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

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

這是BottleDream701次與你美好分享

寫在前面的話

在鋪天蓋地都是教師節消息的今天,我們想提醒你,今天還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世界預防自殺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

這的確不是一個容易開口討論的話題。尤其當身邊的家人、朋友陷入煎熬時,人往往會比自己想像中更驚慌,更無力。

2016 年,我的一位好友自殺離開了這個世界。在那之前,我從未真正意識到,這個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意味著什麼。

從那以後,我一直想弄清楚:當身邊人陷入抑鬱等精神健康困境,我們可以怎麼做,怎樣才能帶來幫助而非傷害?

所以,我在一年前採訪並寫下了這篇文章。今天,再次分享給你。

蝴蝶沒有想到,曾經別人眼中如此開朗的她,居然冒出了自殺的念頭。

兩年半前的那個晚上,她蜷縮在床的一角,難受得直冒冷汗。腦海里有個聲音告訴她,想要結束這一切痛苦,她得去廚房,用刀扎自己。

她被疼痛和恐懼緊緊包裹著,無處遁逃。

那是蝴蝶和「雙相情感障礙」搏鬥的第一年。

/當生活成了泥沼/

蝴蝶也不太明白自己到底怎麼了,回想起來,她大概在 2014 年前後就開始有抑鬱、焦慮的癥狀。

當時,熱心公益的她在一家基金會工作,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做點什麼,但機構的工作氛圍讓她很是無所適從:「上面給命令、下面做執行。年輕人的想法、聲音很少被接納。」

她一度陷入自我糾結的無力感:她清楚自己無法適應這樣的機構,卻又無力離開,因為當時的公益圈選擇有限,她「跳槽都不知道能去哪兒」。而那時候,她還結束了一段婚姻。

在那段逐漸看不到陽光的日子裡,蝴蝶感受到,活力正一點點從自己的身上抽離,生命能量的流失。

種種因素將她逼到了那個晚上的局面——儘管此前她已經意識到自己出了問題,並開始接受心理諮詢,也找報社的朋友推薦方法。

「太難受了。」蝴蝶一直重複著這個詞。她回憶道,那天晚上,她集中全身力氣,努力回想張進寫的一篇科普文章,講的是出現自殺傾向時該如何自救。

她所提到的張進,是財新傳媒團隊核心成員,2012 年春天,張進被診斷出中度抑鬱偏重,半年後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相急性發作」——這個病與抑鬱症有相似癥狀,患者會像鐘擺般在抑鬱與躁狂兩端來回擺動,如果單純只用抗抑鬱藥物,反而會導致從興奮到抑鬱的快速循環,最終導致耗竭。吃過不少苦頭的張進在博客中寫下經歷,後來文章被結集出版成書,取名為《渡過》。

蝴蝶還記得,那篇關於自救的文章提到,第一步是意識到自己存在自殺念頭,第二步是讓自己身邊有人,第三步要確保自己遠離危險。因此,獨自在家的她打電話給信任的朋友,邊哭邊訴說自己的疼痛,同時盡量讓自己留在床上,不靠近廚房。

朋友的輕聲安慰雖不能讓她馬上打消尋死的想法,但讓她漸漸在搖擺中安靜下來,她也在朋友的建議下掛了號,第二天去看醫生。

/掙扎中,學會和解/

「精神障礙其實挺常見的,雙相情感障礙也是其中一種。」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精神科主任醫師李獻雲告訴 BottleDream。根據刊載於世界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 2009 年 6 月號)的研究結果,中國成年人群中,精神障礙的總患病率達 17.5%,呈明顯上升趨勢。

換句話說,在中國,有兩億多人經受著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鬱症、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酒精使用障礙、阿爾茲海默症、精神分裂症等。

三年多來,蝴蝶從溺水般的絕望中掙扎出來,最嚴重時完全無法上班,一度連生活自理也成問題。家人對此很是著急,覺得她不上班是「不務正業」。

前不久,蝴蝶的侄女填報大學志願,侄女想讀環境設計專業,但家人不同意,覺得女孩子讀這些沒用,還不如讀個藥學專業當藥劑師,有份穩定的工作。只有蝴蝶支持侄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家人都覺得我『混得不好』,一年多不工作,讓侄女別學我。」

