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生命難得,時間寶貴,這一生怎麼能不虛過?

生命難得,時間寶貴,這一生怎麼能不虛過?

都說發願很有用,如何增強願力讓自己的人生不虛度?

用初善、中善、後善「堅固」菩提道

這個問題的本質可以濃縮為如何培養菩薩道的資糧。為求菩提道內修內證的「堅固」,我們要多發願、多禪修、多做功夫,心力才會強,做事才會有力,福報才會自然而至,這是帶著願的福慧雙修。

我們過去的方法是以三種善來攝持:初善、中善和後善。

初善是發心,發心要經常修,也要專門修,可叫做「座上修」。

中善就在生活中修,不離菩提心的遠大目標,但也不要理想化、教條化,要以世間的軌則去通達。它的中心點是要在世間成就,用世間的緣起,以出世的發心,做入世的事業。入世要有入世的準備,要把世間估計得現實一點,現實一點去做。

後善是初善和中善都圓滿的基礎上,再去觀察「中善是否確實為了初善的執行」,「中善在世間法當中,是不是相對還有一些過患需要打磨」。因為世間是矛盾的,沒有萬全之策,有可能從大的目標來說達成了,但還是有小的毛病。

後善就是該懺悔的做懺悔、該回歸的就回歸、該迴向的做迴向。這件事兒雖然小,好像也用了安立於世間的道,是在方法上因為沒得選擇,只能按世間的道。後善要回到「理」上,就要先經歷這件事,並對照最終極的目標做迴向,回小向大。我們在這個事當中採取了相對的辦法,但是現在把它迴向,回事向理,在真理的層面激活它、創新它,並把它作為下一次做事的原則。一件事情做了,可能產生了善業,我們還要進一步和一切眾生分享,回小向大,走向大乘。這就是迴向,也稱為後善,以理涉世,以理升華。

方便成就中善,宏願成就後善

想培養善的願望如一滴小小的露珠,把它放入真理的大海,通過發願和分享,又成為一個新的領悟,成為下一個事情開始的初善,如此我們每天就能再上一個新台階。

打個比喻,我們倒霉地掉到一個井裡了,結果這個井還是個垃圾井,正在發悶呢,結果上面有人倒垃圾下來了,就更沮喪了。實際上我們要能想得開,有智慧的話,轉變下思維,就會發現這個垃圾正好給我們墊腳啊。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世間,就像掉在世間這個深井裡面了。世間沒有真實,容易造業,很難成就善法。但是,因為我們在世間的發願有佛陀作為參照,我們就能有一個整體的方案。佛陀能成佛,他有方法,有見地,有行願,我們也可以按這個方法去做。在做的時候會發現,世間的回饋不僅是在現象上,這就是中善。

終極的目標和當下的目標都要重視,我們要積極地去應對當下的危機和困局。從根本的意義上來講,經歷過事情不要落在事情上,但我們要對生命有一個更宏觀、更高的目標。因為這個目標的神聖性,我們對當下局部的成敗能夠不惑於心,不亂於情,能夠懂得安住,靜看生機在哪裡。經歷的挫折越大,得到的回饋就越大。當我們最後出來的時候,要把這口「井」填了,不要再讓人掉下去。這就是後善。

洞察世事,厚積薄發,歷惡向善

所有的修行都是一種積極的入世,它能洞察所有的事物本有的矛盾。每一個事物它的矛盾性雖然不一樣,但都有一個共性,即沒有自性。世間是苦的沒有錯,但苦提示我們保持覺性。如果不苦,我們就容易沉迷,所以富貴修行難。

我們要讓自己的富貴和生命升華到聖賢的高度,看到生命的規劃,從規劃反過來回照自己的修行和人生的經歷,以一種更廣大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經歷更大的困惑,獲得更大的生命沉澱,才能厚積而薄發,歷惡而向善,把一個死局做成活局。在此過程中,我們無論是修菩提道還是菩薩道,心都會有方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乃至於遇到生死交替,也不會有太多的放心不下。

生命的終極意義和智慧

有人離開人世的時候會想,「我這一生遇到佛法了,但我沒好好修。」如果這生沒好好修,就好好發願來生再來,幾十年後又出一個佛子,也值得慶懷。這樣就不會把此生牢牢地抓住,好像一定要怎麼樣,也就不會陷入到局部的患得患失中,這就是普賢光明,生命便可以左右逢其源。

生活應該以真理攝持,真理應該以行願攝持,行願以終極的生命意義做攝持,所以無愧此生。就算我們今生已做了很多的錯事也不必介懷,因為那都已經成為過去,我們要對未來作科學的分析和合理的安排。根據這個安排,如果我們做了預瞻性的資糧累積和軌道設定,就會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是大事」。如此我們把宇宙中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就能有條不紊。

這就是我們追求生命的終極意義和智慧,它帶給我們安心,帶給我們皈依,讓我們永遠有依靠。日升月落,時間再寶貴,只要我們把它用好,也就夠了,對得起自己,這就是平等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想成為菩薩的人如此孝敬父母
伽藍菩薩不只有關公哦!看看他們是如何護持三寶建寺安僧的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