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無痛分娩:從1%到10%的艱難前行

無痛分娩:從1%到10%的艱難前行

無痛分娩:從1%到10%的艱難前行

無痛分娩:從1%到10%的艱難前行

無痛分娩:

從1%到10%的艱難前行

無痛分娩,在醫學上稱為分娩鎮痛,是指醫生在臨床採取各種方法,減輕或者消除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椎管內分娩鎮痛是最常用、最確切的方法,麻醉醫生把麻醉藥物的濃度降低到最低,注射到椎管內(最通用的是硬膜外間隙),減輕分娩過程中的疼痛,同時不影響產婦的產程進展,讓產婦自然分娩。

這項在歐美髮達國家被80%以上產婦所接受的技術,本世紀初陸續在國內醫院「上線」。10餘年來,無痛分娩在國內緩慢推行著。「讓准媽媽沒有受難日」,成了推動分娩鎮痛專家的共同心愿。2004年,我國無痛分娩率不足1%;2018年,這一數字達到近10%。專家表示,雖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但這10%,在中國也來之不易。

在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傳統觀念極強的大國,無痛分娩不可避免地遭遇著「中國式困境」。產婦觀念能更新嗎?麻醉力量能跟上嗎?無痛分娩能變成「必備品」嗎?每一個問題,都考驗著無痛分娩在中國的下一步。

她跟護士說「能不能給我打一針」

8月27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9樓產房裡,初次懷孕的鄒雅琪將迎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

上午10時半,放著8張床的待產室里滿員,一台台胎心監護儀發出宛如小馬奔跑的胎心跳動聲,「咚咚咚,咚咚咚」,節奏快得讓人緊張。

此刻,待產室里8名產婦不同程度地承受著宮縮帶來的疼痛。鄒雅琪在靠窗的8床,凌晨3時第一次宮縮後,家人便把她送到這裡。一陣陣有規律的陣痛下,鄒雅琪徹夜未眠,「本想跟孩子快點見面」的她,從夜晚等到天亮,「毫無動靜」。

上午10時,一次猛烈的宮縮,懸掛在床頭的胎心監護儀痛感檢測儀顯示的宮壓指數指針停留在最高值100 ,這意味著,鄒雅琪正在經受著最高痛感並持續的宮縮。

痛了7個小時,疼痛一點點蠶食著意志和精力,鄒雅琪的宮口剛剛開了2指,距離那場「真正的戰役」還遙遙無期。她終於跟護士說:「能不能給我打一針鎮痛?」

助產士和護士立即給鄒雅琪做了身體評估,並聯繫麻醉醫生。10時45分,各項指標都合格的鄒雅琪側身躺在床上,身體像嬰兒一樣蜷縮著,不時發出淺淺的呻吟聲。

「一定不能動,稍微有點痛、有點漲,馬上就好了。」麻醉醫生一邊安撫著精疲力竭的鄒雅琪,一邊進行著熟練的操作:消毒、局部麻醉、椎管內穿刺……10分鐘左右,一根如線細的導管從鄒雅琪的腰後伸出來,麻醉醫生把能夠控制藥量的麻醉泵連到細的導管末端放在鄒雅琪手中,並告訴她怎麼使用。微量的藥物一滴一滴泵入她的體內。

鎮痛葯慢慢發揮著作用。十幾分鐘過去,鄒雅琪臉上的表情輕鬆了很多。「還疼嗎?」護士問。「好多了,不疼了。」鄒雅琪不再咬緊牙關,長舒了口氣。半個小時後,寶寶似乎還沒有出來的跡象,折騰了近8個小時,鄒雅琪沉沉地睡著了,為「母子相見」積蓄著能量。

「宮縮的時候還是有知覺,但不是疼,感覺會有點漲。」一個小時前,隔壁7號床的劉璇也做了分娩鎮痛,躺在床上等待著「發動」。

在北京婦產醫院中,大部分產婦通過醫院的孕婦學校、宣傳折頁、門診產科醫生或其他產婦,得知無痛分娩能讓順產不必經歷「劇痛」這種儀式。「都說打了麻藥不疼了,周圍生孩子的人都知道。」鄒雅琪告訴記者。

專業、全程化的產前教育,使北京婦產醫院的椎管內分娩鎮痛開展率高達60%,而在全國,能像鄒雅琪、劉璇這樣享受到這項技術的產婦僅有10%,與發達國家高達85%的分娩鎮痛率相差甚遠。

「為什麼有這麼大差距?」北京婦產醫院院長、麻醉科主任徐銘軍教授告訴記者,「主要問題不是出在技術上,是技術以外的因素。」徐銘軍總結了10點原因,其中第一點就是「產婦和家屬對無痛分娩的認知程度低」。

