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想不到殺死富察皇后的竟然是……

想不到殺死富察皇后的竟然是……

懂點收藏

喜歡我的都關注我了~

關注

最近電視劇《延禧攻略》登上熒屏,觀眾的反應是「意外好看」,雖然於正劇的評價一般不高,但這部劇在豆瓣的評分達到了6.9。

隨著劇情推進,不少觀眾漸漸了解到,原來乾隆一生最愛的女人,不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不是撐船的容嬤嬤,也不是異域風情的香妃,而是他的原配妻子——富察皇后

乾隆帝與富察皇后

強強聯合

雍正五年,皇四子弘曆與富察氏成婚。他們雖然年紀輕輕,只有十五六歲,但背景在當時可稱頂級。弘曆自然不用說,富察氏也是出身豪門。

當年努爾哈赤起兵,富察氏的先祖就追隨清太祖南征北戰,立下功勞。富察氏的爺爺米思翰在康熙朝擔任戶部尚書,用現在的話說,正部級高官。大伯馬斯喀,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大臣。

二伯馬齊,曾任兵部尚書、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等職,國級高官。

三伯馬武,曾任鑲白旗蒙古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和二伯馬齊比,父親李榮保稍微差點,但也混了個察哈爾總管。

嫁入皇家後,富察氏對上孝順婆婆,對下處理好與其他妃嬪的關係,還有一個額外的優點:節儉

《清史稿》記載,富察皇后平時穿著打扮,不喜歡用金銀珠寶,一般用通草絨花什麼的,給後宮做表率。她還效仿祖先在關外的舊制,用鹿尾絨毛做成荷包獻給丈夫,表示不忘初心。

對此,乾隆皇帝非常滿意,認為皇后管理後宮,使大家心悅誠服;自己之所以能專心國事,也有皇后的功勞。

死因之謎

可惜好景不長,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隨乾隆東巡期間,一場風寒奪走了她年僅37歲的生命。

按理說,風寒也不是什麼不治之症,富察氏貴為皇后,身邊的御醫絕非等閑之輩,為何香消玉殞如此突然?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事情的原委大致是這樣的:

乾隆十三年三月,華北地區乍暖還寒,陰雨連綿。東巡隊伍結束了所有行程,打算回京。此時,富察氏忽然患上了寒症。為了讓皇后安心調養,乾隆宣布停止前進。

過了幾天,皇后感覺好些了,不想讓皇帝、皇太后耽擱太久,便力勸乾隆回京,「朕亦以膚痾已痊, 途次亦可將息, 因命車駕還京, 今至德州水城, 忽遭變故」,本以為皇后的確沒問題了,而且沿途也能休息嘛。乾隆宣布起駕,孰料病情加劇,終告不治。

其實,風寒只是壓死皇后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之前,她的身體已經很虛弱了。

富察皇后的居所——長春宮

是什麼給富察氏的身體帶來了創傷?

原因很多,其中子女問題是非常關鍵的一項。皇后一生給乾隆生育了四個後代。分別為:

皇長女:雍正六年十月初二日生

皇次子永璉: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生

固倫和敬公主: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生

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生

雍正年間,十六歲至二十歲的富察氏頻繁生育,在短短三年半的時間裡,誕下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過於密集的生育,可以體現出乾隆對她的恩寵,但也間接損害了富察氏的身體。

青春期的她,還沒有發育完全,鬼門關卻已經闖了三次。所以二女兒出生後,富察氏沒有再生孩子,直到將近十五年後,她才懷上了皇七子。

如果說頻繁生育是物理傷害,由孩子產生的精神傷害對她的打擊就更大了。

長女是富察氏的第一個孩子,本來初為人母,媽媽應該是很開心的。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次年十二月,女孩夭折了,這是第一次打擊。

皇次子永璉是嫡長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從小就被夫妻二人寄予厚望。乾隆愛屋及烏,非常喜歡永璉,希望以後把皇位傳給他。在此之前,順治、康熙、雍正都不是嫡子,他們母親的皇后位分是追封的。乾隆因此很希望傳位給皇后的兒子,連傳位詔書都寫好了。

可惜命運又捉弄了富察氏。

乾隆三年十月,永璉病逝,享年九歲。無奈之下,乾隆只好把事先寫好的詔書取出來,公之於眾。你看,朕已經寫了詔書,所以永璉的葬禮應該按照皇太子的標準執行。於是輟朝五日,追封為「端慧皇太子」。

傷痛遠沒有結束。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生下次子永琮,雖然在所有皇子中排行老七,但因為是皇后所生,太后非常疼愛這個孫子。「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殊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

然而,禍不單行,這一回,富察皇后再遭沉重打擊。乾隆十二年十二月,永琮出痘而死,連兩歲都不到。

皇帝非常懊惱,怎麼朕的嫡子就是活不長呢?「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過耶。」可能是朕太貪心了,想要獲得先人沒有的福分!

