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這次恐怖襲擊,給美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個被譽為「決定二十一世紀走向」的大事件不僅徹底改變了國際地緣政治的發展,也對美國人民的三觀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正如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讓當年的災難遊戲《絕體絕命都市4》胎死腹中,911事件對文化娛樂產業的影響也不可避免。17年來,美國公眾輿論經歷了很多變化,這種變化也同樣反映到了文化作品裡。從最初的避諱,到後來的「狂歡」,都能看到遊戲對大眾的應激與適應方式。

避嫌

9/11當天在電視上反覆播出的「飛機撞樓」畫面,不斷刺激著每一個美國人的心靈,彷彿末日已經來臨。

傷痛敏感時期的大眾傳媒除了新聞報道以外,均小心翼翼地避免刺激到觀眾的心理。首當其衝的是廣播業,近150首在曲名、歌詞中涉及到「爆炸」、「炸彈」字眼的歌曲被全部禁播,一些名曲也莫名其妙的出現在被封殺行列之中,其中包括有尼爾·戴蒙的愛國歌曲《阿美尼亞》、約翰·列儂唱響和平與希望的「Imagine」,就連鄉村民謠「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也莫名其妙的被列入了黑名單。

這次大規模襲擊事件,讓一個遊戲人徹夜不眠,他就是《潛龍諜影》系列之父小島秀夫,甚至一度考慮用辭職來避免公司的公眾形象受損。

當年傾注個人全部心血和Konami財力打造的《潛龍諜影:自由之子》(MGS2),已經在襲擊發生前夕完成了全部的開發和造勢活動,公司上下都對新作的熱賣充滿信心,索尼方面更是視MGS2為PS2軟體陣營的定海神針。

然而911的發生,卻讓MGS2變成了一根與美國主流輿論有所衝突的作品。(MGS系列雖然是日本遊戲,但美國是他們的重要市場)

比如說: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遊戲中將美國現任總統描述為「受操縱的傀儡」,背後運轉國家的是一個名為「愛國者」的影子社團。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大反派居然還當過前任總統。卸任後的他不去靠出書和演講四處騙錢,而是組建了一個名為「自由之子」的恐怖組織,要推翻美利堅的現存體制。

更不要說遊戲還有更加「出格」的內容:

在遊戲尾聲,水下機動要塞「玄武」(Arsenal Gear)的AI發生了錯亂,這個宛如魔鬼魚般的巨型怪物直接朝曼哈頓衝去,沿途毀掉了包括世貿雙塔、自由女神像在內的幾乎全部的曼哈頓地標性建築物。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讓劫後餘生的美國玩家欣賞這樣的畫面,豈不是自絕於人民?

結果,在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查問卷之後,小島秀夫在保證故事基本連貫性的前提下,將可能對美國玩家的情緒產生「不良影響」的要素統統刪去,而作為「重災區」的大結局,自然在自家剪刀手的作用下變得支離破碎。

在正式版中,當「玄武」穿過維拉扎諾大橋的畫面結束之後,就立刻就跳躍到了林肯紀念堂的樓頂(最終Boss戰)。當時很多玩家懷疑自家的PS2激光頭是不是出現了故障,導致一大段動畫沒有讀出來……

不僅僅是謹小慎微的日本公司,就連一向以叛經離道為安身立命之本的Rockstar,也在9/11事件之後迅速對即將發售的GTA3進行了一番自我和諧。

我們都知道本作的開放世界——「自由城」是以紐約作為原型,考慮到對觀眾情緒的影響,原先類似NYPD(紐約警署)的藍白色警車,被迅速更改為了黑白色。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在關卡設置上,原先一個開固定翼飛機撞擊躲藏在高樓中的腐敗政客的任務,被直接刪除。一系列以街頭恐怖活動為主題的藍色支線任務,也被改成了幫派之間的黑吃黑。

除了R星,許多遊戲工作室也抓緊時間自查自糾,避免作品中出現可能導致玩家不當聯想的敏感內容。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紅色警戒2》的這張原定封面在9/11事件後就被廢棄不用了


從戰五渣到地獄惡魔的恐怖分子

傳統阿拉伯頭巾、深陷的眼窩、黑白相間的鬍子、消瘦的面龐、一身長袍,外加一把AK-47步槍??將這一形象背後所代表的全體阿拉伯人等同於「恐怖分子」,這成為了9/11事件後美國文化界的某種政治正確。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1997年電影《與魔鬼同行》把一個恐怖分子塑造成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這種人設自從9/11事件後就再也看不到了

整個90年代美國人對「恐怖分子」的理解,並不是後來這種形象。在湯姆·克蘭西的幾部反恐題材小說作品中,《愛國者遊戲》裡面的反派是到美國來尋仇的北愛爾蘭共和軍成員,《燃眉追擊》中幹壞事的是南美毒梟。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真實的謊言》中,中東恐怖分子僅僅只是用豐富多彩的自殺活動來取悅觀眾罷了

