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方介堪玉篆樓藏信札

方介堪玉篆樓藏信札

方介堪與趙叔孺、褚德彝、易大庵、丁輔之、黃賓虹、沈尹默、張大千等書畫家、學者致方介堪的信~

方介堪(1901-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後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永嘉城區(今溫州鹿城區)人。篆刻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全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日蘭亭書會名譽顧問。

《玉篆樓藏信札集》後記

方廣強/文

先父介堪公,自幼愛好書晝,孩時就喜去隔壁道前酒坊,取些燒殘木炭在地面、板壁上塗鴉。外太父童雪帆,精鑒別,頗收藏。祖母童氏能文愛藝,相貌善良寬容。祖父方冠英,爲人忠厚,善書有名於時。江南水鄉溫州每至盛夏夜晚蚊子成群,祖父又惜燃蚊香,每晚先父習字雙腳伸埕,書案桌面清水一碗,細面清磚一塊,提腕平肘,落筆磚上,碗水寫幹方能休息。

在鼎源錢莊學徒期間,因錢莊沿街,木屋板壁相連,店主嚴禁夜間油燈照明。先父三更早讀,每晚入睡前腳係棉繩,垂掛至樓下通道,囑咐夜巡更夫路過將其拉醒,燃膏夜讀,時久被察覺斥逐。

先父青年時幸遇謝公磊明、張公冷僧、任公宏中、林公同莊、呂公文起、趙公時棡等先賢,選相延譽,使得操刀握筆學業有成而受人敬重。

先父以古璽印著世,所治印文融入了書法各體與漢唐典雅之篆意,其刀法形象生動靈氣,爲現代印壇增添了奇麗閑雅之墨趣,而在三十年代初以手刻晶玉印與爲鳥蟲篆印獨樹一幟,蜚聲滬上印壇,一時求者若鶩。民國要人蔣介石、張群、于右任、顧祝同、陳立夫、陳果夫等均派員前往索取。當時文壇巨擘馬衡先生贊其爲:以廣其傳,其嘉惠藝林,殊匪淺鮮。篆刻名家王福庵先生也贊曰:精華所聚,傳神如繪。以至遠在海外的張大千先生屢次來書託人索取,現大千書畫上所鈐之「大千世界」等鳥蟲篆印即爲先父所治。

先父畢生耽迷藝事,稍有餘暇,即醉心於古文字和歷代詩文書晝之研究,手不釋卷,終有所得,晚年融會貫通,將戰國秦、齊、楚、晉之治印古風熔入江南吳越柔美於一爐,遂成其風。

先父一生待人豪爽誠懇,交遊廣闊,與書畫界數百位名家交誼深厚,在困境中彼此相濡以沫。友人門生每有困難,必傾力相助,故在「文革」被杖脊癱瘓與關押「牛棚」隔離審查期間,在溫三醫院工作的少年好友陳子良伯伯常趁晚上家屬送飯之機,衣袖夾藏酒食看望安慰先父,摯友知其對煙酒茶嗜之如命,上海老友陳葆蕃、何時希、謝稚柳、唐雲等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將自己節儉下的些許票證煙酒食品,私下贈送。遠離大陸的張大千、台靜農先生得悉老父困境,也托香港學生幾次前來贈送美元、字畫輿髙麗參等,友朋之古道熱腸令人欽敬。

先父一生生於憂患,死不安樂。早在一九三四年,祖父雙親六十大壽,全國各地名家師友柳亞子、何香凝、經亨頤、張大千、黃賓虹、林語堂等一百九十九位賀送二百壽圖,趙師時棡《賀雙壽》、徐悲鴻畫《雙松啣日》中堂、日本名家橋本關雪畫《達摩帶佛光造像》、潘天壽《水墨花鳥》等賀詩、賀畫均在「文革」中被抄、被毀,流失社會。欣逢改革開放,我立志翻身,蓽路藍縷,成爲溫州最早創業者,歷經數十年心血四處徵集,並將創業所得從各地悉心贖回被劫之物,輯之成系列叢書,以告先父在天之靈。

該書的面世,首先要感謝當年在逆境中關懷先父的世伯和師友,也感謝在這次書畫卷匯編中,傾力襄助之林劍丹、馬亦釗、林炳達、黃瑞庚、王新宇諸師兄,以及去年在北京拍回部分80年代初先父散失的名人書畫作品之友人沈國林先生。

方廣強拜撰

趙叔孺致方介堪

趙叔孺致方介堪

褚德彝致方介堪

葉葉舟致方介堪

易大庵致方介堪

童大年致方介堪

高時顯致方介堪

丁輔之致方介堪

葉恭綽致方介堪

經亨頤致方介堪

吳征致方介堪

黃賓虹致方介堪

沈尹默致方介堪

陸維釗致方介堪

張大千致方介堪

謝稚柳致方介堪

來源 |平湖璽印篆刻博物館

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布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親近書法的自在生活方式,

從未走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臨王鐸行書條幅
字裡行間,安然行走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