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慎獨與誠意:清白做人,坦蕩做事

慎獨與誠意:清白做人,坦蕩做事

慎獨與誠意:清白做人,坦蕩做事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浙江紹興蕺山書院(前身為證人書院)門口左右山牆上「慎獨、誠意」二詞,歷經500多年仍振聾發聵。古時的思想家們認為,要想把社會的道德規範轉化為人們的思想品質,就必須有艱苦的、細緻的、長期的努力,這種不懈的努力,就叫做功夫。

「慎獨、誠意」是明代儒學大師劉宗周的學說宗旨。劉宗周(1578-1645年),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朝末年著名理學家。蕺山書院是明末清初以劉宗周為倡導的蕺山學派的主要活動陣地,蕺山學派亦被後人譽為「千秋正學」。他說:慎獨是學問的第一義。言慎獨而身、心、意、知、家、廁、天下一齊俱到。他提出的「慎獨」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士風,以期通過內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躋於道德之域,以解救「世道之禍」。

「慎獨」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儒家發展為具有國粹特色的自我修養方法。「慎」即小心謹慎,「獨」即獨處,意為自覺控制自己的慾望,不靠別人監督。「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慎獨是達到誠意的必由之路。劉宗周說:意者,心之所以為心也。止言心,則心只是徑寸虛體耳,著個意字,方見下了定盤針,有子午可指。心之主宰日意,故意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猶身里言心,心為身本也。

慎獨與誠意:清白做人,坦蕩做事

劉宗周希望通過對內在超越的道德本體的探求,找到一個現實道德實踐的理論基礎,然後再向外展開,去尋求這種超驗本體的實現方式,達到本體與功夫的合一,由誠意而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時慕名前來求學的,有清代史學開山之祖黃宗羲、著名戲曲理論家祁彪佳、繪畫大師陳洪綬、思想家陳確等一代名士。梁啟超在《飲冰室文集》中贊道:「江浙名人大半出於門下!」蕺山書院曾被改為山陰縣學堂,期間,徐錫麟在此教過書,范文瀾、陳建功、許欽文等先後在此就讀。

從「慎獨」之功夫達到「誠意」之境界,劉宗周認為大體上可分為四個步驟,即知過、記過、訟過和改過。 知過,即要能夠知道自己有過,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記過,即有意識地把自己的過錯,認真地、一絲不苟地記載下來。訟過就是要對自己的過錯,主動地進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以達到能夠改正自己錯誤的目的。改過才是「慎獨」的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慎獨」的功夫中最值得重視的一種功夫。

慎獨與誠意:清白做人,坦蕩做事

在明朝末年腐敗的環境中,物慾橫流,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扭曲。而劉宗周的行為可以說是喚醒人的良知,對當時有很大的震撼力。慎獨誠意對於個人的道德修養來說,十分重要。慎獨誠意,之於他人是坦蕩,無愧於心,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人如果做到慎獨誠意,光明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則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作者潘國堯),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布衣之交是怎樣的交情
牟鍾鑒:如何讀唐詩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