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二)

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二)

原標題:宣城畫派的領軍人物——梅清(二)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317期


宣城畫派領軍人物——梅清

(宣城畫派研究之七)


石 巍


02 生平


梅清於明天啟三年(1623)農曆臘月二十四日出生,自小耳濡目染,力學詩賦。梅清相貌英俊,風度翩翩,汪懋麟形容梅清的相貌是「顏如秋水美丰儀 ,韓魏說「瞿山主人秋水姿」 ,沈泌(字方鄴)也同樣讚賞梅清有著芙蓉秋水般清澈的神色。 這些讚譽雖然口徑一致,但卻頗不抽象,不如梅磊(字杓司)所說的形象:「淵公精悍短小,能舞劍發矢、上馬如飛,為戡亂才。 很明顯梅清並非文弱善病,雖然身材短小,但卻是上馬動作輕快迅疾並可以使劍拉弓的此一類型。從梅清晚年73歲時所作的自畫像 我們可以看出,梅清晚年雖然留成了滿清規定的金錢鼠尾的髮型,但是仍然穿著漢族傳統的寬袍大袖,雖然皺紋滿額,但精神依舊矍鑠。

崇禎二年(1629),梅清七歲,在宣城西北百餘里的黃池舊第家塾中讀書、學詩、習畫、嬉戲,度過了一生中最愉快的童年時光。他自己後來曾憶起幼時讀書時的情形:憶昔居池上,尚在孺子時。束髮事書史,強半為兒嬉。堂上歌椿查,堂下吹塤茂。伯仲五少年,娛樂無不為。揮手弄彩瀚,縱橫無嫌疑。自計平生歡,未或愈於斯。



梅清幼時就對繪畫產生興趣,曾對著山林樹木自學繪畫。但父親管教甚嚴,不許他信手塗抹。余髫時嬉戲,妄弄筆墨。見壁間溪山雲樹,輒彷佛得之。先君嚴,憚戒弗許。 父親督促其應童子試,梅清開始閉門苦讀。攻苦無晝夜,久而不知其疲,同學與從者皆病。正是由於這一時期的苦讀,崇禎十一年(1638),十六歲的梅清通過了童子試 ,成為一名秀才。


大約就在這幾年,他隨父親由黃池回到城東舊第茶峽盪居住。在這裡,與好友一同吟詩作畫,暢享快樂人生,晨夕酬答,間之尊酒。幼時便操瓤與天下人士交結,有所吐著輒能傾動天下人士。其時插架萬卷,歌吁自適,酒徒辭客常滿座。從此,梅清開始了他的詩酒生涯。這一時期,他曾向桐城人方文(字嵞山)學詩。同時,同鄉前輩們如沈壽民(字眉生,號耕岩)、麻三衡(字孟璇,號祖洲)、顏庭生、施譽(字次仲,施閏章叔父)、吳夢華、唐允甲(字祖命)、昝質(號石汀)、俞綬(字去影,號西澗)等等,也都樂於對梅清指點提拔,並「引為忘年之交」。族人之中有梅士玹、梅朗中、梅超中、梅磊、梅靚等,過從密切。同學之中有施閏章、倪正、吳肅公、蔡瑤、王露等競讀默詩。


梅清父親梅振祚也在這一時期去世,家業已然敗落。 在服喪的三年中,梅清一直多病,好在母親張氏砥礪守節,訓讀梅清苦攻書史,使其安心繼續舉子之業。明崇禎十五年(1642),梅清年滿二十歲,游揚州、金陵,將其所作詩詞及往來贈答的詩句編輯整理成《休夏草》,由顧夢遊作序。這是梅清的第一本詩詞集,此後,每隔一段時期,梅清都注意將自己的詩作及交往贈答的詩句編輯整理成冊,從而為我們研究其生平留下了一批第一手資料。也就在這一年,梅清從南京歸來後,由城內遷移到城東三里的稼園,結廬而居,他曾談到他此次移居的原因:余少時愜志田畝,不樂居囂市,歲壬午從城內舊第攜家遷此,地雖近郭而細徑曲折,古木幽深,俯仰周遭,劃然有人世之別。

明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國變,明朝滅亡。第二年四月,清軍南下,先後奪得了揚州、南京,經過這次烽火戰亂,梅清家族遭受了極大的打擊,致使家道敗落。於是,他屏跡稼園,竄身岩谷,長期過著他那鬱郁無所處,但我窮甘獨適的生活的隱士生活,以此來排解胸中的鬱悶之情。在這段日子裡,梅清專心治學、寫詩作畫,先後為好友俞綬、倪正和梅超中作有《父書樓圖》、《瞿樹圖》、《寒山圖》等作品,同時還親手勞作,因而有機會接觸農村生活,體驗農民的苦樂,並感受到他們淳厚樸實的思想感情。


