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美關係會在「下行通道」里墜落嗎

中美關係會在「下行通道」里墜落嗎

在8月初與美國彭博新聞社高級執行主編韋斯·科索瓦的一次交流中,我說了一句話:非常令人遺憾地,中美關係已進入一個較長期的戰略對峙和競爭階段,「下行通道正式開啟了」。而此前一周,筆者應邀在外交學院暑期人才孵化營授課時,也不無憂慮地對現場大學生們講,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崛起的勢頭越來越警覺,開始轉變態度,把中國當作「頭號戰略競爭對手」來對付,這就使得很多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從雙邊關係到國際制度範式,都在發生分水嶺式的變化,必將影響到每一個人的實際生活。

我講這些,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對現實的無奈承認。儘管本人也是一名對中美關係的「願望思維」持有者,但過去幾年發生的事正一點點擊破我的願望。

必須調整對華政策的共識已在美形成

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是,經過歷時兩年的大討論,美國國內政界和戰略界對華形成了共識性判斷,認定中國對美國構成全方位的戰略競爭壓力。當下美國政界和戰略學界眼中的中國,是要另起爐灶建立排斥美國、分化西方的世界秩序;是勢必在21世紀中期在總量上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並且謀求與西方相媲美的創新力和規則制定力;是正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上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排擠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是要重新扛起意識形態旗幟,向世界輸出自己的制度模式。

這些多是嚴重的誤解,卻已在美國形成共識。標誌性事件有兩個。一是,特朗普政府自2017年底以來接連出台的幾份官方報告均宣示美國對外戰略重心從應對恐怖主義向傳統大國競爭回調,並且將中國明確定性為美國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和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正式吹響了對華政策調整的號角。二是,2018年2月美國國會眾參兩院以無異議通過的形式完成了對「台灣旅行法案」的審議,印證了兩黨對華情緒的高漲。

2018年5月2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結束訪問阿根廷回國途經華盛頓,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舉行會晤,雙方在會談結束後共見記者

無獨有偶,包含要求禁止邀請中國參加「環太平洋聯合軍演」等若干強硬涉華內容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先後在2018年5月24日由國會眾院以351票贊成、66票反對,6月18日在參院以85票贊成、10票反對獲通過。同樣的基調,自然也延伸到美國國防部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中。該報告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發展打擊離中國本土儘可能遠的目標的能力」,「很可能也在準備武統台灣」,突破了原有渲染「中國軍事威脅」的陳述框架。

經濟交鋒成為中美博弈核心領域

經過多輪故作姿態的「叫價」,特朗普政府發起的對華「貿易戰」正步步升級。特朗普無視中方談判意願,幾次推翻雙方工作層已達成的原則共識,對中國輸美商品疊加關稅和擴大加征關稅範圍,向天下昭示了,這場由美方挑起的「貿易戰」恐非簡單的「貿易戰」,也不能用「史上最大規模貿易摩擦」來完全概括,而是對華戰略調整的發端和引線,其影響正向其他領域蔓延。

筆者接觸的中國學者越來越傾向於相信,富有從商經驗的特朗普不是沒有估計到中方反制措施可能給美國農業、汽車、電信等行業造成的損失,也不是不明白這場貿易摩擦所產生的反噬效應會給中國最善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帶來什麼樣的衝擊,但他的貿易政策已被「鷹派」主導,全盤採納現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在其舊著《致命中國》《即將到來的中國戰爭》中闡述的觀點,打著尋求「公平貿易」的旗號放手一搏。這種不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目的在於阻滯中國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和資本市場擴張,精準打壓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把中國壓制在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

也有學者注意到,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不是單向「鎖定」中國的,大鎚也掄向包括加拿大、墨西哥、韓國、日本、印度和部分歐盟國家在內的美國盟友。大家懷疑,這場貿易混戰背後隱藏著的,除哄抬全球大宗產品價格、對外輸入通脹壓力外,可能還有一種對全球貿易體系先「退出」再「重構」的策略:先是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重談北美自貿協定、擱置「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談判,全面廢除民主黨執政期間推行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構建措施,再由日本出面救活TPP並同歐洲達成關稅全面清零的自貿協定,進而美國自己出面與歐洲擱置貿易爭議、達成類似日歐之間的「高端共識」。這就初步勾勒出在發達國家陣營內建立一個高標準大自貿區的路徑。人們不能不產生這樣的疑問,美國是不是在架空已被其認定不能發揮實際作用並被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掌握話語權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並修改國際貿易規則,重構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貿易格局乃至經濟新秩序?