類似的場景在過去三年間不斷發生。「家裡人都很關心我,可惜方法不對,我的病情反覆很大程度上也源於此。」

蝴蝶花了三年,與那些因為家人的不理解而對自己造成的潛在傷害和解:「不能勉強他們改變了,只願能早早遇到有能力做到這樣的另一半,在關係里重建自己,那樣子,我的人生才將真正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不理解,只因沒有身處別人的地獄/

社會對精神障礙的無知、誤解和偏見,往往導致患者自身及患者家人不易察覺的病恥感(stigma)

李獻雲觀察到,在過去,人們往往直接把精神障礙等同於精神分裂症,等同於「在街上又哭又鬧、髒兮兮」的人,也將「精神病」、「精神病院」當成罵人的口頭語,長久下來,這樣的環境加重了對精神障礙的病恥感。因無知造成的恐懼,又反過來擴散了無知。

「病恥感的體現還在於,人們將原因歸結於自己『作的孽』——這不僅在精神障礙上有,軀體疾病上也有,比如癌症。但精神障礙的情況更為普遍和嚴重。」

在牛津大學攻讀精神病學博士的徐鈮,從姥姥的故事看到人們對精神疾病的集體忌諱。

在徐鈮的印象中,姥姥一直很熱情、很健談。偶然聽家人說起,他才知道多年前姥姥曾嘗試自殺,結果被當時只有八、九歲的女兒救了。家人們一直說,姥姥是因為「更年期」才會這樣。直到徐鈮讀醫後才知道,原來姥姥當年患的是抑鬱症,當時也接受過正規治療,只是家人一直避諱談及,用「更年期」代替。

徐鈮很慶幸姥姥逐漸康復,但家人的態度讓他思考:「這件事情為什麼不能被談論呢?」這成了他研究精神病學的動力之一。

2015 年,他和好友將「總會變好(It Gets Brighter)」平台帶到了中國,這一平台由牛津羅德學者 Joshua Chauvin 創辦,收集了精神疾病康復者的故事,讓他們來分享「事情如何變好」;也邀請專業人士進行疾病的科普,包括用藥過程中的指引。

「我希望鼓勵大家能夠談論精神障礙,不要讓它成為一個秘密,一個披上黑暗色彩的話題。當人們開始談論它時,就是向好的一個開端。」徐鈮說。

從自救到救人,很多被精神疾病困擾的人想從自己的經歷里榨出些力量和光,鼓勵同行者。這三年來,蝴蝶時不時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經歷,並偶爾轉發抑鬱症等精神障礙的科普文章,原因很簡單——她太明白那些痛苦了,她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少些人孤單。

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南頓自殺身亡那天,蝴蝶在朋友圈裡轉發了一篇悼念他的文章《你永遠不知道,有些人為什麼痛哭》,她附上了一句話:

「不理解,只因沒有身處別人的地獄。」

/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

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

而除了患者們的自救和抱團取暖,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更需要一個強大的社會精神衛生網路支持。為了搭建這張網路,越來越多人出現,並為此努力著。

「這張網需要包括熱線電話、網路服務、急診服務、心理諮詢師的服務、社工服務、精神科醫生等,也離不開家庭內部支持、社會支持……」精神科主任醫師李獻雲說。

而她站在整個網路的前端——心理熱線,多年擔任北京心理危機諮詢熱線的督導,促進心理熱線的規範與發展。

她承認,雖然國內心理熱線面臨很多瓶頸:水平參差、人手不足、資金短缺等,但這項工作非常重要。在她看來,有質量的心理熱線,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人們提供及時的急救服務,例如半夜 12 點非常痛苦、卻又很難求助於心理諮詢師或醫生的時候。

這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教授程綺瑾推動的成果。隨著網路愈發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程綺瑾希望能與更多互聯網公司達成這樣的合作。

除了讓自殺防禦出現在網路搜索的場景下,她還協助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員朱廷劭開展「心理地圖 Psymap」項目,希望為具有高自殺風險的微博用戶提供主動幫助。

