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欣賞美妙的旋律究竟為人類所獨享,還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共享?人類的樂感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我們聽到的聲音究竟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又有多少是大腦產生的幻聽……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人類對音樂十分著迷。即便不會演奏任何樂器,即便並非離開MP3播放器就活不下去,大多數人還是會把音樂視為能裝點美好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人類對音樂的熱衷甚至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據推測,人類祖先在尚未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通過歌聲進行相互交流了。這個觀點最早在達爾文的著述中就已被提及。然而,直到近些年,科學家才真正著手進行相關的探究。他們設定了若干有趣的問題,希望得出答案。

音樂是否為人類所獨享?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從進化的角度看,猴子與人類沒有太大區別。那麼,猴子對音樂的喜好會不會也和人類相似呢?如果它們喜歡音樂,它們會喜歡哪一類音樂呢?

研究人員以南美毛猴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和南美絨猴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為研究對象,測試它們對音樂類型的偏好。這項研究由三組測試構成。在第一組測試中,研究人員給猴子分別播放了兩種音樂:舒緩的俄國搖籃曲和勁暴的德國電聲樂曲。在第二組測試中,研究人員給猴子提供了四種選擇,包括:樂器演奏的搖籃曲、人聲哼唱的搖籃曲、莫扎特的協奏曲和無聲。在第三組測試中,研究人員將猴子放在雜亂刺耳的聲響環境中觀察它們的反應。

這些猴子在測試中的反應著實令研究人員感到意外。在二選一的情況下,猴子的反應與大多數人的反應是一致的,它們似乎對勁暴的電聲樂曲不太感興趣,而更喜歡旋律流暢舒緩的搖籃曲。然而,當面對更多選擇的時候,它們的反應就不再像人類了,而是無一例外地選擇了無聲。最令研究人員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猴子的眼中,優美的旋律和雜亂的聲響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差別,絲毫不會引起它們在情感上的偏好。研究人員據此得出結論,認為猴子並不知道如何區分音樂的類型或流派,唯有人類才具有欣賞音樂的天賦。

其實,這是對傳統觀念的再次印證。傳統觀念認為,無論是人類的音樂品味還是創作才能,甚至包括創作方式和作品等,都是其他物種所不能匹敵的。人類能夠將音樂全面地運用到生活中,比如利用音樂進行產品促銷,藉助音樂向神明禱告或進行自我激勵,甚至通過音樂消遣娛樂,等等。相比之下,即使是最擅長鳴唱的鳥類,也只懂得用聲音吸引異性伴侶或對外宣告領地不可侵犯。簡而言之,其他物種即便能夠創作所謂的樂曲,那也只能算是具有生物性功能的旋律罷了。

不過,這種傳統的主流觀念正日益受到質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樂感並非人類獨有,包括其他靈長類動物在內的許多物種都懂得欣賞音樂。

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自然界中根本不會利用聲響進行交流的鯉魚,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憑藉其敏銳的聽覺,竟能夠分辨出巴洛克時期的古典音樂和美國鄉村音樂的不同。日本實驗室里的麻雀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也表現出對古典音樂情有獨衷。儘管它們並不曉得巴赫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的樂曲和舒伯特的樂曲究竟有什麼差別,卻仍然能準確地分辨出古典音樂與現代流行音樂之間的不同。

研究人員最近還發現,靈長類動物似乎更喜歡輕鬆的催眠曲,而不是快節奏的舞曲。當研究人員用喇叭向南美毛猴分別播放由長笛演奏的俄羅斯民間催眠曲、莫扎特的B大調協奏曲K458,由德國樂手彈奏的搖籃曲,以及由亞歷克·艾姆佩勒演奏的強勁曲子《沒人逃避活躍》時發現,猴子們紛紛聚集到了播放最慢曲子的喇叭旁邊的樹枝上,這些曲子通常是催眠曲,而那些快節奏的音樂節拍似乎令猴子們感到不安。看來,靈長類動物就像人類嬰兒,天生喜歡聽催眠曲,而喜歡強勁音樂則可能是成年人後天獲得的嗜好。

能夠進行音樂創作,是人類引以為傲的稟賦。然而,研究發現,這種稟賦也並非人類所獨有。善於鳴叫的鳥類也能夠對特定音符進行排列組合,形成類似的樂曲片段。在它們的鳴叫中,節奏、音調等都有變化。駝背鯨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所發出的聲響也有規律可循,它們的「歌曲」通常長達12分鐘,整個歌曲大致分為若干主題段落,每一個主題段落約長兩分鐘,包含若干個小節,每一個小節約長15秒,節與節之間有相應的節奏變化,與人類歌曲中詞的變化類似。