2018年8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墨西哥總統涅托通電話,表示美墨已就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共識,與加拿大的談判也即將展開。

如這種推測屬實,下一步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北美自貿協定何時達成?美國和印度之間會否締結新的貿易安排?美國是否會謀求重返TPP?以及在攪局中東、制裁伊朗、操控國際油價方面會針對外國能源企業發起哪些「長鞭」威脅?

軍事安全政治領域祭出更多遏華舉措

與「貿易戰」同步展開的,是美國在軍事安全和政治領域加強對華防範遏制的實際舉動。這包括:以中國為假想敵,出台名義上的「印太」戰略,加強西太平洋與東印度洋軍力的整合聯動以及周邊地帶的軍事部署,並在這個大框架下鼓動組建美日印澳「菱形包圍」。在南海問題上,繼續炒作「軍事化」概念,將美軍「航行自由」行動的重點從南沙擴至西沙,「無害通過」變「有害通過」,頻率也相應增加,甚至開始出動軍機直接飛越中國島礁上空。在台灣問題上,不斷試探大陸方面底線,反映出有將這一中美關係中傳統的核心敏感問題重新激活為美國手中可用之牌的意圖。另外還有涉及新疆穩定的問題,在反恐方面一直奉行「雙重標準」的美國及其西方夥伴近來明顯重新開始對中國進行道德指責,而這又必然在中國國內激活「美國想搞亂新疆、『分化』中國」的聯想。與此同時,美國開始更嚴格限制中國留學生進入美敏感行業工作,並對「長江學者」「千人計劃」來華訪問人員施加調查。

美方在軍事、安全、政治領域的舉措同貿易方面的強硬行動相疊加,已使中國戰略界傾向於對美國對華政策調整方向和中美關係走勢做出轉折性的判斷。即便這種「轉折性」的判斷不便公開做出,或者隱藏在對美政策話語的陳舊體系下,也很難否認,中美之間正在發生的鬥爭較量已對中國在心理和戰略層面的對美邏輯認知造成長期、深遠的影響。

有位中國學者談了他的感受:美國始終以冷戰勝者自居,無法正視國際上任何一支所謂非民主力量的崛起,也自認為有能力壓制住任何競爭對手,因此很難擺脫把中美關係帶入競爭狀態的誘惑和衝動,無論中國如何解釋自己的戰略意圖是「和平發展」。當今世界能夠激發美國此般「衝動」的,除了俄羅斯就是中國了,更何況中國的綜合國力水平已遠超俄羅斯。而且,美國存在通過渲染外部威脅、設定競爭對手激發自強機能的「路徑依賴」,其把戰略矛頭對準中國,可以助其解決包括產業空心化、中產階級萎縮等在內的很多問題,也有助於其重返軍備擴張周期並重整美國的海外同盟體系。

筆者接觸的幾位俄羅斯專家認為,觀察美國時需要注意區分「特朗普美國」和「建制派美國」。在他們眼中,「特朗普美國」和「建制派美國」的對俄政策主張有所不同,美國的國內政治紛爭從根本上掣肘著特朗普改善對俄關係的努力,促使俄對前者柔性拉攏,對後者強硬對抗,由此也就形成了普京這屆任期「以對抗促合作、維護可控對立」的總體對美方針。而在我看來,中國面臨的形勢則似乎大不相同,「兩個美國」在對華政策方面正合二為一。很難說在當選前沒有任何公務履歷和學術經驗的特朗普對中國和世界有什麼系統化的戰略考量,但他在貿易上對華示強、在軍事安全問題上放任美國軍方自行其是的態度深得建制派讚賞。「建制派美國」已經鑽到「特朗普美國」體內發揮作用,向強硬方向調整對華政策成為他們的共同利益紐帶。從此意義上講,俄羅斯的經驗對中國有局部參考價值,但不具整體可複製性。

未來路徑幾何?

