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率篇:小火箭軍用雷達關鍵技術系列報告之二
小火箭出品
本文作者:邢強博士
本文共1736字,19圖。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本系列,小火箭將和大家一起,回顧雷達發展的歷史,展望雷達技術的未來,梳理和分析雷達的三大關鍵技術。
讀罷本系列,小火箭期待好友能夠在三個方面產生對雷達的深度了解:
第一:雷達工作在不同的波段,使用不同的波長和頻率;
第二:怎樣在有限的功率條件下,產生強大的雷達信號;
第三:預警雷達、雷達制導的導彈、戰鬥機雷達是如何判讀和計算目標距離的。
在第一篇《起源篇:小火箭軍用雷達關鍵技術系列報告之一》中,小火箭和大家一起探討了雷達的起源。
本文是小火箭雷達系列報告的第二篇,咱們聊雷達的工作頻率。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便對電磁波的波長進行了人為的劃分。按照波長從長到短的順序,有超長波、長波、中波、短波以及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等(當波長再小,進入亞毫米波範圍時,便進入了紅外線的世界)。
上圖為國際電信聯盟劃分的標準。
雖然上述劃分為衛星領域的標準,不過大家還是較為常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標準:
和小火箭一樣,國際電信聯盟也是一個國際組織。不過,不同的是,國際電聯主動靠近官方機構,並且已被吸納為聯合國的一個部門。
國際電聯的前身是1865年5月17日在巴黎創立的國際電報聯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國際組織,主要負責確立國際無線電和電信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其主要任務是制定標準,分配無線電資源,組織各個國家之間的國際長途互聯方案。
當然,在1957年10月4日,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太空之後(詳見小火箭的公號文章《小火箭講述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傳奇》),國際電聯有了新的使命:協調地球上空的衛星的頻率和軌道。
北約另有一套標準,按頻率從低到高,將電磁波劃分為從A到M這幾個波段。
用來發射電磁波的硬體尺寸與該雷達的工作頻段上的波長成正比。這類似於聲波的概念。獅子和家貓同是貓科動物。但是因為聲帶尺寸與發聲原理的區別,獅子發出的聲波頻率較低,波長較長。而家貓的叫聲則比較尖銳,聲波的波長較短。
地面警戒雷達主要用於地面警戒,向攔截機中隊(或攔截導彈)預報來襲轟炸機(或導彈)的方位。主要強調的是遠距離探測能力,對尺寸和發射功率沒有過多約束。
因此,這種雷達多工作在波長較長的波段,如HF、UHF、VHF等。較長的波長可以較好地利用電離層的反射作用,並且可以減少大氣對信號的衰減,這些雷達的尺寸往往在300米以上,很難搬到飛機上。
有些預警飛機(比如E-3預警機)背部的大盤子代表著尺寸最大的一類機載雷達。它們的工作頻率通常在1.55到3.4GHz的S波段。S是Short的縮寫,表示比L(Long)波段的波長要短。這樣的大盤子明顯無法塞進戰鬥機的機頭整流罩內。
小火箭風格:
上圖的雷達,為了實現全向探測,需要以每分鐘6轉的速度旋轉。
打開大罩子後,裡面是這樣的:
看來機載雷達的工作波長還需要進一步減小。以嚴謹和精確著稱的德國人早早便開始了減小機載雷達波長的嘗試。他們採用了中心波長為1.5厘米的無線電波段。
充滿民族自豪感的德國人以Kurtz(德語「短」)命名了這一波段。這便是K波段的來歷。
可是,這種波長的電磁波恰好處在大氣中水蒸氣的吸收高峰處,成了水蒸氣「最愛吃」的波段。
其探測距離極差,在雨霧天或者海面上,這樣的雷達幾乎無法使用。K波段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不過頻率比K波段稍高的Ka波段(a指above)和頻率稍低的Ku波段(u指under)則較為成功地用在衛星通訊、地形跟蹤與迴避、導彈制導等方面。
為了減小硬體尺寸,雷達的工作波長應該盡量減小,但是過小的工作波長又太容易被大氣所衰減。現代機載雷達採用了X波段。
這一波段的中心波長為3厘米,比S波段短,比K波段長。這樣的雷達剛好能塞進戰鬥機頭部,而大氣衰減也比較能讓人接受(在海平面相隔1公里的兩地,X波段的雷達波跑一個來回僅衰減0.02dB)。
相關閱讀:
《起源篇:小火箭軍用雷達關鍵技術系列報告之一》
版權聲明:
本文是邢強博士原創文章,騰訊獨家內容。歡迎朋友圈轉發。
微信號:小火箭
微信ID:ixiaohuojian
歡迎 加入小火箭 ,進入航空航天大家庭!


※首次直接得到一顆新生行星的圖像
※功率篇:小火箭軍用雷達關鍵技術系列報告之四
TAG:小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