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御醫巧用經方治慈禧怪病
慈禧醫案中經方之運用
經方主要是指漢代大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的方劑,這些方劑大多用藥簡練、療效顯著,直到今天仍為臨床醫生所喜用。
清代御醫在臨床辨證論治、選方用藥方面,具有說理透徹、認證準確、立法謹嚴、治病求本,宗經旨而述新意的特色。
其中運用經方的經驗十分豐富。這些對今天的臨床來說,也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下面僅將慈禧(那拉氏)病案中有關應用經方的案例選錄數則,稻加評論,以見一斑。
經方調胃承氣湯之運用
「
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十四日,張仲元請得皇太后脈息左關沉弦,右關沉滑有力。肝胃氣道欠暢,蓄有積熱,是以眼目不爽,食後嘈雜,謹擬古方調胃承氣湯調治。
酒軍八分 元明粉六分 甘草五分
水放數沸,空心溫服。
」
調胃承氣湯方,出自《傷寒論》一書,為陽明泄下實熱之輕劑。方中酒軍泄熱通便,元明粉軟堅導滯,甘草和中補脾,三葯台用,具通便軟堅、泄熱和胃之功效。
本家用調胃承氣湯,旨在治療目赤不爽、食後嘈雜諸症。
目赤之發生,多由火毒熱結、邪熱上攻所致。食後嘈雜,則有火、氣、痰濁等不同病因。慈禧平索胃火偏盛,常患積滯不暢之疾,胃熱內蘊、波及於肝。治以調胃承氣湯泄熱通滯,冀熱去滯通,而目赤、嘈雜諸症可平。據次日脈案
「脈象巳緩,諸症漸輕
」可知葯已收效。
本案主治者張仲元,當時任太醫院院判(相當子副院長),醫理精深,當時慈禧年事已高,院判仍能無所顧忌,為治病之根本,硝黃之屬,亦輒投之。可見宮中治病,實以療效為上。
又如:「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酉刻,庄守和、張仲元、姚寶生請得皇太后脈息左寸關弦數,右寸關滑數。肺氣欠調,肝胃鬱熱未清,謹擬清肝化滯熱法調理。
溏瓜蔞三錢 研花粉三錢 羚羊一錢酒芩一錢 桔紅八分 酒軍
—錢後煎 元明粉八分後煎 燈芯一紮 引用淡竹葉一錢
」此為太醫院院使(院長)庄守和、左院判張仲元、右院判姚寶生三人會診脈案。
其脈象左關弦數是為肝熱,右寸關滑數當屬肺胃積滯蘊熱,故治療以清肺胃積熱為重點。
處方中溏瓜蔞上清肺胃之積熱而化痰,下潤大腸之燥結而通便,天花粉化痰養胃而生津,酒芩清肺熱而瀉大腸火,桔紅潤肺化痰,諸葯共奏消肺火而祛痰濁之功。
本方用調胃承氣湯(去甘草)則重在通便並清大腸實熱。
方中重用羚羊取其力專,清肝經之熱邪。至於燈芯、竹葉兩味,可清利熱邪下行。是方配伍堪稱嚴謹,故當收效。
據次日脈案「脈象見和
」,則減方中清肝、瀉下之品,而專克肺胃之痰濁,漸次收功。足證宮中用方並非和平惟補而巳,乃是因證施方。
經方四逆散之運用。
「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力鈞請得皇太后脈息左關弦急,右關濡滑。肝旺由於膽熱,胃實由於脾濕。置氣稍開,擬用舒肝和胃之法調理。
杭白芍一錢 生枳殼一錢 南柴胡八分 粉甘草八分 百沸湯煎數沸。
公丁香末二分、沖 去渣服。」
四逆散,出自《傷寒論》。主要治療熱厥症。該方具解表和里,疏肝理碑、宣達樞機之功。
方中柴胡、枳實(殼)能升能降、能開能泄;芍藥、甘草能收能斂、能舒能和,寓升降開闔之妙。以本脈案而論,左關弦急,自是肝旺;右關濡滑,應有脾濕,故以四逆散疏肝理脾。而以公丁香沖服者,取其溫胃行氣之效。
經方之運用在於識證。御醫力鈞之辨證用方頗有見地,故次日脈案已有
「脈息左關弦而不急,右關滑而不濡
」之記載。葯已見效,遂專調脾胃,以平胃疏肝之品收功。
經方真武湯之運用