未來中美關係大概有幾種路徑:一是陷入全方位對抗的泥潭難以自拔。這固然將使缺乏現代意義上大國競爭經驗的中國不得不承受由外及內、由里向外的方方面面壓力,但對美國來說,其在成為超級大國的歷程中也從未有過與中國這樣一個獨特而富有韌性的東方強國搞冷戰的經歷。因此,其結果極不可測,美方內部應已在著眼各種可能做實操準備。二是在戰略、經濟、科技、人文等領域同時開展有限度、可控制的競爭,同時在貿易、應對跨國挑戰等方面維持最基本的合作。這個狀態很貼近西方一些學者關於中美關係將從「合作的對手」轉向「對手的合作」的判斷,又何嘗不是「正在進行時」而非「將來時」呢?三是中方倡導的「新型大國關係」,也即「不對抗、不衝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然而這一理念已被美方事實上拒絕,越來越像理想主義幻象了。不僅如此,美方還對「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做出了扭曲性的解讀,認為這是中方為實現與美國「平起平坐」而擺下的「迷魂陣」。

應該說,儘管美國的對華觀感從上到下發生了堪稱根本性的改變,但其對華政策調整仍未最終定型。一方面,今天的中美關係同當年的美蘇關係有著本質不同。特朗普政府再怎麼試圖攪亂秩序、另立規則,也不可能改變中美同處在一個全球經濟體系內的事實,其給中國深入改革發展強加的高成本代價所將產生的世界性影響最終也會成為美國和西方自己的問題。

中美關係無疑已進入一個矛盾多發期,其下滑趨勢能否得到遏制,取決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首先是美國國內政治的走向——自由派在和建制派、民主黨在和共和黨的爭鬥中會否發揮牽製作用,對特朗普施加有效影響。當然,特朗普個人性格的貪利多變、行事風格的率性衝動,也是任何人在近期內都無法忽視的變數因素。其次要看中國的應對——貿易戰將在多大程度上蔓延到其他領域,中方能否通過持續有效的專業溝通、及時必要的策略調整、不斷深化的自我改革和聰明穩健的戰略博弈,將中美關係這一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係穩定在可控軌道上。第三要看國際形勢的演變——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是否可持續,金磚等發展中國家經濟下行的勢頭會否進一步蔓延,世界貿易體系的重組會否真的全面啟動,朝核、伊朗核、敘利亞等熱點問題是否會重新引爆,等等。

如果將中美關係中的安全、政治熱點問題按其風險程度由高到低做個排序,台灣、南海、涉藏、涉疆等問題哪個近期最易從兩國潛在摩擦點升級成現實燃點?筆者專門就此問題與幾位中美學者做了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認為南海問題近期「出大事」的概率要大於其他問題,所給出的一個理由是:南海問題涉及對國際海上公域航行自由等規則的不同解釋、中國與周邊國家處理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之爭的範式轉變,以及不同力量之間的地緣戰略競爭,牽動各方切身利益,相較於台灣等問題更能激發「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共鳴,對美國而言更能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形成針對中國的空前國際壓力。

今年11月,美國將舉行國會中期選舉。也是在11月,兩國元首有利用多邊場合舉行新的雙邊會晤的機會。所以,這個秋天對中美對對方政策的塑造非常重要,雙方都必須慎重把握自己的言行。然而,特朗普也許並不太在乎這次中選,因為越來越多跡象顯示,無論他和共和黨有多努力,都很難改變民主黨以極小優勢贏得眾院多數議席的結果,共和黨則肯定繼續保有參院控制權。這將重現「微弱平衡」,特朗普首個任期推動新的立法議程的空間已經不大,還將受到「通俄門」調查甚至彈劾程序的持續叨擾。與此同時,特朗普已經把目光投向謀求連選連任。這些都意味著今後兩年多他將在外交上更加示強好鬥,以此作為取悅選民的主要手段。這對中美關係意味著什麼,值得人們高度警覺。

無論形勢如何發展,還是想提醒所有涉足中美關係的人:對這種體量巨大、影響巨大的雙邊關係的走勢,判斷不宜過急,信念不應失去,因為決定未來的不只是意圖,還有能力。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世界知識

本文原刊登於《世界知識》雜誌2018年第18期

作者:安剛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中美聚焦網立場。

本文為中美聚焦網專欄作家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與中美聚焦網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聯繫並註明出處。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微信ID:chinausfoc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美聚焦 的精彩文章:

CNBC:中美貿易戰爆發,中國試圖拉近與歐洲的關係
華盛頓郵報:中美貿易戰真要來了

TAG:中美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