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多是以失敗告終,真是農民階層的局限嗎?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多是以失敗告終,真是農民階層的局限嗎?

原標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多是以失敗告終,真是農民階層的局限嗎?


中國從秦朝開始,直到清朝的覆滅,農民起義一直串聯在這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上,每當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達到臨界點,在無法忍受壓迫的情況下,農民階層的反抗起義就會紛紛揚揚起來。但歷史上所知的農民起義基本是以失敗而告終,主要原因多是因為農民階層的局限所致,真實情況真是如此嗎?


秦朝時的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的原因是因為秦的酷法,但嚴格來說,陳勝吳廣的起義並不是真正的農民起義,他們的本質上只是一群叛變的戍卒,只因秦的酷法使民間百姓不堪重負,起義很快席捲全國。但義軍得勢後,一些矛盾也凸顯了出來,首先是首領陳勝等人的思想轉變,當一個人窮困時,往往能很好的對待別人,一旦突然富貴後,反而難以相處,這也是俗語「同患難易,共富貴難」的原因,陳勝的表現正是如此。



陳勝稱王后,因為一些閑言就將曾與他「苟富貴,勿相忘」的同鄉殺了,他這樣「乾脆利落」的斬殺故人,自然讓身邊的人紛紛遠離,同時對他的威信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原本起義前高喊的「興楚」的口號,因為陳勝的稱王也煙消雲散,再次對他的威信造成了無形的傷害。再加上陳勝吳廣能力平平,在面對秦王朝的全力反擊後進退維艱,不能很好的打破僵局,這對基礎薄弱的義軍的信心打擊是巨大的,而農民起義大都是以一種帶有強烈理想性質的願望發起的行為,一旦事實與理想不符,人心的散亂就無法阻止了,這點才是起義軍最致命的問題。


沒多久,義軍內部就開始分裂,各部將紛紛自立,而陳勝吳廣二人也在內部矛盾的刺激下,被自己人殺死,起義就這樣失敗了。

起義雖然短期內被秦王朝鎮壓下去,但陳勝吳廣的起義,首創了農民起義的先河,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是為後來野心的起義者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上的鼓動,乃至讓之後兩千年歷史的中國封建社會,革命的火種始終不熄,而他們的起義也直接動搖了秦王朝統治的根基,為跟隨的劉邦項羽們滅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劉邦建漢後,因為自己本身就是義軍起家,所以漢朝在早期能很好的抑制住統治的慾望,與民休養生息,開創了歷史上的盛世。但隨著統治的穩定安逸,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漸凸出,統治者為了自身的利益,用盡一切辦法去壓迫剝削被統治者的利益,最終演變成徹底的階級對立情勢,這也是歷代民變起義的主因。


中國是農耕文明大國,土地無論對上層貴族還是下層百姓都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於是在統治和被統治者之間,出現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區分,土地兼并是造成社會動蕩的原因,小農經濟的社會結構更是使兩者間的矛盾,擴大到戰爭的層面。


在西漢與東漢末年,曾爆發過數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如西漢的綠林赤眉起義,和東漢的黃巾起義,兩者起義的原因和結果一樣,因生存貧困而起,失敗而終。兩者不一樣的是,前者真正表現出了一種小農思想上的問題,綠林赤眉起義的領導者們,他們的目的不過是想混進地主階層,成為剝削者的一員,這種「偏安」的革命思維最終使得他們起義的戰果被劉秀摘去,讓天下只是從一個舊的地主,換到一個新的地主手上。


而黃巾起義的失敗,與其說是農民階級的思想局限,不如說是資源上巨大的差異,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下,一群手無寸鐵未經訓練身飢體疲的農民,想戰勝漢朝傳訓百年裝備精良的士兵確實有點難度。加上農民軍將領與門閥出身的漢朝將領之間軍略上的差距,這已經不是人數的多寡可以比擬的了,黃巾軍的失敗真正體現出了軍事資源對戰爭的重要性。



漢後的唐宋,興起的農民起義都免不掉「想當地主」的小農思想,這大概才是所有義軍的通病,而所謂的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也應該由此體現。如唐末的黃巢起義,黃巢起義的原因是因為屢試不第,在仕途上失去了成為地主階級的途徑,只能在反抗中去爭取。黃巢最後也曾得償所願,並坐上了最高剝削者的位子,只是他的結果如被他所反對者一樣。從黃巢「吃人」的行徑可以看出,黃巢本人就是堅定的剝削者思維。宋末的方臘同樣如此。


元之後的農民起義,在思想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元末的農民起義里,朱元璋之所以能從眾多的農民軍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他認清了這點。朱元璋並不以做一個地主為目標,所以他真正得到了農民階層的力量,最後反而成了最大的贏家。但隨著權力的腐化,明朝的統治者們也無可避免的陷入了階級對立的輪迴中,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又為歷史上的剝削者王朝狠狠上了一課。



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早期也是如此,所以能迅速的蔓延開來,並建立了穩固的政權。這次的農民起義本來處在一個新舊時代的轉折點上,人民的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的變革,只要善於引導,不難再出現一個幾百年的盛世,奈何事實還是壞在了領導者身上。洪秀全等人並不能完全擺脫小農思想的束縛,他們首倡發起的「平等觀」,也只是處在一種迫於無奈的情況下。


從洪秀全的事迹中不難看出,他的「均平」思想是如何來的,這種思想的產生並不是一個清明思維下的產物,而是一種「仇富」心理的報復衝動思維,這與之前的黃巢何其的相似,兩者間的區別只是洪秀全比較克制一些而已。所以在得勢後洪秀全等人也不自主的陷入了剝削者的階級行列,內部矛盾凸顯,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縱觀從秦到清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無論地主還是農民,都很難在這階級對立的矛盾下獨善其身,前者不願失去剝削者的權力,後者卻因為剝削而發起抵抗,但在抗戰中取得優勢後,後者馬上轉變為前者,最終成為了自我毀滅的犧牲品。


所以歷史一次次的告訴我們,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只是「想當地主者」的哀歌,而寥寥無幾的成功者,也只是最初善於克制的剝削者,但階級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農民起義中的「農民」仍然是農民,這才是歷史留給我們最大的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歷史漫談 的精彩文章:

一隻茶碗就能引發大名之間的戰爭?看唐宋製造引領的日本時尚風潮
忽必烈二次征日的失敗,是「神風」詛咒,還是蒙古人運氣到頭了?

TAG:古今歷史漫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