順治六年(1649),梅清又從城東的稼園遷家至新田山中。新田在今宣城市東南約七十里處,青龍山麓,魯墨溪畔,是梅清夫人錢氏的居地,亦與梅氏祖居地柏梘山不遠,是個山水絕妙之勝處。新田對於梅清來說具有非常的意義,由於地理位置較偏僻,亦或是錢家人的熱情,此後一有變亂,無論是1659年的海寇之亂(鄭成功、張煌言北伐,佔領宣城),還是1674年的三藩之亂(耿精忠叛亂,攻至徽州府,宣城告警),他都會到這裡居住。直至死後也長眠此處(卒葬新田山太婆園)。在這裡「一廬數畝,寢食於斯,雖維時家益窮。但讀書之興未倦,與族裡數子定為文會,或鄰一溪,或隔一嶺,相望而呼,風雨靡輟。制藝之餘,酒酣興發,潑墨揮毫,分題拈韻。」 他雖然過著移居山林,吟詩作畫的隱逸生活,並未能平息梅清內心裡對於前程的渴望,放棄對於功名的追求,戰亂稍微平息,他就投入了攻讀赴考的學業中去。



梅清康熙三十二年作《老松圖》


順治十一年(1654)秋,梅清赴南京鄉試,考中舉人。這一年,他從新田移居城東祖輩的舊業——刺史舊第,將平綠閣修葺一新,移至宅第的西側,改名為天延閣。此後,梅清在這裡寓居長達三十餘年,也從此開始了三年一度南來北往的進士之路,成為他終身難逃的沉重包袱。從三十五歲一直到七十二歲,前後十餘次考進士不第 。可以說終其一生,都在應試。這種出世入世、消極積極之間反覆徘徊的心態,始終伴隨著梅清一生。「南北趨塵」雖然艱辛,卻得以飽覽名山大川,開闊了視野,結交了友人,使其繪畫藝術進入了新的高度。

中年時期的梅清,正直康熙初年,隨著江南時局的漸趨穩定,地方上文人的集會活動亦漸次活絡起來。作為地方知名鄉紳的梅清,曾多次組織這種集會。四方賓客至宣城,少有不拜訪這位地方上的名士。他除了每年四月在清音庵舉香燈會,與人沈泌、鍾銘文集結眾人賦詩文會之外,晚年又籌組花果詩會,積極維繫地方文風不墜。康熙四年(1665年)冬日,他折柬招邀吳越賓客登敬亭山。桐鄉朱萬錡(字潔湘)、槜李楊自發(字天培)、通州陳世祥(字善百)、華亭蔣平階(字大鴻)、蔣無逸(字左箴)、鎮江賀宿(字天士)、常州鄒祇謨、白彥良、揚州汪懋麟,以及五弟梅素(字素五)、侄孫梅庚(字耦長)等一十三人,攬轡載酒,遊覽敬亭山。這一次聚會人數眾多,且都是外地賓客。梅清以地主身份主持,盡心儘力款待這些吳越名士。會後將眾人所唱和之詩詞,輯成一卷刊刻成書,以廣流傳。同鄉唐允甲(字祖命,號耕塢)為《敬亭倡和集》作序並刻之石碑,他將敬亭大會媲美於蘭亭、西園雅集,並提議素有畫癖的梅清、梅庚兩人,應當仿效西園雅集,將敬亭集會描繪成圖。梅清還相當關注社會公益,康熙八年(1669),他倡募重建宣城泰和門外通演武場的宛津橋以及南直街南的郭門橋 ,受到了人們廣泛的尊敬,並傳頌不絕。此後,1687年又受聘纂修《宣城縣誌》,和梅庚共同負責舉人部分的纂稿。


除集會和公益活動外,梅清中年以後的遊歷,特別是兩上黃山、一上泰山更是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誕生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康熙九年(1670)初夏,梅清第五次會試南歸,途中登臨東嶽泰山。興闌之餘寫下了《東嶽》、《登泰山絕頂》等詩篇,關於梅清登臨泰山的情形,梅鋗有非常詳細的記述:「余嘗親至於岳矣,諸君子則為余言:囊者,先生之來游也,拽鶴筆,扶短年,披蒙茸,躋煙雲,洒洒臨空,長歌四望,聞之者一以為篤嘯,一以為龍吟。方是時日觀之石若益而高,扶桑之濤若溢而長,漢之玉簡穎然若發其幽光,而五大夫松若引而為君鳴其秦風也。余聞其言而神緲然。」 泰山壯觀優美的景色使得梅清為之傾倒陶醉,開闊了心胸,拓寬了眼界,更加激發了他謳歌讚美壯麗河山的激情,他在贈送蔡瑤的詩句中如此寫道:我寫長松堪十丈,但恨幅短毫難放,興欲飛神龍,變化非蛟璃,岱宗大夫為吾師,凌霄立岳始稱奇,雷霆風雨相追隨。 並且繪泰山圖饋贈,以傲立風霜、不屈挺拔的泰山松來比擬自己高風亮節的個人情操,以此來勉勵晚生後輩。


