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廈門:難忘那歷久彌新的古龍醬文化園

廈門:難忘那歷久彌新的古龍醬文化園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 蔣豐

不久前,我到廈門出差,在美能集團總經理郭文軍的陪同下特意去看了看他為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精心策劃設計的「古龍醬文化園」。回來後,一直想寫一點文字,卻遲遲沒有下筆。為什麼?因為參觀時感受到的那種強烈的震撼力,持續地在心中激蕩,真的有些擔心筆不達意。

由於出生在北京的原因,我最愛吃老北京的炸醬麵。誰都知道,揉面是筋,熬醬是魂,自然懂得醬在烹飪中的重要性。中國人還講究開門七件事,「醬」就坐第五把交椅上。但是,把做醬提煉成一種文化,並且以一種形式化的方式展現出來,真的並非易事。我呢,因其難,而增其觀之欲。

說起來,此古龍非彼古龍,與那位名為「古龍」的武俠小說作家是沒有關係的,「古龍」,其實源自「鼓浪」的閩南語發音的諧音。在古龍醬文化園裡,沒有放蕩江湖的刀光劍影,只有海風徐徐民淳俗厚的人間煙火氣,只有歷久彌新濃稠馥郁的醬香氣,只有守成保業代代傳承的精神氣。漫步在園區,大榕樹和紅磚牆似乎時時在提醒著遊人,這裡是孕育了閩南文化的紅土地。點綴其間的,是拱門穹頂與翹角飛檐的混搭,用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講述著閩南人闖蕩世界又葉落歸根、對紅土地那份難捨難解的情結。正是閩南人對故土的深厚情感,才鼓勵了他們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對古老文化的傳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日本旅行時,不僅僅是浮光掠影的看熱鬧,也有對日本如何進行文化傳承和傳統保護的思考,日本手工業者的「匠人精神」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其實,「匠人精神」不用遠尋,在廈門就有。我不遠千里來到古龍醬文化園,也是想一睹給日本人上了一課的古龍制醬工藝的魅力。

郭文軍總經理告訴我,小小一罐醬,黑乎乎不起眼,卻讓不少前來的日本醬油專家驚訝不已。一直自詡為「獨具匠人精神」的民族,沒想到在中國廈門的古龍見識到了更地道、更傳統、更專註的精神。園區內,6萬隻由各地收購來的大陶缸縱排豎列,鋪滿在一個五萬平方米的空場上,嘆為觀止。這裡,打造了一個「亞洲之最」,是亞洲最大的傳統醬油釀造曬場。

遠遠看去,每一口大缸都戴著一頂竹帽,一尊缸好似一位武林高手,他們下盤穩固,功力深厚,凝神屏氣守護著孕育傳統的寶藏。在這裡,原材料經過出豆、拌粉、進間初次發酵、以及一整年時間的自然發酵,才能進入半年淳化然後半年沉澱的流程。據說這種「日晒夜露」、「微生物自然發酵」的釀造工藝已經有三千年多歷史,古龍人對它雖繁複而不敢縮略,雖勞苦而不敢偷減。曬醬的一口缸都要求必須使用歷史悠久的老缸。因為在曬醬的過程中,會析出一種霜晶凝結於內壁上,這是時間所賜予的醬的精華,年代越久的醬缸自然也就越寶貴。這裡,還有一位老師傅,專門負責修復破綻的醬缸,對傳統醬文化已經達到了「死守」的境地。

如今,這種「出力不討巧」的釀製工藝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龍的大曬場也榮登吉尼斯世界紀錄。默默堅守的醬香,飄出深巷,迷醉眾饕。曾經,我們中國人耽誤了多少時光,40年前改革開放後瞬間發現了自己與世界的差距,我們中國人奮起直追,步子有些快,心情有點急,走著走著就把一些傳統的好的東西給忽略了。幸好,還有這樣的一群中國人在堅守著,無論窗外吹起什麼風潮。

年輕人不願意繼承傳統技藝,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世界性問題。我知道,即使是在流行「匠人精神」的日本,也有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後繼乏人的尷尬困境。迎面走來幾位年輕的工作人員,他們熱情的與來客打著招呼,臉上自豪的笑容,偽裝不來。他們愛古龍,以能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過程中的一份子為榮,因為有這份感情在,擁有中國三千年歷史的「醬魂」就不會減慢了脈搏。

參觀結束時,剛剛從日本大阪考察歸來的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的老總與我探討著讓這裡的醬油走向日本的構想,讓這裡的醬油成為海外振興中餐工程媒介的思路。

突然,我看到他們端上來一個又一個「醬油冰淇淋」,這已經不僅僅是對傳統醬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傳統醬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面向的是青少年一代,面向的是無限廣闊的未來。我相信,不丟傳統,不忘創新,歷久彌新的「古龍醬油」會走得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通 的精彩文章:

日本街頭常見的20個漢字詞,你認識幾個?

TAG:日本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