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中將憑一己之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卻被迫提前退役
從古到今,世界上出現的人何止億萬,但能在歷史上留下足跡的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有些人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名垂青史,然而碰到了合適的時機,只需要幾分鐘甚至一個決定就能改寫歷史進程。正如這篇文章提到的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中將,提起這個名字,許多人大概會一臉茫然:此人軍事才華如何?指揮過什麼經典戰役嗎?為啥一點印象都沒有?
其實,不認識這位將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他出生於二戰爆發的那一年,就算是剛剛成年,二戰也早已結束了。錯過了在戰場上揚名立萬的機會,彼得羅夫也只能在軍隊中混混資歷,生涯前半段過得中規中矩,平平淡淡。然而,1983年9月26日的一個突發世界險些改變了世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徹底改寫了彼得羅夫的人生。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蘇聯的國力逐漸到達巔峰。尤其是蘇聯的軍事力量,已然強大到令西方世界恐慌。蘇聯人對武力的追求已經到達了一種令人髮指的程度,我們舉個例子: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伊萬」以5000萬噸當量TNT的威力震驚世界,炸彈爆炸時,其全部能量可以在39秒充分釋放,功率相當於太陽的1.4%。一顆大伊萬的威力就要比二戰中用過的所有炸彈威力總和還大,據說在試爆時產生的大火球直徑達4.6公里,相隔220公里外的人看了一眼,視網膜就被灼傷了。「大伊萬」不是核武器,卻比核武器還恐怖,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聯人本想把這個炸彈的威力做成1.75億當量TNT!
「大伊萬」是蘇聯追求極端武力的體現,要命的是,他們可沒承諾「不率先使用武力」,對於冒犯自己的國家該打就打,絕不含糊。20世紀60年代以後,世界局勢越來越亂,冷戰也更加劍拔弩張,1981年,蘇聯還一次性投入了10個集團軍兵力和超過1萬輛坦克,舉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超級演習,本身就是模擬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攻佔歐洲,這讓西方世界的心都懸到了嗓子眼,雙方都有數以千計的核彈頭時時刻刻指著對方,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1983年9月26日,蘇軍指揮部內突然警報大作,導彈預警系顯示,有一個目標正在向蘇聯迅速靠近。值班人員立刻上報,美國竟然向蘇聯發射了一枚核彈!此時,值班的負責人恰好是彼得羅夫中將,雖然第一反應十分激動,但他立馬就感覺到其中的怪異:如果美國那邊突然抽風,想要先發制人,沒有理由只發射一枚核彈。
要知道,20世紀80年代,大多擁核國家都裝備了保證在遭受核打擊之後能進行戰略核反擊的「死亡之手系統」,當遭受打擊的信號傳給指揮中樞,後者如果失去了指揮能力,在規定時間內沒有作出反饋,那麼該國就會自動進行核反擊。核戰爭可不是小孩子打架,你向我扔兩顆核彈,我就扔回給你兩顆;超級大國之間的博弈講究一招制敵,在最短的時間內令對方喪失還手能力,因此,一旦冷戰熱化就意味著將爆發一場席捲全球的全面核戰爭,據專家保守估計,地球上至少要有一半的人死於戰爭!
眼看著目標迅速向本土逼近,彼得羅夫只有不到半小時的決定時間。如果將此事彙報給莫斯科,後悔都沒有機會了;然而,要是襲擊是真的,將有無數蘇聯人死於非命,他自己也將成為國家罪人。正當他猶豫不決時,工作人員突然彙報,美國居然又發射了4枚核彈!蹊蹺的是,雖然反導系統言之鑿鑿,但地面雷達卻沒有絲毫動靜。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雷達的性能十分強悍,20世紀70年代,美國偷偷從太空上釋放了兩個金屬球,在全地球的雷達中,只有蘇聯雷達探測到了金屬球,甚至有一台雷達還精準地描繪了兩個金屬球的運動軌跡。此時,雖然有9顆衛星盤旋在美國上空緊密監視,但雷達無疑給了彼得羅夫可靠的參考。
雖然幾乎所有人都勸他趕緊作出反應,上報消息,但直到最後,彼得羅夫也堅持認為所謂的美國發射的核彈並不存在,後來事實證明,這確實是一次誤判,是感測器接收到了衛星發射時反射的太陽光束,將其誤認為導彈。可以說,彼得羅夫以一己之力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甚至是地球的毀滅,但他並沒有因此受到表彰,反而被蘇聯高層批評「值班記錄不夠完整」;彼得羅夫則說:「我覺得,要是承認我們的系統出現了那樣的失誤,這將令蘇軍蒙羞。」
該事件結束後,彼得羅夫的生涯也遭受了重大影響。1984年,他就被調離了該部門,最後甚至被迫提前退役。不過,彼得羅夫對此似乎並不太在意。後來在接受採訪時,他說自己其實並不喜歡待在軍隊中,當年參軍其實也是被生活所迫。彼得羅夫說:「我從來不想殺人,我討厭戰爭,我們製造武器其實是為了自衛,從來沒有想過要用,我希望所有人無論在哪兒,都平安的生活。」
彼得羅夫的事迹險些被歷史埋沒,直到1998年,一批有關冷戰的蘇聯檔案解密後,他才走進世人的視野。美國為此也嚇出一身冷汗,若當時值班負責人換成如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元帥那樣的人物,恐怕一場災難在劫難逃了。彼得羅夫被視為拯救了世界的英雄,甚至有人為他拍了一部紀錄片,名叫《那個拯救世界的男人》。對此,他卻如是說:「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了該出現的地方,我並不是英雄。」2017年5月19日,彼得羅夫逝世,享年77歲。


TAG: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