鳥類、鯨、海豹等動物不僅與人類一樣能夠創作結構複雜的樂曲,它們還懂得學習新樂曲。以鯨為例,研究人員發現,不同族群的鯨原本各自擁有專屬的歌曲,就好像來自不同地區的人講各自的方言一樣。然而,當它們進入同一水域時,其中一群鯨可能在另一群鯨的影響下,放棄自己原先的歌曲,而改學對方的歌曲。

那麼,是不是只有人類才能從歡快樂曲中獲得愉悅的感受呢?人類之所以對音樂欲罷不能,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音樂能給我們帶來愉悅。從生理角度來看,當歡快的樂曲奏響時,我們大腦的特定區域就會出現情緒高漲的反應,同樣的反應在我們享受美食或服用興奮劑後也會出現。那麼,動物能不能從音樂中獲得愉悅感受呢?雖然我們不能直接看出動物對音樂的感受,但研究人員通過測試發現,鳥類只有在體內激素水平較高時才鳴叫。由此可見,婉轉動聽的歌聲很可能是動物心情愉悅的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

樂感是天賦還是後天習得?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旋律或音調的形成,都是以不同音符在頻率上的差別為基礎的,專業人士把這種音符間的差別稱為「音程」。當演奏者同時弄響任意兩個音符時,有的組合會令聽者覺得悅耳,有的則令聽者感到不舒服,效果主要取決於兩個音符所處頻率的比率。一般說來,音符頻率的比率如果為2:1或3:2,那麼它們所形成的和聲就會是悅耳的。如果其中一個音符的頻率是另一個音符頻率的兩倍,兩個音符的音程又剛好相距一個八度音階,那麼它們構成的和聲不僅聽起來很舒服,而且兩個聲音聽上去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謂「音階」,是指以全音、半音以及其他音程順次排列的一串音。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音階的設置有很大差別。大多數西方音樂都採用由12個音符構成的音階——除了八度音階之外,還包含若干個半音程音階,後一個音符的頻率大約與前一個音符相差5.95%。在東南亞的爪哇和巴厘島,主要有兩類音階:一種將音階劃分為5個頻率差別基本相當的音符,一種將音階劃分為7個頻率差別不平均的音符。八度音階則是世界上公認的基準。

即便是沒有樂感的獼猴,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在聽到用八度音階演奏的簡單旋律時,無論升高還是降低一個八度,它們都能辨別出是否為曾經聽過的旋律。只有當音階的變化為半音程時,它們才無法辨識。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現象從側面反映,只有人腦才具有辨識任意音階的特殊硬體。

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結論,研究人員請來一位經驗豐富的女鋼琴演奏家,她對音準的把握十分精準,即便只聽到任一單獨音符的聲音,也能夠說出它是哪個音。研究人員給演奏家服用了一種名為卡巴咪嗪的鎮靜類藥物,這種藥物的副作用會導致她所聽到的聲音降低半個音程。然而,在隨後的測試中,這位演奏家竟然聽出了這個差別。這項試驗表明,間隔一個或若干個音階的音符可能共用同一個大腦神經通道,刺激聽覺丘腦區域的神經細胞。這也就是說,人類對音階的辨識能力是先天性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學習異國音樂的方式類似於小孩子學說話,是一種後天習得。生活中你也許有類似的經歷:一開始並不喜歡的音樂,從某個時刻起突然變得好聽了;最初被視為另類的樂曲,後來變成了主流。所有這些其實並不奇怪,因為人類對音樂的賞析原本就同時包含著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後天習得的能力。

音樂是人腦中的幻覺嗎?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客觀世界,其實並非如此。我們所聽到的聲音實際上就是一系列大腦活動形成的某種印跡,是客觀世界在我們大腦中映射出的主觀印象。這些大腦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提取特質」——大腦通過特定神經系統的運作,從承載樂曲的聲音信號中提取樂曲最基本的特徵,然後分類到音調、音色、空間位置、響度、迴響環境、持續時間等方面。接著,大腦活動進入第二個環節,即「信息綜合」——大腦接受各種分類信息並進行整合,形成整體的綜合性映像。

在提取基本特徵並對分類信息進行綜合的過程中,大腦會面臨三重困難。首先,最初的感測接收器在獲取相關信息時,並不能識別其範圍、聲源等。其次,大腦最初收到的信息具有模糊性,不同的聲響可能促使耳膜以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方式活動。最後,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並不完整,部分聲響可能被其他的聲響掩蓋,有的聲響甚至可能被遺漏。因此,大腦在重新構建相關映像時,往往需要對這些不確定因素進行猜測和還原。從某種程度上講,人的聽覺實質上是一個推論的過程。客觀存在的樂曲早在被感測器輸入時,已經存在不少的干擾因素,例如樂曲響起之前已經存在的聲響,我們記憶中已經存在的類似音樂片斷,同類樂曲接下來將如何演繹,甚至同伴在欣賞音樂過程中的行為舉動,等等。

