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盜墓」黑話,為什麼把殭屍稱為「大粽子」

「盜墓」黑話,為什麼把殭屍稱為「大粽子」

中國人講究以死為大,死者為尊,所以但凡說到「死」有關的,都會有所顧忌,不能直接用「死」字,而是用「成仙」,「翹辮子」替代。而對屍體則有更多的講究,在盜墓界有幾種隱晦稱呼具有強烈代表性:

鹹魚。

古代缺乏保鮮技術(沒冰箱冰櫃),為了長期保持魚肉,往往採用腌制方法,製作成「魚乾」,所以盜墓的土夫子往往借用「鹹魚」比喻屍體。

不光是漢族,中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早在宋朝時期,遼國人為了將那些死在異鄉的族人運回家鄉,而不是成為「孤魂野鬼」,就採用類似腌魚的方法處理屍體。

和腌魚一樣,先破開肚皮,去除內臟,瀝干水分,充填大量香料和食鹽,製成「咸屍」。那個場面想想都覺得害怕。然而更大膽的還有宋人將這種血腥過程用文字記錄下來。

「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用香葯鹽礬,五彩縫之,又以尖蘆葦刺於皮膚,瀝其膏血且盡。。。」

後面的文字就不贅敘了,其場面令人毛骨悚然。

當然,古人是不會稱其為「咸屍」的。這樣很沒文化,他們用「羓」來代稱。這個羓字意思也很形象,指的是大塊干肉。如果是皇帝,就用「帝羓」來稱呼。歷史上最有名的「帝羓」是遼太祖耶律德光,公元947年在攻打北宋的時候,病死在河北灤城。當時天氣太熱,為了將這位暴疾而亡的皇帝拉回去,不得不做成「帝羓」,如同古埃及「木乃伊」一樣的大塊干肉。

值得一說的是,鹹魚和鹹肉雖然都有引申含義,但卻不是都指乾屍。鹹肉在香港有著特殊含義,指的是「賣身」女人。

肉粽

粽子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節日事物。傳說是紀念屈原而起,用浸泡的糯米,充填到蘆葦葉中包裹好。放鍋里煮熟就能吃了。有些地區還會放諸如紅棗蜜餞,或者腌肉香腸,以豐富其口感。

這裡不討論粽子是甜的好還是鹹的好。和處理屍體一樣,都需要包裹上一層外衣。人死了穿壽衣,有時候還用麻繩捆綁一下,和包粽子很相似,所以盜墓界把屍體說為「肉粽」,而盜墓就成了「翻肉粽」了。

挺身

這可不是「挺身而出」的意思。而是暗指屍體,有的地方也叫「挺屍」。根據性別不同,男女稱呼有所區別。男的叫挺東,女的叫挺西。

看了上面的內容,還有想做鹹魚的嗎?

好了,了解了這麼多有趣的知識。想必大家都餓了吧,要不來點鹹魚,又或者是肉粽?

更多精彩有趣的冷門知識,盡在「酒歌說文」,歡迎大家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十個具有深度的漢字,樸實總結了中國人的一生
文盲老漢口述有趣的民間傳說,諸葛孔明和大頭菜

TAG:酒歌說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