「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多數產婦依舊不知道生孩子順產可以不疼。」徐銘軍搖頭,「知道的人還是不夠多,應該再多一點的。」

無痛分娩:從1%到10%的艱難前行

「鎮痛也是對產婦的保護」

待產室里的「馬蹄聲」仍舊響著。

鄒雅琪睡熟了。又過去了1個小時,醫生們商量著「再沒動靜,就打催產素」,沉睡中的她並不知道這些。她也不知道,隔壁床的劉璇和另一位產婦已經被推進產房裡「戰鬥」,兩位新的產婦又被送了進來。

助產士施維妙把背後的白板擦了又擦,上面記錄著每個產婦的姓名、年齡、預計生產時間和疾病情況。施維妙今天有點忙,她是當天待產室的值班護士,必須密切監控每個產婦的產程進展,統籌安排護士、護工。

值班護士的辦公桌就在待產室門口,施維妙要對每位產婦的情況熟記於心,耳朵聽著裡面產婦的動靜,眼睛盯著眼前的登記單。臨近中午,護工給每個產婦送來飯,施維妙跨進產房,半勸半命令地走到每個產婦床前,說:「一定要吃飯,生孩子不吃飯沒有力氣。」

新進來的周慧琳,讓施維妙有些棘手。周慧琳10時多被送進待產室,是名32歲的初產婦。產檢時一切正常,進了待產室量血壓,測了兩次都顯示血壓高。「兩次測血壓之後,我們基本確定這是一個妊娠高血壓疾病綜合征產婦。」施維妙說,妊娠高血壓對產婦和產科來說「都不是好消息」,產婦極易發生子癇,嚴重的將危及產婦及胎兒生命。

「按照醫院規定,妊娠高血壓疾病綜合征產婦,在沒有分娩鎮痛禁忌證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鼓勵其實施分娩鎮痛。」施維妙告訴記者,在疼痛刺激之下,產婦血壓容易升得更高,到產程進行中,一旦發生意外,危險重重。

施維妙跟周慧琳說明了情況,陣痛中的周慧琳應允下來。2名麻醉醫生趕到產房科進行麻醉化驗和評估,等待結果的時間裡,麻醉醫生小燕邊說明,邊把《分娩鎮痛麻醉知情同意書》交給周慧琳簽字,之後再到隔離門外找她的家人簽字。

叮囑、操作、監護,麻醉醫生完成了椎管內鎮痛麻醉。操作的麻醉醫生被叫走趕往另一台手術,小燕留了下來,看著周慧琳,等待她反饋鎮痛的效果。「不疼了,有點麻,也有感覺。」一陣宮縮後,周慧琳告訴小燕,她又慢慢坐起身,端起床頭的白粥。那是進產房前,她叮囑丈夫準備的午餐。

「到醫院的產婦只要有要求,產科醫生和麻醉醫生評估後,身體符合鎮痛標準,我們就實施。」每個月兩期的孕婦課堂,院內發放的科普小冊子,樓道里的展板上,無痛分娩在產婦中的知曉率很高,徐銘軍為此很欣慰,「至少我把眼前的這些產婦照顧好了」。

除此之外,「一類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綜合征產婦,一類是瘢痕子宮產婦,是緊盯的對象。」徐銘軍說,根據產科和麻醉科的共同探討結果,該院決定,這兩類產婦在本院必須施以分娩鎮痛。

「用鎮痛改善產婦的狀態,不給血壓再升高的機會,從源頭保護她;而對於瘢痕子宮的產婦,過去我們只能『一剖再剖』。」徐銘軍說,「我國的剖宮產率達到50%。原則上講,2個產婦里就有1個有瘢疤痕子宮,同時還有因子宮肌瘤剔除術而導致的瘢痕子宮,這類人群數非常龐大。」隨著全球鼓勵經陰道自然分娩,我國全面放開二孩後,瘢疤痕子宮的產婦如果在第二胎沒有必須實施剖宮產的需要,醫院普遍鼓勵自然分娩。

「但這部分人群中,有0.1%~1%可能會出現子宮破裂。」徐銘軍指出,「給這些產婦進行分娩鎮痛,提前將麻醉導管置入椎管內。如果出現先兆子宮破裂或子宮破裂的意外,那條麻醉導管能迅速轉化為手術需要的導管,第一時間通過麻醉泵注入麻醉藥物,進行麻醉,不用再等麻醉時間,馬上實施手術。」

徐銘軍對記者說:「分娩鎮痛不僅僅是鎮痛,也是對產婦的一份保護。」

綜合大醫院「有心無力」

這天,除了科里的護士、助產士,還有外地來進修的護士和醫學院的實習生。走廊盡頭的兩間待產室門對門,難得的還有幾張空床位。施維妙慢慢放鬆下來。午休時間,待產室里的緊張氣氛在慢慢稀釋,助產士、護士和產婦聊著天。

