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留守兒童問題:比你想像得更嚴重

留守兒童問題:比你想像得更嚴重

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留守兒童的話題值得單獨拿出來討論,今天就來講講這個話題。

由於前段事件連續發生的惡性殺人事件,不少人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點停留在犯罪問題上,但我對留守兒童最大的擔憂則來自於斯坦福教授羅斯高在一席(類似於中國的TED)的一次演講。

演講的標題是《現實是有63%的農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沒上過,怎麼辦?》(這個演講火了之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後來就被刪除了)。

羅斯高教授是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但他有很深的中國情結,在中國做了37年調研,主要研究中國的農村發展。

按他的話來說,他對中國農村孩子的教育現狀非常擔憂,他想縮小中國農村和城市的教育鴻溝。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下他的研究成果,並發表一些我的看法。

01

羅斯高教授非常操心中國能不能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的一個概念:

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尤其是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的這個階段,很容易出現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並由此引發系統性風險,導致經濟持續性的震蕩和波動。

中等收入陷阱在東南亞和南美地區比較普遍,菲律賓、馬來西亞、阿根廷等等,都是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負面案例。

國際公認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是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分別用了12年和8年的時間,實現了從中等收入國家躋身高收入國家的行業。

中國是在1998年首次跨進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門檻,之後在長期的高增速下,於2016年實現人均GDP8000美元的突破,處於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國家轉型的關鍵時期。

而羅斯高教授在一席的那次演講時間是在2017年,當時美國還沒向中國發起貿易戰,羅斯高教授最擔心的是中國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

根據羅斯高教授的統計,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在他們還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時,就有一個共同點:

超過7成的勞動力人口接受過高中及以上的教育。

「高中畢業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水平——你已經會算數了,會認字,批判思維都已經提高到了一定的水準。」

而那些掉進中等收入陷阱出不來的國家,平均只有3-4成的勞動人口接受過高中教育。

那麼中國的情況呢?

根據中國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的勞動人口中,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佔比僅為24%,不如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國家,甚至連南非都比不過。

或許這個數據和你的生活經驗相違背。

所以這裡解釋一下:

高中受教育程度佔比這個數據,是相對於全年齡段的勞動人口來算的(包括我們未退休的父母),而不是學齡兒童的入學率,這是其一。

其二,中國城鄉發展極不均衡。

中國城市的孩子上高中的比例達到了93%,比美國的平均水平還高一點,但農村孩子只有37%上過高中。

在現實世界中,那些沒上過高中的農村孩子,才是「沉默的大多數人」。

這就是羅斯高教授口中的城鄉教育鴻溝。

02

和那些喜歡坐在辦公室里進行紙面推演的專家學者不同,羅斯高教授熱衷於自己跑到田野鄉間做實地調研。

他曾聯合北京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去了175所初中進行了一項針對兩萬名農村初中生的調查,對他們的知識水平(IRT-scaled測試)和學習意願進行了測試。

結果發現,有超過一半的農村孩子,在初一的開學季就已表示將來不打算繼續讀高中,而另外47%的農村孩子則有繼續讀書的意願。

這些孩子的測試得分,則和學習意願呈正相關。

想讀書的孩子成績好,不想讀書的成績差,這很容易理解,但讓羅斯高教授驚訝的是,第二年6月他們再次進行測試的時候發現,那些不愛學習的農村學生,得分還不如初一剛開學時。

「藍色是要打算上高中的學生的分數,他們知道自己以後要中考,非常認真,學得很多。但是你看,那些不想上高中的學生,他學習到的絕對知識的值是負的。(他們)不但是沒學好,而且是把小學六年級學到的東西還給了老師。」

這些孩子未來的出路會在哪裡?

我們可以從墨西哥窺探到一些端倪。

羅斯高教授把中國的高中入學率和八十年代的墨西哥進行對比後發現:

「中國跟(當年的)墨西哥完全一樣,你分不出來。」

八十年代的墨西哥,城鄉兩極分化嚴重,大量的墨西哥農村孩子沒能接受高中教育就成為了社會的低端勞動力。

而他們的出路,不外乎三個選擇:

一個是打雜工,做玉米餅啥的,這些工作是沒有福利、沒有未來;

第二個就是跑到美國去,但很快他們就不能跑了(特朗普要修牆了);

第三個就是做犯罪組織,現在犯罪組織100%的人是沒有高中畢業的——

是的,因為他們沒有別的選擇,他們只有這三個選擇。

所以這麼多年來,墨西哥仍然只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

中國會步墨西哥的後塵嗎?

又該如何避免?

03

羅斯高教授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加強0-3歲孩子的營養和養育。

尤其是加強營養這一點,出乎了絕大多數人的意料。

最初,羅斯高教授進行了一項針對13萬孩子的大調查。

「我們給他們抽血,看看是否貧血,是不是營養不足、缺鐵——如果你貧血,你腦子不會轉,想學都集中不了精神。第二個,我們檢查他們的大便,看裡面有沒有寄生蟲。第三個,我們篩查,看看有多少小學生近視可是沒有佩戴眼鏡。」

結果如下:

27%的農村孩子貧血

33%的農村孩子肚子里有寄生蟲

25%的農村孩子近視卻沒有眼鏡

過去,我認為農村孩子學不好,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但讓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健康狀況也如此糟糕。

為了追根溯源,羅斯高教授又對0-3歲農村孩子的營養狀況進行了調查。

他們找了西安交大醫學院的護士一起去中西部農村驗血,結果發現有一半以上的農村寶寶是貧血的,其中雲南寶寶貧血的比例竟然高達73%。

而那些從農村走出去在城市打工的民工家庭,情況也很糟糕。

「現在你去浦東看,我們可以讓農民從農村出來,可是他喂孩子養孩子還是用農村的辦法——饅頭、米飯、鹹菜。」

所以即便是在上海打工的民工孩子,營養不良率依然高達43%。

營養狀況會對寶寶的智力發育有多大影響?

