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留學生的四十年之柳百成:新留學潮開啟的見證者

中國留學生的四十年之柳百成:新留學潮開啟的見證者

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美國格律文化傳媒集團全媒體平台攜手上海東方網,聯合全球多家機構、留學組織和華文媒體,跨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隆重推出「中國留學生的四十年」大型專題報道,記錄40年留學潮中40位中國留學生的命運與故事、奮鬥與榮光。以海外學人的心路,見證中國崛起;以中國留學生的視角,回望改革開放。今日刊發第十八期,柳百成:新留學潮開啟的見證者

「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美國人民也是偉大的人民。我們不僅為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來,也是為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1978年12月27日,紐約機場,鎂光燈和照明燈將整個大廳照亮,面對眼前大批西方記者,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吳葆禎大夫代表52位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自中國的赴美訪問學者大聲讀出了在飛機上已起草好的聲明,最後幾句正是出自柳百成之手。

他們不卑不亢的友好姿態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40年後,這幅畫面讓已到耄耋之年的柳百成激動不已。他深知這批訪問學者身上承擔著特殊的使命——為中美建交、鄧小平訪美烘托氣氛。

柳百成座右銘

與中美關係正常化同步啟動的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但當時柳百成並未意識到其深遠的意義,他當時一心想的是「報效祖國,我別無二話」。兩年後,他沒有辜負自己,學成歸國,率先應用信息技術改變了「傻大黑粗」的傳統鑄造行業的面貌。

柳百成 2014參加中美留學-35年會議

如約歸來的還有其餘的51位學者,無人缺席。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傑出貢獻為中國改革開放再添薪火。

從戰火中來 一心投入鑄造行業

硝煙瀰漫,路有凍死骨。這是柳百成的童年記憶,他出生於上海,經歷過1937年的八一三抗戰以及淪為淪陷區難民的悲痛,很小就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練毛筆字時一遍又一遍用正楷字寫文天祥的《正氣歌》。

正是基於這樣的愛國情操,1951年報考大學時,柳百成堅定地選擇了清華機械工程系,北京在他心裡是革命聖地,而清華則充滿了解放後的新氣象。

當時中國機械工程產業剛剛起步,但基礎較差。而美國已於1952年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數控機床。

在清華院系大調整中,原本沒有分專業的機械系多了一個鑄造專業,學校領導找到了柳百成,只說了一句「國家需要這個專業,需要人。」沒有絲毫猶豫,柳百成便投入到了這片未知的領域裡,一干便是66年。

柳百成 1954年-清華圖書館

柳百成 1955年-清華圖書館

他心裡很清楚,當時鑄造業的代名詞是「傻大黑粗」,勞動環境極差,自然願意做的人也少,但他完全服從學校的安排。理由在當下年輕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國家需要就是我的志願。」

在此期間,他與留學蘇聯的寶貴機會擦肩而過,看著要好的朋友求學遠去的背影,想到自己資產階級的出身,原本自以為有希望入選的柳百成感到很受挫。後來,他留校任教時,再次錯失留學機會。兩次失望的經歷,讓柳百成有些心灰意冷。

局面在1978年有了轉機。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對中國和世界的科研水平差距憂心忡忡。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在聽取教育部關於清華大學工作彙報時,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生的指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在鄧小平的大力倡導下,中國出國留學的大門在封閉多年後終於打開。通過派遣留學生,中國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開啟了新的征程,擴大派遣留學生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奏。

1978年12月26日,中國向美國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學人員啟程出發,其中,清華教師9名,柳百成名列其中。

柳百成 與第一批赴美學者臨行前的會議 1978-12-26

柳百成與第一批赴美學者 發出前合影1978-12-26

當時柳百成已45歲,本不對留學之事抱希望。但當系主任告訴他這一消息時,他意識到這一次沒人再在政治背景上設門檻,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柳百成回憶,選拔考試唯一的科目是英文,這是他的強項。在文革期間,即使外面一片混亂,學校科研教學全部停頓,他被迫下放到鑄工車間承擔繁重勞動,但仍堅持每晚到圖書館裡,如痴如醉地閱讀美國鑄造學會的會刊,光英文筆記就做了一尺多厚。

「原本是為了了解國際上鑄造業的知識,誰知道誤打誤撞讓我通過了英文考試,順利出國,」柳百成笑著說,然後很認真地補充了一句,「我始終相信,知識就是力量。」

見證中美建交歷史時刻

52位訪問學者的出發時間原本定於1979年1月,但為了讓他們趕在中美建交前抵達,他們赴美日程提前了一段時間。

柳百成 1979 中國駐美大使館掛牌 留念照片

出發前那天上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留學生全體成員。當晚,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和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也到首都機場送行,作為總領隊的柳百成對此記憶猶新,他感慨道:「如此高的規格,讓大家感到此行意義非同尋常。」

當時中美尚未建交,從北京到紐約,需要在巴黎轉機。在巴黎機場,前來迎接的中國駐法大使館人員告訴柳百成,他們得到消息說,在紐約機場已經聚集了大批的美國記者,正等著他們的到來。這是一次臨時安排的採訪,柳百成等人毫無準備,也無時間向國家請示報批。