王芳是進修護士之一,來自海南省一家全國有名的私立婦產專科醫院。年初,她被領導派到這裡學習護理技術和理念,幾個月下來,王芳卻有些困惑。「在我們醫院,分娩鎮痛率比這裡更高,達到90%。生孩子不疼了,分娩鎮痛幾乎是順產的標配。」她頓了頓,回憶片刻繼續說道,「麻醉醫師還會時不時就來問問產婦:還疼嗎?好點沒有?什麼感受?」

「我們醫院的無痛分娩率也越來越高了。」來自山東省日照市婦幼保健院的進修護士許婷婷說。許婷婷在護理崗位上幹了10多年。「我明顯感到,分娩鎮痛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尤其從2015年開始,無痛分娩的推進最為明顯。」

「和公立醫院相比,私立醫院開展無痛分娩的積極性明顯更高。」徐銘軍對此了如指掌,「在北京,無痛分娩在私立醫院的開展率也非常高。」徐銘軍說,私立醫院打造舒適醫療,無痛分娩是舒適醫療的重要內容。

有一件事,讓徐銘軍至今記憶猶新。幾年前,一家私立醫院跟徐銘軍頻頻聯繫,邀請他去做無痛分娩培訓。「作為一家私立醫院,我們必須開展這項工作。」院長的決心,打動了正推動全國無痛分娩發展的徐銘軍。「我當時跟他們說,這是一個交叉學科的內容,麻醉醫生、產科醫生、助產士要一起來聽課。」

第二天到了那家醫院,眼前的場景出乎徐銘軍的預期。「會議室里坐得滿滿的。」徐銘軍笑著對院長說:「你們這個醫院不大,麻醉醫生、產科醫生和助產士有這麼多啊?」院長也笑了:「不是不是,這幾乎是我們醫院各個科室的人。」院長指了指身邊的人,「這是總務部的,這是後勤的。」

徐銘軍更納悶了:「無痛分娩跟他們有什麼關係?」話音沒落,院長接過了話,就是這段話讓徐銘軍倍感觸動。這位院長說:「有關係啊,這是我們醫院的事情,全院職工都要了解,甚至包括看門的保安。如果有人帶著產婦進來了,問到分娩鎮痛的相關問題,保安也要能解答。」

「私立醫院更容易開展無痛分娩,因為他們有更大的動力。」徐銘軍說,與之相比,公立婦幼專科醫院和各地婦幼保健院,緊排其後。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產科麻醉學組曾在全國針對婦產專科醫院進行調查。學組調查了42家專科醫院、150萬名產婦,華東地區做得最好,分娩鎮痛開展率達到38%,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最讓人發愁的,還是在大型綜合醫院,無痛分娩不好推行。」徐銘軍說,這幾乎是個死結。近些年,我國手術量呈井噴狀,綜合大醫院開胸開顱、器官移植、骨科手術等大型手術量很大,麻醉科負擔重重、人手嚴重不足,無痛分娩成了「無暇顧及的一部分」。

「不是說所有的綜合醫院都如此,但大部分綜合醫院確實有心無力。北京是這樣,全國也是這樣。」徐銘軍很無奈。

「疼她,就別讓她疼」

分娩鎮痛在國內規範化發展了10餘年,雖稱不上「春雷陣陣」,但擔得起「細雨無聲」。這項事業的發展如葉脈一般,在全國範圍內舒展開來。 就在這時,一件震驚全國的事發生了。2017年8月31日,陝西省榆林市產婦馬茸茸因產痛難以忍受,多次與院方溝通施行剖宮產無果,從5樓分娩中心墜下,經搶救無效死亡。

馬茸茸跳樓身亡事件,讓致力於分娩鎮痛的醫生們心痛之餘,又感肩上責任重大。「其實馬茸茸有其他選擇,只是她不知道。如果她知道分娩鎮痛,如果當地醫院能夠實施分娩鎮痛,也許這個即將當媽媽的女孩不會離開。」一位醫生對記者說。

「榆林產婦事件,看上去是偶然事件,實際有一定的必然性。」徐銘軍說。在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產科麻醉學組的那次調查里,受調查的42家專科醫院和150萬名產婦,按地域劃分,西北地區的無痛分娩開展率排全國倒數第一,分娩鎮痛率僅有1.02%,孕產婦的知曉率也最低。「無痛分娩在西北地區還處在我國10年前的水平。馬茸茸事件發生在陝西省榆林市就不奇怪了。」

