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外媒曝中國海洋微塑料世界第一,是真的么?

外媒曝中國海洋微塑料世界第一,是真的么?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675-塑料包圍人類

作者:呂宋劉大腦袋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局長按:本文系地球知識局與《海洋世界》雜誌聯合製作。大部分圖片由《海洋世界》編輯部提供,國內數據和部分科學內容來自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張微微高級工程師,希望能夠起到正視聽的作用,促進中國海洋塑料污染的治理工作。

塑料是現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材料。但是在失去使用價值後,塑料不僅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什麼便利,反而會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污染物。

塑料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聚合物,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隨著人類的使用量的增加,廢棄塑料物勢必在環境中不斷累積,如果處置不當,會對海洋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所以很多發達國家選擇了出口

中國目前是最大塑料生產國和出口國,海洋塑料垃圾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美國和德國的調查甚至認為中國是海洋微塑料的主要輸出國。

事情果真如此么?

真的是世界第一么?

所謂微塑料,顧名思義,也就是粒徑非常小的塑料顆粒,國際上普遍將環境中小於5mm的塑料顆粒定義為微塑料。這種物質在自然界本來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結果。

其中一種是初生來源。在生產和運輸的過程中如果管理和保存不善,原料樹脂顆粒可釋放到環境中。在個人清潔用品里也會有塑料磨砂顆粒,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可隨著污水處理系統進入環境,成為微塑料;還有一種次生來源,即塑料廢棄物在進入海洋環境後,受到風浪和紫外線的影響,逐漸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顆粒。

由於我國目前是最大的塑料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關於中國塑料垃圾入海的報道特別多,混雜著或真或假的消息源,已經讓人很難判斷真偽。

2015年,《科學》期刊就有文章指出,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是全球陸地進入海洋塑料垃圾的最大源頭。被如此權威的期刊「點名批評」,即便內容不屬實,也很讓人憂心。

2017年,德國亥姆霍茨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研究報告,認為全球海洋90%的塑料垃圾是通過10條河流進入的。這10條河流全部位於印度、非洲和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我國的黃河、長江、海河、珠江位列其中。

長江一年要往海里排多少塑料?

但這只是發達國家對中國做出的判斷,根據《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中的微塑料監測結果和近年我國學者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和《海洋污染通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學術期刊發表的結果來看,對比國際上已發表的研究結果,中國海水表面漂浮垃圾的密度,在全球範圍內處於中低水平。

這兩個矛盾的結論,實際上源於評估方法的不同。

美國和德國的兩項研究,是以沿海人口的數量和產生廢物的數量估算海洋垃圾的入海量。用來估算中國和印度這樣人口密集的發展中國家,會出現偏高的現象。要了解真實的情況,還是應該以實測數據為準。

世界人口的重心所在

根據《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的數據,我國的渤海、東海、南海監測斷面表層水體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為0.29個/立方米,與地中海西北部、瀨戶內外海等處於同一水平。即使在密度最高的長江口近岸海域,微塑料密度也只為2.35個/立方米。

按照實際數據來看,中國的微塑料污染密度問題是現實存在的,但也沒有大到世界第一這麼誇張。

微塑料會危害人類健康嗎?

其實人們關注微塑料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狀況,一方面是關心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還關心人體的自身健康。喜歡吃海鮮的人很多,難免讓人對海產品食用安全產生憂慮。科學界也很急於證明微塑料的危害,以敦促各國政府立法解決這個問題。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影響。

懸浮在水體里的微塑料顆粒能夠從水中吸附其他的污染物,然後被微生物和海藻這樣的低等生物盯上,依附其上。而這些低等生物死亡後,會釋放出二甲基硫醚等物質,這是海鳥用來追蹤食物磷蝦的生物信號素。聞味而動的海鳥把塑料顆粒當成蝦大口吞食,全然不顧這些人造顆粒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什麼傷害。

但有研究證明,微塑料可被不同營養級的海洋生物攝食,包括人類最常食用的魚類、貝類。

海豚這樣的生物食用微塑料是因為它們被微塑料本身的形狀給迷惑了。海豚用來觀察世界的工具是聲納系統,而聲納辨別食物的輪廓有餘,看清細節則不可能,因此海豚經常會將塑料薄膜當成水母吃下肚,還以為自己是找到食物了。

而一旦微塑料被這些生物攝入,造成的傷害可就很大了。它們能劃傷動物的消化道,或者填滿動物的腸胃產生飽腹感,讓動物停止進食,逐漸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附著在微塑料上的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則可能會導致動物的其他疾病。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2016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受到海洋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經達到了817種。

但是微塑料還不至於進入於魚、貝類的循環系統,而是大量停留在它們的消化道中,人是不會食用這些部分的。根據世界糧農組織(FAO)去年發布的《漁業和水產養殖中的微塑料》,人類從海產品中攝取的微塑料估計為每天1顆到30顆。例如,食用225克貝類後,暴露於人體的微塑料最高量估計為7微克。考慮到已有報道的微塑料中最高濃度的添加劑含量或吸附的污染物含量,假設微塑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完全在人體內被釋放,據估算,微塑料攜帶的有毒有害物質占這些化合物總膳食攝入量的比例不到0.1%。其暴露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放任自流了。塑料在海洋水體中的存在,也許會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讓我們付出慘重的代價。

我們都有罪

塑料對於地球最大的傷害,其實就在於其不可降解性。

學過中學生物課的人一定都記得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這個生態鏈條。生產者從太陽能和土壤、水中獲得養料,形成生物質,然後被消費者食用,而生產者和消費者死亡之後的屍體又被分解者分解回無機營養物的狀態。

地球自然界中的一切,正是由於這個循環才能永續運轉。這些環節中如果有一個失靈,比如分解者無法再分解動植物了,那死去動植物的屍體就會不停堆疊在地球上,擠占活著的生物的生存空間。

如果把塑料這種從石油中精鍊出來的產品視為遠古動物的屍體,那它們由於難以被細菌分解,已經確實造成對現有生物的生存擠壓了。人類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我們確實通過工業化的方式像上帝一樣讓一些東西跳出了自然循環,且也同樣讓自己付出了代價。

僅以海水中出現的廢棄物來說,目前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約佔全部垃圾的60%至80%,在一些地區塑料比例可達90%至95%,已經達到了5億件,至少250,000噸。而且由於大多數塑料的密度比水要低,塑料廢棄物會漂浮在水面上,隨著洋流在全球各地巡迴,從觀感上就已經很直觀地讓人意識到塑料的不可分解了。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或多或少地都能找到塑料的身影。

來看看日常生活中有可能產生塑料顆粒的用品吧:汽車輪胎脫落的橡膠顆粒、合成衣物清洗過程中掉落的纖維、煙蒂、濕巾、油漆、外賣飲料杯……有哪一件是我們沒用過的呢?

所以,海洋被污染至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事已至此,對於普通人來說,要參與到已有微塑料廢物的治理過程中是很困難的,我們只能從源頭做起,盡量減少新塑料廢棄物進入自然界的機會。比如盡量不要使用帶有塑料微珠的個人護理品和清潔用品,個護品嘛,能洗乾淨自己就行了,沒必要追求那種不環保的新潮;再比如把回收廢棄材料製成新的物品,減少廢物積累和原材料的生產壓力。

還有,如果在海岸邊旅遊和生活,看到有人在非法傾倒塑料垃圾,一定要及時制止,並且通知當地環保部門前來查處。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聽說江南皮革廠真的倒閉了?地球知識局
俄羅斯的俄族人,是不是很快就要變成少數民族了?地球知識局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