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陳家大院,俗稱"陳家桅杆",位於成都農高園壽安鎮天鵝鄉,始建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

相傳清代咸豐年間,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經年營建,前後歷時八年方才竣工。整個院落佔地15畝、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大大小小的庭院共12餘個;集書院、住宅、宗祠、園林於一體;是川西現存規模最大的宗祠建築,被稱為——"西南第一祠"。

陳家大院四周溪水環繞、綠林掩映,門前巍然屹立的雙斗桅杆,靜謐威嚴。這樣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川西院子,見證著壽安的變遷。關於他的故事和傳說,世世代代的壽安人耳口相傳。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雙斗懸立:"隱"居溫江的名門望族】

相傳,陳氏先祖並未是成都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陳氏家族原聚族居於重慶璧山縣,因嚮往成都平原優裕的自然條件而居家搬遷至成都。乾隆初年,陳氏先祖舉家自重慶先後移居至新津、和盛等地,最終定居壽安。

陳氏先祖為何選在壽安定居,不得而知,但這裡絕對是一處山清水秀、安適靜謐之處。院落被溪水和園林環繞,好似隱居山林,卻又無處不顯露出主人家的大氣和富貴。深宅大院,層層掩映,雙斗桅杆懸立門前,封建氏族的深厚基業與顯赫門楣可見一斑。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在中國古代,宅院前的桅杆象徵著家族權勢和地位,桅杆上的"斗"越多,代表家族的功名府邸越高。只有足夠位高權重、德高望重的家族門前,才會豎立桅杆。陳家大院前的桅杆上有兩個斗,代表大家長陳宗典官及翰林、其子陳登俊舉及第。

陳氏先祖帶著族人輾轉三次終得滿意的居所,家業日漸興旺,後人功名顯赫,逐漸成為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不負陳氏先祖厚望,陳家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建立起豐厚的家族基業。

【翠柏山房:文武雙全、謹守祖訓】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文武雙全的陳家,曾有著父親官至翰林、兒子武舉中弟,一門出兩官的佳話。家風賢明的陳氏家族,世代謹守家規、祖訓。正是不忘初心的自律和敬畏之心,才使得這個大家族擁有百年不斷的顯赫地位。

翠柏山房和忠孝祠承載著陳氏的家族精神。曾經供老爺和少爺讀書授業的翠柏山房,如今已有些頹敗。但從玲瓏的院落結構、大氣複雜的建築細節、精緻考究的傢具,還是能夠依稀看出這個家族昔日的鼎盛。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翠柏山房後面與大廳相通的四方小院是忠孝祠。祠堂正面的石壁上尚有殘存石刻宗譜。兩方天井遮住了外面的"繁華",設立這樣的祠堂,可能就是希望子孫能夠時常自省,戒驕戒躁,謹守初心。

然而,祖輩的細心經營抵不過子孫後代的消磨,敗落後的陳家曾被改成學校、倉庫和養老院。倖免於歷史的洪流,院落主體保存還算完整。前廳、議事廳、花廳、寢殿、祭台、後照壁、山水後院,一應俱全。古時的川西民居,最氣派的也不過如此了。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皇恩祖德:耳口相傳的民間故事】

陳氏家族能夠在清朝顯赫數百年,不僅是因為謹守初心和父子登科。壽安民間還有很多關於陳家的故事傳說。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陳家大院中最為醒目的牌匾——"皇恩祖德",流傳著一段傳奇故事:相傳在同治八年時期(1845年),同治皇帝送咸豐皇帝的靈柩到陵安葬,路上遇捻軍襲擊。時任佩刀御史的陳登俊受柏灌台趙公元(趙公山趙公廟長壽仙)託夢,智救了同治皇帝。同治皇帝遂封陳登俊為武狀元,才有了陳家大院和門前的雙斗圓頂桅杆。

前廳有匾"皇恩祖德",正廳有匾"恩沐九霄"。救過皇帝,是何等的榮耀,憑多少功名利祿也無法企及,更何況陳家一門出兩官。從此,陳氏家族成為真正的名門望族,富甲一方、世代受祖德庇佑......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

百年後的今天,陳氏家族的官宦夢早已破滅,象徵那個時代的名望和地位的精神桅杆已經倒下,見證陳氏家族和川西民風民俗的歷史桅杆依然屹立,這座傳奇宅院的民間傳說,依然在被世世代代的壽安人耳口相傳。

穿越百年,遺留至今的"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杆,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民居的"大觀園",是清代川西歷史、社會、民俗、教育、藝術、宗教、建築的縮影、歷史的桅杆。從這些鐫刻了歷史的老宅院一一走過,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在溫江"北林"以北的壽安,到底曾有過一個怎樣輝煌的名門望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