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務必要「斷惡修善」

務必要「斷惡修善」

一切眾生八識田中習氣種子無量無邊,種子有善有惡,遇緣就起現行。一切眾生投生的時候,我們講六道裡面的投生,佛在經上講「強者先牽」,你阿賴耶識裡頭的那些種子,哪一個種子力量強,它就先受報。力量弱的,就往後面輪流受報。哪一個習氣強,那一類的種子先受報,道理就在於此。我們很冷靜的自己細心去想想、去反省、去檢點,我們在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頭?在一天當中,有幾個念頭想作佛?有幾個念頭想往生極樂世界?有幾個念頭想著社會大眾的苦難,發心為眾生服務,為眾生做點好事?又有幾個念頭搞自私自利?求名聞利養,損人利己,是自私自利。細心去反省、去檢點,就明白,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

我們在《了凡四訓》講到宋朝衛仲達,這個人的故事,我們相信它是真的,確有其人,確有其事。何以故?我們在古人著述筆記裡面許多地方看到,提起這個人、這樁事情。衛仲達三十幾歲,年紀很輕,被小鬼抓去見閻羅王。閻羅王看到他很生氣,吩咐判官把他的善惡檔案拿出來,判官拿出來之後,惡業的檔案、本子,擺滿閻羅王的大殿那麼多,善的檔案只有一卷,捲起來像筷子那麼一點點大,一張紙,一生當中只做了一樁善事。閻羅王看到當然生氣,然後吩咐判官,把善惡兩個檔案拿到天平上稱一稱,結果惡的檔案那麼多反而輕,善的這一卷、這一張反而重。閻羅王面色也就轉得比較好看了。衛仲達問閻羅王,他說:「我才三十幾歲,年歲很輕,我為什麼會造那麼多的惡業?」閻羅王就說:「惡業不必去造,造起來就太重太重了。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是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是損人利己,雖然你還沒有行為表現,你心動了。陰曹地府,你心一動就有記錄。」我們想想,從早到晚,你動多少個念頭?有一些微細的念頭,自己都不能覺察。

閻羅王這些檔案是不是真的有?靠得住、靠不住?靠得住。今天我們從科學家發明的電腦,我們就能體會到,自動的記錄,不需要人去管這些事情。尤其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這句話把原理跟我們講清楚了,從心想生。凡夫哪有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是聖人,大聖人沒有念頭。孔老夫子常常講「克念作聖」,克服念頭就是聖人。克服念頭就是沒有念頭,在佛法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身菩薩,分證佛果,這種人克念。

六道凡夫念頭的起滅,《仁王經》佛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怎麼能覺察得出來?粗心大意。極其粗的念頭我們自己知道,殺盜淫妄的念頭,妄語兩舌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很粗的我們知道,微細的自己不曉得。但是,只要起心動念就有記錄,這個記錄,阿賴耶識當中它已經變成種子。所以你要問,閻羅王那個檔案簿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裡面、倉庫里藏的東西,我們今天講影印本,它都出現了。

衛仲達就向閻羅王請教:「我那一卷善的這一張紙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力量這麼大,它的功,能把一生過失都超越?」由此可知,衛仲達的過雖然多,不是大過,沒有造什麼大罪,否則的話,他這一念善抵不過惡。閻羅王就告訴他:「這一卷是當時皇帝想動一個工程,三山石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這是你的奏摺,勸皇帝不要興建這個工程。這一念純粹是為老百姓著想的,是純善,沒有邀功的念頭,也沒有利益自己的念頭,完全是利益眾生。」衛仲達說:「我雖然上書給皇帝,皇帝並沒有答應,他還是做了。」閻羅王就講:「如果皇帝接受你的建議,那你的功德大了,你今天不會到這兒來。皇帝沒有接納你的建議,但是你這一念是真心、是善心,所以你這個善蓋過你一生的過惡。」閻羅王派小鬼把他送回陽間,他又活過來了。實在講這也是示現,教導我們惡不能不斷,善不能不修。

斷惡修善從哪裡做起?從心地,從起心動念之處。不能有行為。到了口裡頭說,變成行為;身體去造,那個業可重了。所以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造多少業,自己知道嗎?世間人總以為自己是好人,總以為自己沒有過失,只看到別人的過失。我常講,看到別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為什麼?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全落在你阿賴耶識裡面了。這在佛法講是愚痴,你沒有智慧,你把別人所有一切過惡變成自己的過惡,這不是愚痴是什麼?不學佛的人天天干,永遠沒有止境的在干;學佛的人也不例外,也天天干。怎麼知道?看看,閑談的時候都談些是非,我們就曉得,他把所有一切人的惡業、惡習氣、惡行全都藏在自己阿賴耶識裡頭,這個人愚痴到極處!古大德常常教我們,教我們是好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西方確指》裡面覺明妙行菩薩說的。何必把別人那些惡念、惡行放在自己心上,放在自己口裡頭?沒有必要。

——凈空法師講座

務必要「斷惡修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為死者「做七」的因由——《地藏經》大意(28)
「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地藏經》大意11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