連續看了幾天新聞,張萬龍坐不住了。他是北京市通州區婦幼保健院院長,和徐銘軍是老相識。馬茸茸事件發生後不到半個月,即去年的9月12日,張萬龍組織全院開了個會,叫作「無痛分娩動員會」,會上,張萬龍一遍遍強調「必須建立一個無痛醫院」。之後,張萬龍又寫了一篇科普文章《疼她,就別讓她疼》分享在朋友圈裡,讓大家了解無痛分娩。

「馬茸茸事件後,公眾對產痛的關注越來越多。」張萬龍說,「不讓產婦因為產痛遭受折磨,這本身就是人文意識的覺醒,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既然有這項技術,為什麼不能讓婦女輕鬆完成分娩?」

此後,院長拿出獎金,鼓勵麻醉醫生進行分娩鎮痛。通州區婦幼保健院麻醉科醫生侯振環告訴記者,一項分娩鎮痛手術費只有200元,醫院幾乎全部發給麻醉醫生。他又給記者看了一張折線圖,圖上顯示:2017年1月,分娩鎮痛例數比例為5%左右;2018年7月,這一比例達到60%,最高值逼近70%。

「通州區共有8家助產醫療機構,承擔著區里80%的產婦生產服務,並輻射河北燕郊等地,每年分娩量在北京所有醫療機構里排第3名。60%~70%的分娩鎮痛率,這一成績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侯振環說,「從宣教到推行,無痛分娩的實施過程非常不易。」

10年前,徐銘軍發起康樂分娩鎮痛全國推廣項目,致力於在全國傳播無痛分娩的技術和理念,針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10年時間,徐銘軍利用周六、周日,帶著團隊走了18個城市,無償授課、臨床教學、建立全國無痛分娩網路。「當務之急,是讓各地知道無痛分娩,掌握這項技術,在醫院裡做起來。」徐銘軍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先幹起來,在實踐中不斷進步。」

中國無痛分娩界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產科麻醉學組組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麻醉科教授姚尚龍。10年前,他發起了「快樂產房,舒適分娩」項目,向全國麻醉醫生做科普,後來得到國家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為推廣無痛分娩做了大量工作。

除了內力,還有外援。美國西北大學芬堡醫學院麻醉科副教授胡靈群發起的公益性醫療活動「無痛分娩中國行」,今年走到第10年。根據項目組的不完全統計,不包括間接效應,「中國行」合作醫院年均覆蓋孕產婦人群達72.5萬。

無論內力還是外援,產科醫生還是麻醉大夫,推動無痛分娩,大家都抱有最純粹的目的:讓每個母親免受苦難,建設真正安全又人文的產房。

(巢偉對此文有幫助。文中劉璇、周慧琳、王芳、許婷婷為化名。)

從10%到20%

不會再用10年

無痛分娩:從1%到10%的艱難前行

「我國分娩鎮痛率,從1%到10%,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面對記者的提問,徐銘軍這個從2004年就一心撲在這項事業上的麻醉科主任,陷入了沉思。「可以說是一個艱難起步、砥礪前行的過程吧。」

發展無痛分娩,必須正視許許多多的問題。麻醉醫生短缺,人手不夠;產婦知曉程度不高;產科醫生和助產士對分娩鎮痛的認可態度不充分;全國多數地區沒有設立收費項目,醫院積極性不高……諸如此類,都是無痛分娩發展的掣肘。

身在臨床一線,武漢市中心醫院麻醉科主任嚴虹說,無痛分娩是一項能夠明顯提高產婦就醫體驗的技術,也是人性化的選擇。「我們為這項技術的開展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要更好、更全面地推行分娩鎮痛技術,還需要得到政策支持,比如確定專項收費標準。此外,還需要補齊麻醉醫生缺口,引進更多麻醉醫生。」

今年年初,無痛分娩引起了政府的重視。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牽頭,起草了幾份關於分娩鎮痛技術的操作和管理規範。有專家表示,標準的出台,能讓無痛分娩這項技術操作更加規範,監管更加便利有效。

徐銘軍也呼籲,把分娩鎮痛技術納入全國醫療技術名錄,並設置收費項目。

「從1%到10%,用了10年的時間,對中國來說,算快嗎?」記者問了第二個問題。徐銘軍認為,因受到理念、技術、人員等各方面的制約,無痛分娩在中國起步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間。

「過去從1%~10%,我們用了10年。不過我認為,從10%~20%,一定不會再用10年。」徐銘軍很篤定,「起步是難的,起步後發展的坡度是平緩的,再往後會慢慢走成陡坡。我非常有信心。」

文/健康報記者 李琳

特約記者 姚秀軍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心理|遊戲玩到停不下來?讓這些新技術幫你喊停
研究發現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縮短壽命?專家:科學性有待商榷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