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合成孔徑雷達不是戰鬥機專利,軍事勘查監測偵察目標定位都能幹

合成孔徑雷達不是戰鬥機專利,軍事勘查監測偵察目標定位都能幹

衛星有大有小,無論大小都能被軍用,這個大家都知道。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衛星統稱為「微小衛星」,進一步可細分為:「小衛星」(smallsat),重100~1000千克;「微衛星」(microsat),重10~100千克;「納衛星」(nanosat),重1~10千克;「皮衛星」(picosat),重0.1~1千克;「飛衛星」(femtosat),重0.1千克以下。現在,這些衛星的研究都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是世界各國科學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行星公司在國際空間領域是家知名公司,但是在中國軍迷領域卻有些鮮為人知。行星公司的「鴿子」衛星星座群給地表成像帶來了變革,每天提供行星表面任何位置的圖像,但是衛星光學望遠鏡不能穿透雲層,也不能在夜暗條件下成像。引入合成孔徑雷達(SAR),利用雷達信號的遠程傳播特性,就能提供高解析度的圖像。合成孔徑雷達數據應用領域很廣,比如礦產勘查、環境監測和軍事偵察與目標定位。這就表明,SAR不是戰鬥機專利。

利用小型低成本的電子元件,芬蘭「冰眼」公司已經在1月發射了第一顆商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18顆衛星在軌,每3小時就能提供地球任一位置的圖像。公司CEO拉法-莫德維茲斯基表示:「我們最初進行的是冰山監測,目前正在發展更多元化的服務,比如地球變化探測,依靠的是我們的衛星星座提供的信息流。

聖弗朗西斯科的卡佩拉空間公司也計劃發射首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組成12顆星的星座群,每小時提供一次解析度1米的全球圖像。公司已經投入7500萬美元的風險和發展資金。2017年11月,歐洲空間局的研究表明,聯合與分級衛星系統車間正在圖盧茲的進行相關研究,另外9顆合成孔徑雷達也在研發之中,合成孔徑雷達市場受益於地球觀測數據的旺盛需求,預期將實現年均10.3%的增長,直到2024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林天下 的精彩文章:

蘇軍二戰時並未大規模採用半自動步槍,是研發能力弱還是太不實用

TAG:軍林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