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簡化家居並不需要丟棄 收藏也是一種享受

簡化家居並不需要丟棄 收藏也是一種享受

原標題:簡化家居並不需要丟棄 收藏也是一種享受


  近幾年,以「斷舍離」為代表的極簡生活主義受到倡導,「我的房子空無一物」的觀念從日劇火到現實生活。漸漸地,不管是從家居設計角度,還是收納整理角度,簡化生活用品、丟棄無實際作用之物等觀念,在全球範圍內流行,似乎成為了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但事實上,人有千面,一味簡單粗暴地丟棄,這真的適合所有人嗎?


新快報記者 林超菁 部分圖片源自宜家家居

除了徹底簡化丟棄 人們心裡其實還有其他聲音


面對當下「極致簡約」的風潮,問問自己,有過不一樣的心聲嗎?想保留有意義的物品家人不同意、有些東西沒用卻不想扔、丟棄充滿回憶的物品太難了……如果你也有過這些糾結的想法,不用擔心自己是個「異類」,因為這樣想的絕不止你一人。


網上流行的說法,第一批90後迷上了「撿破爛」,指的就是有特定收藏愛好。明信片、電影票根、紀念品、杯碗盤碟,甚至各品牌店的購物袋、各式好看的飲料瓶等等,都可能成為藏品。其實不只90後,有類似收藏愛好和習慣的人不分年齡,一些藏品往往看起來價值不高,但在收藏者心裡,卻價值不菲。


根據宜家家居最新一版《家居生活報告》,雖然極簡已成流行辭彙,但在家居生活中,並非所有人都能對它的定義達成共識。全球範圍內有27%的人認為,社會施加的壓力,迫使他們過極簡生活;49%的人表示,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對雜亂無章的不同感受。調查還發現,「東西過多」是人們壓力產生的最重要因素,應該嘗試解決「物品過多又無法丟棄」這一問題,而非徹底簡化丟棄。

案例 1


「無用」之物變廢為寶


暢銷書《我們台灣這些年》的作者廖信忠是一位「生活軌跡收藏者」,樂於收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人的物件。在他看來,這些物件都在訴說著某個時刻的故事,充滿感情。


在他與宜家一同設計的藏品方案中,記者看到,藏品包括上世紀的枱曆、廢棄的鐵罐,多是一些生活中他人眼中的「垃圾」。這些物品經過一番改造,就變成收藏品,成為家中獨一無二的裝點:為一頁頁枱曆配上白底黑邊相框,有序地掛在牆上,儼然成了一幅幅有故事的裝飾畫;廢棄的鐵罐則變身為邊桌上的花器,放入綠植,便重新煥發生機。


案例 2

愛好成為最好的收藏


還有一類收藏者,熱愛生活或工作中常會用到的某一類物品,便時常會添置。上海IG映界影像藝術創辦人、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館長王驊是一名攝影師,他的藏品——不同年代的各式相機就屬於此類。


老相機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放置在玻璃櫃中,隔著玻璃可以看見歲月在老相機上的斑斑痕迹,便於品味欣賞,同時,玻璃櫃密封性較強,能隔絕灰塵、水汽等,對相機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一些經常會使用的相機,則置於牆面收納空間,便於隨時取放。此外,他還把自己的攝影作品沖洗出來,成為牆面裝飾的一部分,使以黑色為主調的收藏空間更具柔情。


打造「收藏之家」實用TIPS


A

必備玻璃展櫃


藏品能給收藏者帶來心理愉悅感、滿足感,並且收藏者會樂於與客人朋友分享。因此,不同於一般物品的收納,收藏品還有陳列展示需求。對於擺放式物件,使用玻璃展櫃可以一舉兩得,配合射燈、燈帶等照明,效果更佳。不過,玻璃櫃也很考驗收藏者的整理、布置習慣,要做好藏品分類,雜亂無章的堆積可不會有任何美感。


B


活用各式儲物盒

如果擔心藏品太多,容易凌亂無序,那就靈活搭配使用各式儲物盒。例如裝著普通物品和藏品的玻璃櫃,可以用成套的非透明儲物盒收納普通物品,維護櫃內物品的秩序和視覺效果,又不妨礙藏品展示。再例如色彩豐富的紐扣、手串等小型藏品,則適合用透明儲物盒存放,不失為靚麗裝飾。


C


藏品變身牆面裝飾


對於陳年的明信片、日曆、海報、照片等一類印刷品,與其放在抽屜的月餅盒裡偶爾拿出來翻看,不如直接上牆,隨時駐足回味,牆面還多了一道風景。最常見的方式無外乎兩種,藉助相框打造「照片牆」,或者在牆上裝洞洞板後將藏品張貼懸掛。


D


騰出收藏空間


對於多數家庭而言,家本來就小,想聽從本心,收藏心愛之物,往往覺得空間不夠,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許多時候收藏空間都是騰挪出來的。例如,客廳選擇帶玻璃櫃體的茶几,作為展櫃,一物兩用;餐廳選擇可拉伸改變大小的餐桌,把原本屬於餐桌的空間分一部分給小展櫃、推拉車等。總之,善於發現,好好利用家裡的空間,自能享受收藏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快網 的精彩文章:

TAG:新快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