樣」的祖師爺。

但是,我們知道所謂的機緣巧合也都是假的,洪太尉所遇之事也一樣。

原著道: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

看看,這還真是機緣巧合,還真不容置疑。

可是呢,這石碑也太硬了,從大唐到宋朝有幾百年了,這石碑還完好無損,真是硬啊,硬到大家不敢信。

硬,不能說洞玄國師找了塊好石頭,只能說他的後世孫張天師找了塊舊石頭。

就像那些假古董,說是幾百上千年,搞不好連幾十上百天都沒有。

龍虎山上的伏魔之殿已經矗立了幾百年了,看那殿門上交叉貼著的十數道封皮和封皮上重重疊疊的朱印,便知歷代天師對魔王的怕。

怕他們現世,為禍人間。

可是,怕沒有用,要解決。

此代張天師,年紀輕輕,很有作為,以他的能力,對付鎖鎮的魔頭綽綽有餘,並且年紀小時間多。

為了永除後患,他決定放出魔王,將他們誅殺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勸他們放下屠刀。

就這樣,張天師在洪太尉來的時候避而不見,在伏魔大殿里準備著,當他走後,洪太尉打開了伏魔大殿,看到了「遇洪而開」。

原著道:「太尉教從人取十數個火把點著,將來打一照時,四邊並無一物,只中央一個石碑,約高五六尺,下面石龜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後時,卻有四個真字大書,鑿著「遇洪而開」……洪太尉看了這四個字,大喜,便對真人說道:你等阻當我,卻怎地數百年前已註定我姓字在此?遇洪而開,分明是教我開看,卻何妨」。

機緣巧合啊,洪太尉說的沒錯,打開也無妨,但這無妨不是因他而起,而是張天師已經開始布局。

布一個釋放魔王,讓他們「脫胎換骨」到天界為神的局。

張天師怎樣確認洪太尉一定會打開那「伏魔大殿」呢?原因有二:

1、猜測

洪太尉,仁宗天子寵臣,奸佞之臣,平日里囂張跋扈,養尊處優,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

這些事,即便不居廟堂,也能清楚。

這樣的洪太尉,什麼都敢做,不聽勸阻,執意打開那伏魔大殿完全有可能。

2、對話

原著道:「洪太尉見了,便喚那個道童:你從那裡來?認得我么?道童不睬,只顧吹笛。太尉連問數聲,道童呵呵大笑……。」

只四個字「認得我么」便可,無需其他猜測了。

這四個字,不是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人是輕易說不出的。

所以,張天師從猜測變成了肯定,認定洪太尉不是善茬,龍虎山這小地方,他不會放在眼裡,伏魔大殿在他眼中不足為道,肯定會破了封印。

就這樣,早已準備好的石碑,刻上了「遇洪而開」。

伏魔大殿里黑咕隆咚,加之上清宮住持真人此前的一番話,沒有誰去懷疑石碑和字了。

之後,魔王被釋放。

這都是些怎樣的魔王呢?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員地煞星。

他們是魔王,更是星宿。

天罡地煞,源自於遠古時期對星辰的自然崇拜。

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36顆天罡星,每顆天罡星各有一個神,合稱「三十六天罡」;北斗叢星中還有72顆地煞星,每顆地煞星上也有一個神,合稱「七十二地煞」。

看來看去,他們不像魔王,更像神。

的確,他們後來都成為了神。

原著道:「再說上皇具宿太尉所奏,親書聖旨,敕封宋江為忠烈義濟靈應侯,仍敕賜錢於梁山泊,起蓋廟宇,大建祠堂……後來宋公明累累顯靈,百姓四時享祭不絕……彼處人民,重建大殿,添設兩廊,奏請賜額。妝塑神像三十六員於正殿,兩廊仍塑七十二將。年年享祭,萬民頂禮,至今古迹尚存。」

天地之間有五仙,天、地、神、人、鬼仙,神仙基本上都是下界百姓尊神,而梁山泊一百單八人也是下界尊神。

天罡地煞本是星宿,後來成為神,便是百姓尊神。

百姓為何尊他們為神?因他們的忠義。

自古,大忠大義者大多被尊為神,比如關羽等。

從神話的角度看《水滸傳》,施耐庵為我們講述的便是天罡地煞為何成為了後世百姓心中的神。

這就像道教神話小說一樣,告訴我們某位神怎樣成為了神。

為何先設定他們為魔呢?因為每個作者的故事不同啊,作者想表達什麼,就會隨意的去「打扮」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

別說神,就連實實在在存在的正史,都被一些小說作者「打扮」成野史。

設定他們為魔,之後講述一個由魔成神的故事,這樣更加吸引人,還傳播了正能量,一個人有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

只要改正了錯誤,誰都可以成為受尊重的人。

魔王被釋放定會危害人間,除魔很難,但安撫魔王不難。

怎樣安撫?讓他們成神。

在神魔不再主宰世間的年代,怎樣才能成神?為天之子服務,也就是宋江口中的報效趙官家。

為了大宋安定,為了黎民免遭戰亂,他們必須受招安,繼而為國為民立功,得到尊重,然後成神。

當然,這些事魔王轉世成為人之後是不清楚的,只有死後才清楚。

假如死後還是魔,那這釋魔滅魔之事就失敗了,只有讓魔成為神,他們才會安心在天界,不再到下界作亂。

有了這樣的設定,我們看到了他們最後大部分死傷的一幕。

天師的局,但他只能是個布局者,實施者由其他道家弟子完成。

所以,從楔子之後,再難見天師的身影,見到的是薊州府九宮縣二仙山的羅真人和他的弟子入雲龍公孫勝。

與神有關的故事,由他們二人來主導,比如七星聚義、宋江夢九天玄女、大聚義石碣受天文等;與人有關的故事由智多星吳用來主導,比如攻城拔寨、選擇寨主、拉攏好漢等等。

神仙布局,魔王轉世的凡人來完成,所以後續神話故事少,有血有肉的江湖事多。

天師的局只是開端,後面還有局中局,吳用的局和公孫勝的局,兩局並行,才能完成天師的局。

天師的局,萌書生解讀《水滸傳》的最後一版,打破常規,回歸故事本身,超乎你的想像,敬請期待。

下篇:《水滸傳》天師的局:吳用、公孫勝、戴宗是何關係?怎樣布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萌書生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如來佛祖是產龍大戶,怪不得龍族地位低
文史世界盃:再見「松」,你們是無冕之王

TAG:萌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