由此可見,在人腦中重現的樂曲其實已經變成了對客觀存在的一種主觀表述,其中既包含有與所聽樂曲相關的基本特徵,也包含有聽者對樂曲的推測和期盼。優秀的作曲家懂得利用這個原理,在部分音符甚至樂器演奏缺失的情況下,一樣可以創作出令人沉醉的樂曲。以鋼琴和低音提琴為例,它們所能演奏的最低音符頻率分別約為27.5赫茲和35赫茲,這兩個頻率是人耳根本無法辨識的。然而,類似的超低頻率聲響可以在人腦中形成幻覺,彷彿所聽到的音調的確是如此低。錄音師也能夠利用上述原理來製作音像作品。通過人為混響,使聽者獲得彷彿置身於音樂廳的現場感。

與音樂相關的活動幾乎能調動人腦的各個部分參與。當我們聽音樂的時候,大腦的下腦皮層(包括耳蝸核、腦幹和小腦等)處於興奮狀態,它們隨後將相關信息傳送到位於大腦兩側的聽覺皮層。如果我們感覺所聽到的樂曲十分熟悉,表明位於大腦前葉內側底部的海馬處於興奮狀態,海馬是人腦的記憶中心。當我們隨著音樂拍打節奏時,小腦中的計時網路也參與其中。當我們為聽眾演奏樂曲時,位於大腦的運動皮層和感覺皮層表現十分興奮。當演奏者在識讀樂譜的時候,有大腦最後端枕骨區域的視覺皮層的參與。當我們仔細聽辨或回憶歌詞時,位於大腦前葉和顳葉的各個語言中心都處於興奮狀態。當我們隨著樂曲沉浸於某種情緒中時,位於大腦深處的小腦扁桃體和蚓體也正專註於相關情感信息的處理。

聽古典音樂能提高記憶力嗎?

動物也會」欣賞「音樂嗎,我們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客觀存在的

有研究顯示音樂是由右側大腦加工處理的,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左腦也很重要。通過腦電圖記錄大腦活動顯示:左右大腦均對音樂起反應。聆聽與欣賞音樂是一個包含記憶、學習、情感的複雜過程。似乎有多個大腦區域對此過程起作用。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實驗來揭示大腦加工音樂的機制。

1993年的一項實驗提示,聽古典音樂能提高記憶力。這類能提高記憶力的音樂大多出自莫扎特之手,所以這種效應也被稱為「莫扎特效應」。很多人從大眾雜誌和報紙知道了這個實驗,並認為聽古典音樂是提高記憶力、增長智力的一個好辦法。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最初的和最新的實驗吧。

最初的實驗由加利福尼亞州的科學家完成。他們讓大學生分別聽莫扎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休閑帶,以及保持寂靜各10分鐘,然後立即對他們進行空間推理測試。結果顯示,不論是同放鬆帶還是同寂靜做比較,聽了莫扎特樂曲之後,學生的分數在短時間內都有所提高。據此,科學家認為演奏音樂和進行空間視覺思維在大腦中的路徑是相同的,因此音樂可以為空間推理測試預熱大腦。這一研究得到了普遍歡迎。

然而,有實驗室也曾試圖用莫扎特的音樂提高記憶能力,結果都失敗了。例如:一組科學家讓學生聽一組數字,然後倒序重複,結果發現在測試前聽莫扎特的音樂對學生們記數沒有起到作用。人們開始反思,關於「莫扎特效應」的最初的實驗是否有缺陷?首先,接受測試的學生數少;其次,聽莫扎特的音樂可能並沒有提高記憶,而是放鬆帶和寂靜損傷了記憶。

為了證實孰是孰非,有研究者做了如下實驗:將3~4歲的學齡前兒童分成四組,分別給予鍵盤、聲樂和電腦培訓,以及不給予任何培訓。8個月後,測試孩子們拼圖的能力(即空間-時間推理能力)和辨認圖形的能力(即空間-認知推理能力),結果令人吃驚:只有接受了鍵盤課的孩子在空間-時間推理測試中有所提高,而且這種提高可維持至少一天。而空間-認知推理能力任何組都沒有變化。

一些研究者試圖知道莫扎特效應是否存在於猴子身上。在做記憶測試前,他們讓猴子聽莫扎特鋼琴曲15分鐘。他們發現,與聽單純的節奏或純噪音相比,聽莫扎特音樂的猴子的成績不僅未提高,相反還有所下降。而聽純噪音則能輕度提高記憶。

如果人們想要增長智力的話,他們應該聽古典音樂還是出去跑步?孩子應該從小接受鋼琴課嗎?當然,聽古典音樂是一種聽覺的享受,然而卻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它一定能提高智力,也沒有實驗證明它能永久地增強記憶力。想要知道音樂與記憶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試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小百科 的精彩文章:

太陽系中其他星球的天空會呈現什麼樣怪異的景象?
植物也有「行為能力」嗎,植物其實在某些方面的表現是非常出色的

TAG:宇宙小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