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武宗對韃靼御駕親征,最終結果到底是勝還是敗?

明武宗對韃靼御駕親征,最終結果到底是勝還是敗?

作者:張嶔

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的應州之戰,放在《明實錄》里,被反覆狠批:明朝荒唐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不顧群臣的勸阻,非要去邊境耍威風,竟帶著大軍出塞與韃靼人作戰。

結果打了整整一天,害的明軍陣亡五十二人傷二百五十六人,卻只拚死了十六個韃靼兵。御駕親征的明武宗本人,也差點被韃靼軍抓了俘虜,幾乎是複製土木堡慘敗。

明朝滅亡後,這場《明實錄》里的「荒唐敗仗」,更被千人踩萬人捶,用以形容明武宗的「荒唐昏庸」。

明武宗對韃靼御駕親征,最終結果到底是勝還是敗?


但是,如果客觀看待相關史料的話,就可以確定一個事實:《明實錄》關於此戰的記載,其實是錯得離譜。

《明實錄》首先記載錯誤的,就是應州之戰的起因:這絕非是明武宗荒廢朝政的胡鬧之舉,卻是關乎明朝國防安全的重要戰略抉擇。應州之戰前夕,恰是北方韃靼實力空前強大,明朝邊防危機無比嚴重的時刻。

明武宗登基後的正德年間里,明朝北方草原也發生劇變,韃靼達延可汗強勢崛起,陸續掃平各個部落,到十六世紀初葉時,已然基本統一蒙古草原。於是從明武宗登基起,滿血升級的韃靼騎兵,就在達延可汗的指揮下瘋狂入侵。單正德十一年這一年,就以數萬兵力對薊州發起兩次侵擾,前鋒一度抵達白河口。大明都城的國防安全,已是十分危急。

倘若明王朝對這樣的局面視而不見,那麼都城北京被韃靼兵劫掠吊打,也將是不遠的時間問題。正因如此,明武宗朱厚照才做出了堅定的抉擇:出兵塞外,與達延汗的精銳,硬碰硬的打一場。

可笑的是,比起明武宗的堅決選擇來,當時明朝朝堂上好些號稱「精英」的文官們,卻對這嚴重局勢十分無感。比如給事中黃鐘就振振有詞,說什麼韃靼現在是衰弱階段,每年邊境上都只是小衝突,明武宗這樣做是勞民傷財。年年邊境人口被殺掠,是他嘴裡的「小衝突」,空前統一的韃靼,在他眼裡是「衰弱」階段。這類論調,後來也被《明實錄》照收,當做了明武宗的罪狀。可如果真要信了?那至少是和他一樣昏聵無知。

比這條錯得更嚴重的,就是《明實錄》對應州之戰進程的記載,應州之戰,絕非是明武宗頭腦發熱,在沒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拉出軍隊胡亂打一場。相反從一開始,就做了最縝密的準備。

以明朝邊臣王瓊《晉溪本兵敷奏》記載,正德十二年六月時,明朝就通過各種內應渠道,掌握了達延汗將在秋天入寇山西的情報。是年七月時,明武宗就往山西前線撥銀四十萬兩,外加二十八萬石戰備軍糧。應州大戰前夜,又往宣府撥款一百萬兩。各邊鎮軍隊也陸續集結,京城留守部隊完成換防,明武宗則親自坐鎮陽和,幾乎是絞盡腦汁,籌備這場大戰。

明武宗對韃靼御駕親征,最終結果到底是勝還是敗?


正德十二年十月,當自信滿滿的達延汗,氣勢洶洶從大同鎮城分道入侵時,明武宗的口袋早已紮好。鎮守大同的王勛等部,分四路浴血迎擊,駐守聚落城的蕭滓和駐守天城的時春也受命出兵,配合王勛作戰,另外威遠城的朱鑾和大同右衛參將麻循,也迂迴到韃靼軍後方。

雙方首先在綉女村鏖戰一天,次日又在五里寨大戰,第三日,明軍各部會師後,主動進擊到澗子村,卻被老辣的達延汗反撲包圍,就在這戰局惡化的時刻,明武宗親率大軍殺到了。

前面三天的惡戰,只是在不停放釣餌,誘引達延汗集結主力。這一刻,才是明武宗率主力總攻的時刻。

於是,決戰的時刻開始了。當部將們攔住要親身衝鋒的明武宗時,這位二十七歲的青年帝王,卻是朗聲一笑後揮鞭猛衝,一下沖亂韃靼軍的包圍圈,雙方再度陷入對峙。第四天的大戰,則是進入白熱化,雙方反覆衝殺上百回合,已經陷入多日苦戰的達延汗終於難以支撐,他們在第五日清晨狼狽撤退,被明武宗乘勝追擊,一直追殺到朔州地區。

這場大戰,是為十六世紀時,明軍對韃靼的一場酣暢淋漓大捷:應州大捷。

明武宗對韃靼御駕親征,最終結果到底是勝還是敗?


但明武宗去世後,繼位的明世宗嘉靖帝,為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在修實錄時對明武宗大為抹黑。明軍將士浴血的應州大捷,就成了「明軍死五十二人韃靼軍死十六人」的奇特樣子。參考五天血戰的規模,就知道這番描述,有著嚴重問題。

最證明這個記載錯誤的,就是這場戰爭的後果,應州大戰後,之前一直囂張的達延汗,在抹黑此戰的《明實錄》里,卻留下了「不敢深入」的記載。狼煙四起的明朝邊陲,一度只剩了零星侵擾,事實證明,這是一場明武宗親自策動的,打出大明邊陲多年和平的大捷。

值得諷刺的是,嘉靖皇帝在《明實錄》里極力抹黑此戰,可他在位的四十五年,卻是明朝北部邊防嚴重敗壞的悲慘年代,曾被明武宗打的「不敢深入」的韃靼人,在嘉靖年間時,竟一度打到北京城下,到處放輕鬆的燒殺搶掠,而嘉靖年間的明軍呢,卻嚇得一槍不放,只是「禮送」韃靼人離開。

如果不是有戚繼光張居正等文武英才,大明朝就要被「南倭北虜」的困局活活困死。以這後果說,嘲笑明武宗?最沒資格的就是嘉靖。

這鮮明的對比,證明的不是哪個皇帝的優劣,卻是一個國家安全的實在道理:忘戰必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一篇文章讀懂:中國古代官職的稱謂
古代最懸疑的十大迷團,至今依舊令歷史學家感到迷惑!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