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對戲曲藝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道教對戲曲藝術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戲曲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源起與傳統宗教中的祭祀、醮儀、儺舞、詩歌、神學及典故等有著密切的關聯。

其受道教的影響極為深刻。

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料圖)

自道教產生後,便一直和普通百姓,以其宗教形式、精神、思維方式等等支配著中國百姓的生活及民俗文化。

我國的戲曲藝術形成較晚。原因是在以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中,詩文被認為是正統的藝術,而戲曲則被視為旁門左道。

故元代之前的戲曲類藝術多為優伶、藝妓等下層人物為之,不受文人、上層的重視,因此也很難產生有較高品位的作品。

我國的戲曲藝術是集歌舞、音樂、科白、武術、技雜、美學、服飾、器械、道具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藝術,只有經過長時期的融合以及苦學、苦練才能達到成熟與完美。

【宋】洪邁《夷堅志》書影(資料圖)

中國的戲曲藝術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元代才成為一種完整、成熟的藝術形式,並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劇作家和高品位和戲劇作品。

中國戲曲藝術雖出現較晚,但從其誕生之日起便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道教作為人們,特別是普通民眾的一種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它的許多教義、神學、典故、傳說被群眾所熟悉、熱愛,這就為戲曲的創作、形成,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和條件。

元雜劇的出現,是我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重大發展,成為我國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並稱的藝術奇觀。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資料圖)

道教戲曲發端於宋代。據洪邁《夷堅志》中說:道教戲曲的產生是與神仙人物、典故在社會上的流傳有著密切關聯,故其腳本均與神仙點化、降妖伏魔、懲惡揚善、美醜對比等手法來宣揚正義與善良。

以此宏道揚法、凈化社風。到了元代,許多文人熱衷於雜劇的創作。據明代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記載說:由於中國戲曲的快速發展,劇種越來越多,為了便於區分和了解,特將「元雜劇分為十二科」。

其中第一科就是「神仙道化」,第二科便是「隱居樂道」。上述記載說明了戲曲與道教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這也說明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在融合之中不斷發展的產物。

提線傀儡戲《鍾馗醉酒》(資料圖)

早期的元雜劇,是在上古時期的儺舞、傀儡戲、儺劇及壇場醮儀的基礎上,又有機地融合了歌謠、散文、詩詞、舞蹈等藝術形式,開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戲曲藝術併產生了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說到元代的戲曲,不得不提的是戲劇創作。在元代,最有影響,且創作作品最多的代表人物當屬高道馬致遠。

馬致遠,元代著名戲劇家、劇作家。據史記載:他「好仙慕道,曾皈依全真道」。

他的戲劇創作被明人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位列榜首。而他創作了眾多的「道化戲」,至今仍有流傳,如:

好仙慕道,曾皈依全真道(資料圖)

《陳摶高卧》、《薦福碑》、《岳陽樓》、《黃粱夢》、《任風子》、《風華雪月》、《歲寒三友》、《劉行首》、《鐵拐李》、《老生兒》、《城南柳》、《銷魔鏡》、《牡丹亭》

《竹葉舟》、《桃花女》、《碧桃花》、《莊周蝶夢》、《柳毅傳書》、《誤入桃園》、《金安壽》、《度金童玉女》、《藍采和》、《呂洞賓》、《八仙過海》、《張生煮海》以及《鍾馗捉鬼》、《借東風》等幾十個劇種。

道教文學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歷史淵源流長。其在長期行教、傳道、度人過程中,將歷史上承傳下來的文字經典等寫作表現形式、經韻唱腔等音樂曲調形式、踏罡步斗等壇場醮儀形式傳承下來,並發揚光大。

這些藝術形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散文、律詩、絕句、詞碑、楹聯以及民歌、民謠、曲藝、戲劇、小說等文學藝術之中。

崑曲《牡丹亭》也和道教信仰多有關聯(資料圖)

此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自古及今一直秉承「為而不爭」的教義,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普及,做著自己應有的貢獻。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莊子的道: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
伐壇破廟:《哪吒鬧海》中的中華文化與道教元素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