康熙十一年(1672)十月,梅清的母親張氏去世,他決定閉戶讀禮,丁憂居喪。母親去世後不到兩月,正值梅清五十歲生日,在這時失去了至親之人,更加重了他對母親的思念,他感慨萬千,作有泣血四首,懷念母親,其一雲:「感冀生今日,相看一老狂,浮沉思出處,俯仰見存亡。搔首呈垂鬢,呼天雪滿霜。殘年棲奎室,如夢驟茫茫。」 丁憂結束後,梅清進行了幾次遊歷,先後赴蘇州、南京及周邊的涇縣、旌德、歙縣、廣德等地。


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梅清首度登上了皖南名山黃山,這一年梅清五十六歲。在盛夏溽暑之中攀山,同行者紛紛大呼,揮汗如雨,唯梅清覺得美景撩人,乃生平之快事,並作長詩〈黃山紀游詩一百韻〉 詳細地紀錄了這次壯遊。他們首先由仙源宿松谷庵,當晚半夜即起,披星載月地往雲門峰、石筍峰前進。自雲門峰底一路攀爬上行,莽榛蔓草、杖短難撥,登至峰頂後下瞰左近的石筍峰群,梅清嘆說「昨為仰面尊,今為培塿末。」石筍峰觀之已儼若小土丘,眾人目瞪口呆山巔望遠的震撼力,乃大呼「從此識黃山。」 當晚,梅清一行人住宿在獅子林,次日清晨登上著名煉丹台,觀看萬峰煙霧、郁蒙如海的黃山雲海。他們的足跡到達光明頂、過百步雲梯、盤繞上蓮花峰,並登上天都峰。最後,在湯泉一浴,盡洗全身的疲憊然後出山。黃山之行極大的開拓了梅清的視野,黃山的雲海、奇松和怪石成為梅清畫技攀升的老師,他在《黃山圖冊》的跋文中說:「余游黃山後,凡有筆墨大半皆黃山矣。」從此,梅清以畫黃山、寫奇松聞名於時。與漸江、石濤被稱為黃山三巨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梅清應聘至南京參與編修《江南通志》,歷時三個多月,來自江南省內的五十三位名流同聚於南京貢院,篇什酬唱進行的十分熱烈。許多文士聞梅清之名,均向梅清索畫。梅清也欣然為鹽城書法家宋曹拿出的自畫像《蔬枰荷鋤圖》請梅清補添松葉,為蔡方炳母親八十大壽作圖,更為兩江總督于成龍作《松石圖》。此時,纂修工作已進行三個月,五十三人大半告歸,總督于成龍留下梅清、宋曹等九人,繼續加工完成。



梅清詩集《天延閣後集》卷五卷首


康熙二十六年(1686),六十四歲的梅清因兒子分家,從城外居住了三十三年的天延閣,搬回城內少年時期居住過的茶峽草堂。此後梅清一直居住在這裡,直到辭世。晚年的梅清,除了在1690年以六十八歲高齡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登上黃山,以及幾次北上應試外,很少再出去遠足交遊。他回顧幾十年前里中詩畫會的情況「聯吟潑墨,一時稱盛」,但是如今卻「老成半謝」,所以為了提攜後起之秀,梅清時常舉辦文人集會,吟詩作畫,提拔後進。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陽當日,梅清在家舉行花果會,與會者有二十七人,先是登臨小東門城台保丰台,再至茶峽草堂聚會,二十七人每人各畫秋菊一支。梅清賦詩一首「茶峽堂前客興狂,揮毫撒墨斗秋芳。自嘲白髮簪紅蕊,偏向枝頭寫傲霜。」


在茶峽草堂,除了集會訪友之外,大部分時間,他都在編輯《梅氏詩略》和他個人的詩集。1693 年五月,茶峽草堂遭遇了一次火災,將已刻成的天延閣前後集共三十卷的刻版全部燒毀。本在此前,梅清即有意將三十卷詩集刪蕪就簡重新再版,只是工程浩大而猶豫未決。經過這場突如其來的火災之後,反倒促使梅清很快編輯完成《瞿山詩略》三十三卷。如此一來也無須擔恐身歿後,子孫不能搜集詩稿而「束其稿於塵土之中」了。在《瞿山詩略》最末一卷《長余集》的序文中,梅清表示「老願足矣」,他對於能夠重新刪訂詩集感到十分滿足。並欲就此擱筆。四年之後(1697),梅清以七十五歲高齡去世。一代詩書畫造詣精湛的藝術大師終於走完他那坎坷失意而又才華橫溢的七十五個春秋,留給我們的那些藝術作品都是不朽的文化遺產。他的好友王士禎得知其去世的消息,不禁悲痛萬分,嘆息道:康熙丁丑在京師,聞淵公化去,妙畫通靈,從此永絕!


(作者系宣城市文物局綜合科科長、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宣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宛溪河二期改造應再現「宣城歷史文化底蘊」
葉挺與高敬亭被槍決案(中)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