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在遙遠的巴厘島北部,有一個奇特的村落Bengkala。裡面的村民,可能前一秒還在罵罵咧咧,突然間又嘴巴緊閉,開始比起手語,彷彿一秒開啟靜音模式。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巴厘島


這個3000人的村子裡,有44位聽障者。這是不正常的,它的比例是其他地方的15倍之多。

因為這種現象,通常只發生在萬分之一的嬰兒中。多年來,村民們相信,高失聰率源自一個詛咒:

兩個擁有魔法的人,在村子裡起了爭執,互相詛咒對方會耳聾。從那時起,這裡便被詛咒所籠罩。實際上,這是一個基因搞的鬼。至今,當地的手語普及率高達80%,無論村民的聽力是否正常,都能無障礙溝通。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巴厘島


一旦穿過刻有村名的石牌,便進入了手語的世界。從村頭走到村尾,偶爾才聽到一兩句說話聲。手語便是本地的「方言」。這門語言不用開口,自成一派,與國際和印尼通用的手語截然不同。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手語


它叫kata kolok,屬於自然手語,聽障者間不同的頭部活動,口型和行為動作,甚至眉毛的表達習慣,都會形成不同的手勢。不同國家地區間的手勢差別較大。即便美國和英國都講英文,但懂美國手語的人,卻不一定能明白英國的。表情、語序甚至單複數,都是手語中重要的特徵。

即便是同源的手語,經過一代代的使用,也會有自己的變遷,產生出獨特的文化特性和方言。世代相傳的原始交流模式,早已融入Bengkala村民的生活。他們從不認為詛咒帶來了缺陷。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巴厘島


Bengkala也有了一個別名——

Desa Kolok,聾人村。但他還有一個更美的譯名——

避世之所。因為這裡的大部分人,都能進行無障礙交流,沒有所謂的聾啞人。村莊里的孩子,

無論聽力是否正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要上Kata Kolok這門課。聲音語言和手勢語言,會在課上同時使用,所有孩子都是一視同仁。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孩子學習手語


「我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平等,」

在村子裡生活了72年的長老,用手語告訴每一個前去採訪的人。他將兩隻中指緊緊按在一起,這個手勢是在強調平等一詞。這裡或許是世界上失聰者和正常人之間,區別最小的地方了。

在Bengkala,沒有人歧視聾啞人。雖然村內的交流不成問題,但村外還是困難重重。這裡大多是貧苦的村民,或種植香蕉、芒果和番石榴,或飼養豬牛為生。要想養家糊口,得拿到當地的集市去賣。只是,出了村就沒人看懂他們的手語了。這時候他們最迫切的是,讓外界人看懂他們的手語。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村民


初中部沒有足夠的資金,不能給聽障者提供教導。大多數人小學畢業,就無法繼續接受教育。村裡的文化水平很低,只有幾個人是識字的。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村民


年輕一代失聰者,開始接觸全新的交流方式。他們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學習國際通用的手語。

儘管這一代努力去接觸外界,但仍然不能改善村裡的經濟。直到一個創新的舞蹈出現,村民才看到脫貧的曙光。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舞蹈


這個舞蹈叫Janger Kolok,從巴厘島的特色舞蹈演變而來。原來的Janger表演必須配以歌唱,聽障者舞團卻打破既定的規則,用鼓聲代替歌唱來打節拍。

聽不到沒有音樂,又沒有引導老師,16名聽障者僅憑視覺和手語,來協調彼此的舞蹈動作。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村民


經過反覆的練習,他們把平平無奇的舞蹈,跳到了完美一致,跳成了Bengkala的驕傲。

這支聾人舞蹈,打開了村子最富創意的對外窗口。靜默中飽含熱情,許多觀賞者被感染,甚至想走上前為他們伴舞。

沉默似留白,我們以為的缺陷,卻被演繹出了別樣的風采。

在巴厘島這個靜音的村子裡 能動手盡量別說話

村子


在別的地方,貪婪的商人會利用人類的殘疾來牟利。但在村子裡,聾人舞的所有收益都歸舞者所有。「他們不是奇觀,是社區的一部分。」這個寂靜的村莊,做到了人和人和諧的最高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行道 的精彩文章:

MONOCLE 剛剛公布 2018 年全球宜居城市榜單!這次德國隊贏了
普吉47名遇難同胞遺體均已找到 誰會是這場悲劇的最終買單者?

TAG:旅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