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街頭有這樣一位手藝人,任何一塊木頭都能在他這兒得到完美重生!
古語云,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可草木果真無情?
高速發展的現代生活,
木器始終守著一份最古老的感動。
濮陽街頭就有這樣一位老藝人,
他用一生堅守木器手藝...
正在製作木器的楊鋼民。
街頭製作木器的老手藝人: 「幹了一輩子,丟下怪可惜的!」
在市城區街頭,有一位這樣的老漢,他名叫楊鋼民,今年62歲,祖籍清豐縣人。每天早起或者傍晚,老漢都會在街頭製作木器,不為掙多少錢,只為這門丟不下的手藝。
記者 趙國棟 攝影報道
認真對待每一個製品。
雕刻手藝也是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木材都是親自挑選的。
由於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楊鋼民十幾歲就去了東北,在伐木場找了一份工作。在伐木場工作期間,有時候木材加工廠里剩下的碎木頭,楊鋼民捨不得扔,剛好家裡祖輩就有製作木器的手藝,他就憑著記憶開始摸索著製作些小玩意,既能打發枯燥的生活,也能多掙點零花錢。1992年,在外漂泊了20多年的楊鋼民,終於回到了家鄉。回到家後,楊鋼民製作木器的手藝已經如火純青,他父親很欣慰,就將傳了上百年的「車床」傳給了楊鋼民。從此,楊鋼民便以製作木器為生,到處走街串巷。
主要製作擀麵杖,和一些小玩意。
上百年的車床,滿滿的年代感。
上百年的「車床」使用起來依舊流暢。
手法嫻熟。
2000年之後,由於現代工藝的衝擊,楊鋼民的手工藝生意一度慘淡,但他依然堅持了下來,並靠這門手藝讓一雙兒女都順利大學畢業。
上百年的「車床」看似簡陋,用處卻相當廣泛。
楊鋼民口中吹的「木哨」,這可是失傳的玩具。
楊鋼民向記者展示自己製作的「木哨」。
多年的經驗使楊鋼民只用手摸就知道製品的完整度。
不管到哪裡,總能吸引很多人圍觀。
楊鋼民時而用東北口音,時而用本地口音對記者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平時在熟人的酒店裡幫幫忙,每天抽空在街邊鼓搗鼓搗,也掙不了多少錢,我就覺得人老了也不能閑著,而且這手藝幹了一輩子,丟下也怪可惜的!」
往
期
精
彩


※低調有內涵!家居搭配選非同,來濮陽這裡你就懂了!
※寮國突發災情,這3個濮陽人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救援,一起看看最新進展……
TAG:濮陽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