柳百成 美國留學期間 照片

「要見!」只思索片刻後,柳百成這樣說。「按照外交禮節我們是可以回絕採訪的,但我心想,改革開放中國的知識分子,為什麼怕美國的記者呢?」

這群剛剛邁出國門的知識分子想出了一個頗具外交色彩的辦法,起草了一份聲明。宣讀聲明的是當時飛機上英文最好的協和醫院大夫吳葆楨。

一到紐約機場出境後,大家才發現等待他們的不止有記者,也有很多華人自發地來機場歡迎他們。

柳百成與第一批赴美學者抵達紐約機場 1978年12月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訪美學者們陪同首任駐美大使柴澤民參加了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開館升旗儀式,當鮮艷的五星紅旗伴隨著慷慨激昂的國歌,迎著新年第一縷晨光,第一次在美國國土上冉冉升起時,柳百成心潮澎湃。

柳百成 1979 在華盛頓與清華第一批訪問學者合影

隨後,鄧小平應卡特總統夫婦邀請,攜夫人卓琳對美國進行為期8天的正式訪問。對於中國領導人的來訪,整個美國都表現得極為熱情。柳百成一行再次有幸成為這一歷史的見證者,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前往美國安德魯斯空軍基地迎接鄧小平一行抵達,另一組則參加隔天在白宮舉行的正式歡迎儀式。

柳百成 1979 在華盛頓生活工作照

柳百成收到的是前往白宮的請柬,他至今還保存著。在卡特夫人為卓琳女士舉行的招待會上,全體留學生受到了卓琳的接見。

「我記得她說了三句話,好好學習,學成回國,報效祖國,我覺得最後一句話激勵了我們,而且我們第一批52個人,最後全部回國。」

沒有任何地方比家更可愛

「我是80後,」今年85歲的柳百成總是這樣笑著向別人介紹自己。在他身上絲毫看不到清華教授或者中科院院士的「架子」,也看不到任何歲月痕迹,說話邏輯清晰,酷愛攝影,已出版了三本影集。

按照清華老校長蔣南翔「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號召,柳百成算是「超期服役」了。

柳百成 1979年美國喬治城大學報紙刊登中國訪問學者照片-左為單一服裝右為柳百成

在外界看來,他早已功成名就,是唯一先後獲得「中國鑄造傑出貢獻獎」和「中國鑄造終身成就獎」的獲獎者,這兩個獎項原本可以為他的學術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現在卻變成了「逗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我講得再通俗一點,小車不倒,只管推,我還在盡自己的力量。」

對於年輕人,柳百成說自己有20字、五句話的忠告:「愛國奉獻、敢於創新、頑強拼搏、健康體魄、全面發展。」其中「敢於創新」與他赴美訪問的經歷息息相關。

從1978年底到1981年,在美國的700多個日夜,給柳百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至今還記得剛到華盛頓時已是深夜,坐在開往使館招待所的車上,訪美學者們都在驚嘆,車水馬龍,何等繁華。

而當時,柳百成的家裡只有兩個小房間,用的還是一個11寸的黑白電視。美國人早已用上了相機和蘋果電腦,而當時清華機械系1700人,無人擁有電腦。

一位美國的年輕人去往中國訪問,正好去了柳百成的家裡,「把我的家說的一無是處,臟、還在生爐子。」這句話深深刺激到了當時剛被美國物質豐富所震撼到的柳百成,但他告訴自己,「有差距不要緊,我們找准方向,迎頭趕上。」

和其他訪美學者不同,柳百成隻身一人先後去往威斯康星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同時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參觀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等大型企業。

柳百成 1980年在MIT與導師合影

柳百成 1980年在MIT照片

在威斯康星大學時,他住在一個美國人的家裡,始終秉持一個原則「留學生不要抱團」,即使剛開始語言溝通並不順暢。選擇該校的另一個原因是「這裡的鑄造工程學科在當時是最強的。」

柳百成 1979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實驗室

柳百成 威斯康辛大學期間學習工作照

他是學校里第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美國正好處於「中國熱」期間,大家好奇的眼光都圍著他打轉。

從那天起,柳百成就給自己定下「來者不拒」的見客原則。「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裡,每個周末,我幾乎都不用自己做飯,有不同的人邀請你去吃飯,去聊天。」

他還開始學習當時看起來和鑄造業並沒有什麼關聯的計算機語言,有遠見的預料到「計算機有一天也許會改變人類的一切。」上課時周圍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本科生,他反而更努力,晚上在計算機中心編製程序直到清晨。

柳百成 2009年-在清華辦公室

在歸國後,柳百成開闢了一個新領域——信息化技術,與傳統製造業、鑄造業融合在了一起,長江三峽工程所用的水輪機轉輪便有他所帶領的團隊的功勞。他還將美國課堂上「名師上講堂」的教學理念帶回了清華,重新拿起教鞭,至今為國家培養了五十多名博士和大批本科生。

「你要不要留在美國?」在美國,曾有一名中學生這樣向他發問。但他沒有做過多的回答,只用了一首歌的最後一句來回答:「Home, home, sweat sweet hom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家、家,可愛的家,沒有任何地方比家更可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僑報網 的精彩文章:

加州一公寓發生槍擊案 8人中彈
CBS首席執行官因性騷擾指控將去職

TAG:美國僑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