在電子遊戲領域,我們也看到了這種趨勢。90年代後期風靡網吧的《三角洲部隊》(Delta Force)中,恐怖分子的人設也充滿了「國際視野」。南太平洋島嶼上的游擊隊、中非洲的黑大叔、帶著伏特加上陣的毛子、K粉打仗兩不誤的南美游擊隊……至於阿拉伯怪蜀黍們,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組成部分。

然而隨著曼哈頓的兩聲巨響,一切都改變了,恐懼感迅速讓民眾改變了看法。無論是新聞、宣傳還是來自媒體的暗示,都將全體阿拉伯人的形象與「恐怖分子」之間划上等號,美國對外干涉也成為了一種不容置疑的正義行為。

在一些小成本遊戲中,這種情況更加普遍:

2004年發售的FPS遊戲《逃犯獵手:反恐戰爭》(原名「美國十大通緝犯」),就是這種復仇情緒的典型體現。遊戲中玩家要扮演一個名叫Jake Seaver的秘密特工,輾轉於美國本土和中東地區,將包括薩達姆、拉登(對,都是真名實姓)在內的大壞蛋們統統擊斃。

儘管這款遊戲的素質相當低下,澳大利亞CNET網站給出的評價是「猶如8位機時代的音效、糟糕的玩法,唯一讓人』震驚』的東西就是突破承受力底線的畫面。」不過這款遊戲居然在美國還擁有了一票鐵杆玩家,同其他媒體給出的超低評分不同的是,這款作品在Gamespy還獲得了71分的成績。

以血腥為賣點的《奪命郵差》(Postal)系列,歷來是遊戲歷史上 「臭名昭著」的代名詞,然而2003年的二代卻因為一個設定而獲得了追捧,因為玩家終於可以虐殺「奧薩馬」了。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在一些此類遊戲中,所有的中東裔雜兵都長著同樣的臉……

「獵殺本·拉登」的狂歡

在《閃點行動:紅河》這部遊戲剛剛面世不到一個月之後(2011年5月1日),雙手沾滿無數無辜者鮮血的恐怖大亨本·拉登,就被海豹部隊擊斃了,美國上下陷入了一片歡騰之中。時代廣場的巨型液晶屏播放了被紅叉叉掉的拉登頭像,幾乎每份報紙的頭條都是拉登的死訊。媒體評價這是自希特勒之後近70年來,美國人第一次為了一個人的死而欣喜若狂——包括被小布希總統多次稱為「小希特勒」的薩達姆也沒有享受過如此「殊榮」。

遊戲業自然也加入到了這場全面狂歡之中:就在拉登被擊斃三天之後,來自紐約的一家公司帶來了世界上第一款以殺死拉登為主題的FPS遊戲——《Kuma戰爭第107集:奧薩馬2011》。

這遊戲之所以有像電視劇一樣的序號,是因為2004年發售的這款遊戲一直在以「反恐戰爭」為主題不斷更新任務包。包括美軍攻佔坎大哈、費盧傑之戰、抓捕薩達姆等真實事件,都有對應的關卡,還有以伊朗、墨西哥、獅子山為背景的虛構任務。

這個「刺殺本·拉登」的新關卡一經放出,公司伺服器立刻被擠爆,雖然這遊戲的素質……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Kuma戰爭第107集:奧薩馬2011》遊戲截圖


面對玩家們的褒獎,Kuma Reality首席內容官凱斯·哈珀還表示:


《Kuma戰爭》已經記錄了反恐戰爭過往的輝煌時刻,它是一個完全開放且永遠也不會有結尾的遊戲??

結語

十七年後的今天,被認為和9/11有關的政權已被碾碎,此後美國本土也沒有再出現過類似的大規模恐襲活動,表面上的確贏得了勝利。但實際上,中東局勢成了一團亂麻,真正的恐怖組織持續做大,「反恐戰爭」陷入了越反越恐的怪圈。

自美國啟動阿富汗撤軍計劃以來,極端組織已經佔領了一半以上的領土。就在前幾天,他們居然敢在伊拉克進行這種操作了: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或許就像「Kuma戰爭」官方表態的那樣,這個遊戲以後還會出很多集。但在現實中,我們希望有生之年不會再看到這樣的慘劇,畢竟我們都不知道恐怖份子下一個攻擊目標是哪裡。


911後的美國電子遊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研社 的精彩文章:

我請一位道長占卜了本屆E3遊戲展上的吉凶運勢
360遊戲藝術CEO曹凱:面對利潤率不要盲目追高

TAG:游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