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中秋是中國一個重要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端午並列為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喻示著人月兩圓,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中秋既是一個重要的團圓祥樂的節日,那對於一些身在異地無法歸鄉的遊子來說,自然就是憂鬱和愁苦的,因為他們無法回到家中,與家人同享中秋團圓之樂。所以自古以來,每當中秋臨近,一些身在遠方的遊子,就會發出思鄉的感嘆,也流傳下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下面我們來翻翻這些流傳下來的優美作品,及其背後隱藏的故事。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先看看蘇軾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作蘇軾的副題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指的是公元1076年,也就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39歲的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因為與當朝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幾年前蘇軾便自請出京,先是被授杭州通判,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秋,調往密州。

蘇軾早時父母已經雙逝,與胞弟蘇轍感情深厚,而蘇轍當時被貶齊州(今山東濟南),原本蘇軾想調往離親弟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可以多些相聚,只是到任密州後,這一願望始終未能實現。丙辰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蘇軾與胞弟蘇轍分別後,轉眼已是七年未相聚了,當夜中秋望月,心潮起伏,乘其酒興,蘇軾便作下了這首傳頌千古的名篇佳作。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這兩首詩是杜甫避亂蜀中時期的作品,杜甫的一生可謂顛沛流離,窮困潦倒,雖然胸懷溝壑,心繫百姓,但因唐王朝的腐朽,權奸把政,杜甫始終不能在當時一展抱負。安史之亂爆發前,杜甫的小兒子便因窮困餓死,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西逃,杜甫舉家輾轉避難,曾被叛軍所俘虜。唐肅宗登位後,杜甫短暫的在朝中任左拾遺的官職,卻因剛直,被貶華州。

安史之亂導致民生凋敝,國家滿目瘡痍,連綿的戰火讓百姓流離失所,而唐王朝卻是時政腐敗,權奸當位,痛心疾首的杜甫遂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避世蜀中,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隱居下來。但此後的幾年,杜甫仍然漂泊不定,在蜀中輾轉遷居。居蜀的近十年間,杜甫創作了近千首詩作,佔了他遺留下來詩作的大半數量,其中更是有多首流傳千古的著名詩篇,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等。

上面這兩首中秋詩,正是表達了杜甫生平顛沛流離、漂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在十五中秋如此的明月之下,自己身處異地,而國家卻是戰亂綿綿,又有誰能舒心的欣賞這大好的明月呢?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這首清新明快的中秋月桂詩,是晚唐詩人皮日休的佳作。皮日休生於晚唐"甘露之變"年間,成年後,唐王朝戰亂逐漸平息,迎來了短暫的"大中之治",國家稍有起色,社會秩序恢復,百姓安穩。皮日休於唐懿宗咸通八年(867)登進士第,次年東行遊歷,及至蘇杭,於中秋夜寫下此詩。

大概是始新及第,皮日休意氣風發,詩中不見如其他詩人般的離愁思緒,只有輕快怡游的表述之情,在中秋明月的月輪下,桂花就像是從月亮上飄下來一般,落在殿門前的花瓣含露清新,為什麼吳剛卻不懂得欣賞如此美好的事情呢?這應該是嫦娥在此時獻予人間的美景啊。從這首美好的詩里,也讓人明白了中秋"月桂"的含義,原來傳統的中秋佳節是需有"明月"和"桂花"相配的。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為南宋著名詞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出生的時候,山東已經淪陷為金人之地,辛棄疾在成長期間,耳聞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的屈辱和苦難,所以自小便立志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21歲的辛棄疾參與由濟南人耿京領導的反金起義,擔任耿京的掌書記。

當時恰逢金國內部矛盾爆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舉兵南侵的金主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抗金形勢大好。辛棄疾在金兵北撤時,奉耿京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誰知在歸命途中,聽聞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22歲的辛棄疾,硬是率領50多人,突襲叛軍幾萬人的營地,在敵營中將叛徒張安國斬殺。

辛棄疾為耿京報仇後,便南下投宋,開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年輕的辛棄疾胸懷抱負,在朝廷上,一直表現出抗金北伐,收復失地的理想意圖,曾先後遞呈了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論述建議。只是這些熱血洋溢的報國之論,在朝廷上的反應卻是冷淡無比,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實在超出辛棄疾的想像。

這首中秋詞辛棄疾寫於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當時辛棄疾正在江蘇南京任職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此時離辛棄疾"南歸"已經整整十二年了。這十二年里,辛棄疾多番上書,力主北伐,卻無一被納,對於胸懷報國熱情的辛棄疾而言,心中愁苦可想而知。此時恰逢中秋,與友相聚,胸中愁情一泄而發,才34歲的辛棄疾卻發出"白髮欺人"的感嘆,正如他同年寫下的另一首《水龍吟》里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這對南宋朝廷營營苟且的諸人,是何等"羞煞人"的情感啊。

五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詩詞,你知道多少?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著名的"明月"詩應寫在張九齡被貶荊州後,張九齡為唐朝開元年間名相,廣東韶關人。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被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在主持朝政期間,曾多次向唐玄宗直諫,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當時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按唐時法律,安祿山應當處以死刑,張九齡也力主依照朝廷典章執行軍法,奈何唐玄宗不納,張九齡曾斷言"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後來果釀成"安史之亂"。

唐玄宗寵信李林甫,而張九齡因品行才學為李林甫所妒,在張九齡任宰相期間,李林甫多次向玄宗進讒蠱惑,於是唐玄宗漸對張九齡不喜。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被免去宰相的職務,遷為尚書右丞,次年,張九齡因監察御史周子諒事,被玄宗貶為荊州都督府長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長期的離開家鄉,加上新遭貶謫的心境,直此中夜,讓人不禁的懷念起遠方的親人,此時此刻,身處天涯的遠人都是這樣的心境吧,都是只能望月相思,而無法入睡,直到露水沾滿了外衣。而在此時,也就只有滿手清瑩的月光,可以彼此遙遠相贈了,希望我們能在夢中,尋到那歡暢的相聚時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