乾清宮內景,立儲詔書就放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後

四個孩子,夭折了三個,男孩全軍覆沒。富察氏三十六歲了,也很難再生育新的孩子來撫慰自己的創傷了。

而對於富察家族來說,如果永璉或者永琮將來即位,他們的輝煌可以延續,甚至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現在他們都死了,夢想破滅,家族的未來產生了不確定性。

在永琮死後的次月,乾隆帶著皇太后、皇后一行人前往山東,除了視察地方,也有給皇后散心、緩解喪子之痛的意思。

出發點是好的,結果適得其反。朝廷安排的行程太多、太密集了。

短短十幾天,祭了孔廟,登了泰山,還遊覽趵突泉,泛舟大明湖,檢閱當地駐軍。舟車勞頓不說,皇后還要照顧皇帝、皇太后,弄得疲憊不堪。又是初春時節,陰雨天多,氣候寒冷,容易罹患寒症。

種種原因,使心力交瘁的富察皇后身體抱恙,最終病死山東。

喪事風波

心愛的髮妻突然撒手人寰,乾隆皇帝當然不好受了。許多官員猜出今上的意思,紛紛寫奏摺,說自己聽聞噩耗,「呼天搶地」、「手足無措」、「肝膽俱裂」,希望皇帝允許自己到京城,給棺槨叩頭。

乾隆看到這些奏摺,知道是官樣文章,一般就寫個「覽」,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寫。對於漢人,他要求不高;而對八旗子弟,那就嚴格多了。如果滿族地方官不上奏摺,不表達奔喪的意思,乾隆是要追究責任的。

比如湖廣總督、江西巡撫、河南巡撫等滿族大員,因為對皇后的喪事過於冷漠,沒有請求進京,都降兩級留任。全國因此受到牽連的高官多達五十餘人。

不久,吏部上奏:工部官員在辦理大行皇后冊寶時,馬虎大意,效率低下,有很多粗陋之處。建議皇帝嚴肅處理,把工部尚書趙宏恩,侍郎兼內閣學士索柱,侍郎塗逢震、三和、何國宗等人革職。

乾隆辦不辦他們呢?當然要辦,但不能全革職了,否則誰幹活呀。

最後下旨:哈達哈、三和,日常工作繁忙,冊寶工作也曾留意,姑且從寬,革職留任。趙宏恩,之前已經被乾隆教訓過了,現在又管著都統事務。況且漢族侍郎中,目前沒有可以勝任尚書之人,故勉強容忍。刑部尚書阿可敦,由於在皇后冊文中出現了翻譯錯誤,也被乾隆皇帝革職。

除了官員,皇子也跟著倒霉,受到衝擊的主要是大阿哥、三阿哥。

乾隆認為,在皇后治喪期間,皇長子臉上沒有哀傷的表情,平時照常上班,跟個沒事人似的,枉為人子。乾隆揣測,他肯定是心中暗喜,以為有當太子的希望了。三阿哥十四歲了,學習不行,一點長進都沒有,此次皇后喪禮,他表現也不好。

「伊等俱系朕所生之子。似此不識大體。朕但深引愧而已。尚有何說。此二人斷不可承繼大統。」乾隆不僅責備,還公開告訴他們:死了太子這條心吧,立誰都不立你!

其實兩位阿哥不怎麼傷心是正常的,死的又不是他們的生母,有什麼好哭的,皇后這個媽,只是名義上的。但乾隆不這麼看,名義上的母親也是母親。

年年腸斷

斯人已去,乾隆懷念不已。他頻頻到棺槨前奠酒。

(乾隆十三年五月部分記錄)

丙戌。上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戊子。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庚寅。上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壬辰。上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甲午。上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丙申。上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壬寅。上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甲辰。上至觀德殿大行皇后梓宮前奠酒。

……

富察皇后被安葬在清東陵中的裕陵

濟南是皇后患病的地方,從此成為乾隆的傷心地,後來多次南巡,他都繞濟南而不入。富察氏原本居住的長春宮,陳設都保持原狀,皇帝經常會來這裡悼念。朝廷發生什麼大事,乾隆也會默默告之九泉之下的髮妻。

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富察皇后下葬。乾隆經常到遵化給亡妻上墳,後來年紀大了,就讓皇十五子永琰去。以下是部分記載:

乾隆二十年二月 至孝賢皇后陵奠酒

乾隆三十一年二月 至孝賢皇后陵奠酒

乾隆四十一年二月 至孝賢皇后陵寢奠酒

乾隆四十一年七月 上命皇十五子顒琰祭孝賢皇后陵

乾隆五十二年二月 至孝賢皇后陵奠酒

乾隆六十年閏二月 至孝賢皇后陵酹酒

嘉慶元年三月 乙卯。太上皇帝同皇帝至孝賢皇后孝儀皇后陵酹酒

陽春三月,松柏蒼蒼,東陵神道上,一位耄耋老人緩緩走到亡妻陵前。他默默將酒撒在地上,寄託心裡的哀思。

四十八年過去,乾隆已經八十六歲,當了太上皇,跟在他身後的,是令妃的兒子嘉慶皇帝,富察氏去世時,顒琰還沒有出生。

又過了兩年,乾隆駕崩,入葬裕陵。

所謂「生則同衾,死則同穴」,就是這麼回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點收藏 的精彩文章:

「養兒女需要花多少錢……」這位父親的賬單曝光,所有人都震驚了!
90後揮揮手,7000萬買走吳冠中油畫,吳冠中暴漲2000倍

TAG:懂點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