羅斯高的團隊在陝西、河北、雲南、北京、河南以及城市中的農民工社區對0-3歲的農村寶寶進行了智力和認知能力測試(貝利測試)。

結果叫人觸目驚心。

在中國的農村地區,有一半左右的0-3歲孩子,存在智力低下的情況。

其中陝南山區的結果是這樣的。

河北和雲南是這樣的。

農民工社區是這樣的。

總體上,低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的嬰幼兒比例(貝利測試得分低於85分的)佔到了一半。

有批評者認為,羅斯高教授把正常智力的評分標準(85分)定得太高。

然而通過對城市(上海、北京、安徽和廣州)家庭的孩子得分進行對照發現,在更高的標準下(90分),城市家庭出身的孩子智力低下的比例反而只有14%左右。

這顯然不是評分標準的問題,而是城市和農村的嬰幼兒,智力水平真的存在很大的差距。

這種差距是否僅僅停留在0-3歲之間?

為了進一步驗證,羅斯高教授又對甘肅、陝西、江西等地的農村中、小學生進行了智力測試。

發現低智力水平低下的比例同樣在一半左右。

這些低智商人口會佔到中國未來勞動人口的1/3,即4億人左右。

這個問題細想下去是非常可怕的。

04

「IQ(智商)低,做流水線上的工作不重要,你坐在那邊對著機器重複同一個動作,可能甚至比IQ高的人做得更好。但是這些工廠走之後,這些人要幹什麼,他沒有學習的能力的。」

低智商的群體,現在可以在流水線上工作,而且會更受歡迎,但人工智慧和機器換人是一個大的趨勢。

等到了那一天,這個群體該怎麼辦?

靠政府救濟嗎?

不可能的。

中國的養老問題已經十分棘手了,部分省份更是要靠中央財政轉移才得以維持,如果要再額外負擔4億勞動人口的溫飽,會拖垮我們這個國家的。

那如果放任不管呢?

墨西哥的昨天可能就是中國的明天。

那些無法融入社會的人,最終的去向很可能就是加入犯罪組織。

這比零星的惡性事件更加讓人恐懼。

所以,儘管羅斯高教授的這次演講充滿爭議,包括我自己也並非完全贊同他的觀點(主要是關於中等收入陷阱這方面,這裡不展開了),但像他這樣跑到基層進行大樣本調研的,還是第一個。

給0-3歲嬰幼兒做貝利測試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因為寶寶每1個小時可能就要睡覺了,拉屎了,換尿布了等等,而這個測試總共要進行3小時,非常費時費力。

這些事本該是由衛計委、教育部、統計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單位去做的,而羅斯高教授協助我們做了這件事,所以首先要感謝這位美國學者對中國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他幫助我們發現了埋藏在社會深處的一顆腫瘤。

再不干預,這顆腫瘤可能就會演變成癌症,並最終拖垮我們這個國家。

羅斯高教授以美國舉例:

「在美國,發展慢的人是國家最大的負擔之一,我們要給他們特殊教育,10%的孩子消耗了40%的教育財政——我們要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因為如果你不幫助他們提高,你不給他們工作的能力,他們會犯罪、吸毒、失業、造反。在美國,12%的人是發展慢的,但是你看中國,這個數字可能是4億。

對此,我是特別特別地擔心的。」

希望羅斯高教授的研究能夠引起政府和公眾的注意。

而我現在想到的,有以下幾點,和大家探討一下:

1.給農村孩子提供營養套餐,而且盡量以實物的形式發放,來確保農村孩子的營養和智力發育。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少年強,則中國強。」

智力也一定要跟上。

但具體操作時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尤其是措施落實的成本可能會比較高。

2.給民工子弟提供在城市上學的機會。

一座城市再發達,也需要有人來給它提供服務,他們可能是建築工人,可能是環衛工人,也可能是送貨員等等。

他們會有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孩子如果不能在城市上學,那麼就會變成留守兒童,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所以我建議在城市加大興辦民工子弟學校,解決民工子弟的入學問題。

這些學校的教育質量很可能比不上當地的公立學校,但肯定比農村要好,而且教育資源的配置也會更高效(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都有規模經濟效應)。

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和父母團聚,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3.鼓勵父母給孩子讀書和講故事

根據羅斯高教授的研究,其實有95%的受訪農民還是希望孩子能上大學的,但他們卻不知道如何教孩子。

羅斯高教授開玩笑說,他們的孩子最熟悉的一個詞可能就是「碰」。

而他們的團隊在鄉鎮推行的一個課程中發現,那些給孩子讀書和講故事的家庭,孩子的智力發育會有顯著的改善。

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值得推廣的一件事。

05

最後再補充一點我的看法。

中國現在的城鄉撕裂非常之嚴重。

只不過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或者他們活躍的平台你完全看不上(比如快手),而那些幫助農村孩子的措施可能在有些人看來和自己完全沒關係。

但我還是希望你能記住一句話: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對弱勢群體的幫助,也是在保護和幫助我們自己。

最後,以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一首詩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

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份

如果海浪衝掉了一塊岩石

歐洲就減少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所以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讀庫 的精彩文章:

咪蒙離婚被罵:世道變好,是不再把離婚當女人的污點
琦君:讀詩

TAG:文藝讀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