星晴曾連續好幾個深夜在微博上留言,表露過自殺念頭。某一天,星晴的微博收到了「心理地圖」的私信:「我們在微博中看到了你的評論,你現在還好嗎,情緒狀態怎麼樣?」星晴有點驚訝,順著往下讀,看到了心理危機諮詢熱線的電話號碼,以及一個問卷的邀請鏈接。

她點了進去,問卷的結尾寫著「這個世界您意想不到的角落,都有人在關心您的感受和健康」。星晴覺得有點暖。

這個「心理地圖 Psymap」項目將機器學習技術與心理研究結合起來,根據負面文字等判斷自殺意念的標準來大量、快速地篩查微博留言,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人工確認,給高風險用戶發送私信。

經過近一年的調試,「心理地圖」由過去每周處理 5000-6000 條微博的效率,發展到現在的每天一處理。「目前自殺干預、心理支持基本上還處在『被動等待』的階段,如果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沒有尋求幫助,那干預和支持都無法實現效果。」朱廷劭說。他期待「心理地圖」能與公益機構進行合作,能幫助填補「被動等待」的空白。

在心理支持的網路中,早期預防也應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環,但就目前而言,國內還沒有大的進展。

研究表明,75% 的精神疾病會在 24 歲前高發,50% 的會發作於 15 歲前。正如體育鍛煉能提高身體健康,精神上的鍛煉也能有助於精神健康。如果在青春期前就能夠讓孩子提高抗逆力,對於降低精神疾病患病幾率、提升整體健康將十分有益。

徐鈮在牛津學習時發現,從 2015 年開始,英國就在 76 所中小學裡招募了 6000 名學生,進行為期7年的正念(mindfulness)研究。徐鈮希望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學成後回國,能用自己的研究或社會影響帶來一些改變。

一個月前,蝴蝶重新回到職場,也搬了家。她很喜歡自己的新工作、新生活。國慶假期最後一天,她去上了一個小時的拳擊課,晚上回家給自己做了一鍋冬陰功湯。

「我這個倖存者成長得還不錯,繼續修鍊。」蝴蝶,和她身後這個國家的精神健康防護網,都在摸索中生長。

- END -

如果你身邊也有家人或朋友深受抑鬱等精神健康問題的困擾,你可以看看這 6 點建議(由紐約時報的科學記者 Heather Murphy 總結):

1、不要低估陪伴的作用:你也許會覺得你的陪伴並不重要,但如果能夠在朋友或親人感到抑鬱時陪在 ta 身邊,並讓 ta 知道,ta 對你的重要性,這會有很幫助。

2、別著急讓 ta「開心一點」,或者給建議:陪伴和支持在 ta 身邊,但你的任務並不是讓 ta 開心起來——強行讓 ta 開心很可能適得其反,加強 ta 不被理解的感覺。打開你的耳朵,當一個耐心的聆聽者會更好。

3、認真對待與死有關的表達:就算 ta 看起來只是隨口提起「死」或「自殺」,如果對方的回答讓你擔心 ta 會出事,求助專業人士很重要。

4、幫助 ta 跨出尋求專業幫助的第一步:不管你多有愛、多有耐心,光靠你自己是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對於陷入困境的人來說,主動求助很難,你可以幫助 ta 跨出第一步,例如幫助尋找合適的、負擔得起的心理諮詢師,在 ta 打電話預約或第一次約見時陪在身邊等。

5、照顧好自己,設置好邊界:當 ta 陷入抑鬱等精神障礙時,ta 有可能變得很自我為中心,或反常地刻薄。建議你用簡單的語言設立清晰的邊界,例如「你聽起來很痛苦,但你不能咒罵我」。也應注意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如果連你自己都狀態糟糕,這並不能幫上什麼忙。

6、記住,抑鬱症等精神障礙是可以治癒的,它需要耐心和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ttleDream 的精彩文章:

你身邊可能藏了1000隻石頭小怪獸
跟蹤108個居民後,他還把菜市場翻轉成了美術館

TAG:BottleDr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