「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四酉刻,張仲元、戴家瑜請得皇太后脈息左關弦而稍勁,右寸關滑,中取鼓指,食後嘈雜,頭悶目倦,有時作嘔,腹中水響,大便尚瀉,身肢力軟。總由中氣鬱遏,脾不化水,大腸有寒,不能熟腐水谷所致。謹擬仍以真武湯加味調理。
茯苓六錢 於術二錢 糯米汁灸 川附片八分 灸生杭芍三錢 廣皮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引用生薑二片 川附片同甘草煮熟,入余葯同煎。」
真武湯中附子辛熱,可溫經散寒,白朮甘溫,功能健脾燥濕,茯苓滲濕利水,生薑溫中散寒,芍藥和血益陰,故具溫陽化水之功。
本脈案載用真武湯治慈禧所患腹瀉,腹瀉之成因雖多,脾胃是其關鍵。脾陽之旺衰與腎中真陽休戚相關,腎之命火可助脾胃運化;若命火不足,則脾陽不振,無以
「腐熟水谷
」,則可致泄瀉發生。且「腎為胃之關……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極盛之時,則令人洞泄不止也。」(《景岳全書》)。
慈禧當時年過古稀。平素脾胃弱,年暮之時,腎陽自是不足。命火衰微,無以助脾,故常作泄瀉。以脈象分析,肝木較旺,脾受濕困,肝木克及脾土,命火又無功脾陽,故其病之關鍵當在中州。泄瀉已成,應以補腎火、助脾陽為要務,因之,以真武湯加昧為治。以期腎陽得復,脾陽得助,運化如常,而泄瀉可止。
經方等苓桂術甘湯之運用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施煥請得皇太后脈左關弦緩,右關外弦內軟,寸尺略帶遲象。夜間尚有水泄,胸旁兩脅亦尚有水氣作鳴。夜本陰勝,凡飲動陽衰,必扶陽以濟之。又治飲先取辛甘,欲其動也。後用溫和,乃可平復。
苓桂術甘湯乃洽飲之正方。
擬用附片、粳米,庶可望飲邪平服,水不再逆矣。謹擬上呈。
雲苓五錢 炙草二錢 肉桂三分去皮、白蜜煎 川厚附片五分 鹽水制 於術三錢 佩蘭梗葉二錢 黃糯米炒
先煎附片、炙草,待附片熟後,加藥同煎,熟時加粳米一把,滾二、三沸即取汁用。
」此為受薦入宮名醫施煥給慈禧治病的脈案,距慈禧駕崩僅半月余。當時慈禧年邁體弱,臟腑均有虛損之象。前日用真武湯後,脈象改善,左關已有緩象,右關亦較平和。而寸尺略帶遲象,自是心腎陽氣不足之證。
故施煥權衡之後,取苓桂術甘湯(《傷寒論》)溫心陽、化飲邪,並仿附子粳米湯(《金匱要略》)意,溫腎和胃,去腹中之寒,立方用藥均與證候契合。
施煥於光緒三十四年前後入官。本案記述清晰,病機分析精當,論治確切,可見造詣甚深。
<END>
轉載自《清代宮廷醫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本微信平台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聽老中醫說中醫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本書是薛鉅夫院長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與體悟。內容針對中醫看病的準則原理來展開,同時每次講解都結合了具體的病例。向讀者展示中醫理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以實際的案例讓讀者真正明白中醫是如何看病的。
書中嚴謹的講述與生動的病例講解,使讀者能夠更加客觀、科學地看待中醫,了解中醫看病是有科學依據的。本書不僅能讓中醫行業內的醫生在診療方面有所收穫,也能讓大眾讀者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中醫,更好地為自己尋找適合的醫生,進而達到保健的目的。


※中醫在美國合法嗎?可以買到中成藥嗎?小編肉身帶你去看看
※我敢說很多北方人沒吃過這個健脾養胃的東西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