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畫魂溢芬芳——品讀張家會花鳥畫創作有感
在我生活的圈子裡,張家會是一位信得過、靠得住的摯友,他本來先學書法,此後專攻花鳥,從市文化局到市文聯工作之後,身為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為濱州美術事業繁榮發展,積極通聯,紮實工作,贏得了大家的廣泛讚譽,這也為他博採厚積、提升水平創造了條件。雖剛過不惑之年,憑藉著堅實的書法基礎、強烈的創作激情和成熟的自信心,便掘出了一方天地,在當今寫意花鳥畫壇中為中青年樹立了一個典範。他的人品畫品有口皆碑,他對金錢、名利看得很淡,對朋友看得很重。他的畫風大氣豪放,其作品凸顯中華民族的審美特性而不落前人窠臼,以現代人的審美意識表現具有時代精神、極富個性化的新畫意、新詩情、新境界。
在張家會藝術成就令人嘆服的背後,有誰知他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腳沾泥土、熱愛生活的他,深得從自然界攝取營養的奧妙,便於其數次出遊寫生,海南三亞、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蘇州梅園、棗莊石榴園、杭州西湖、溫州雁盪山……祖國大好河山均留下了他的足跡。家鄉惠民絢麗的野花,田埂中豐收的秋實,環城河上的板橋、桃樹林間錯落的瓦舍、砍柴、牧牛、鋤草……均幻化成他筆下的精靈。前期有些作品大半是對少年生活美好追憶的寫照和對家鄉一草一木真切感受的提煉。通過進京求學,他的創作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於新的、有價值的東西,他總是如饑似渴的汲取著。特別是憑藉著多年來實踐經驗積累、筆墨功力的磨練和求索不止的探尋精神,每每筆墨揮灑,往往激情奔放,沉靜優雅,將寫意精神完美地聚焦於他的作品之中。他既恪守中國水墨寫意花鳥的基本特質,又著重發揮筆墨形式語言的魅力。古法用筆力透紙背,運墨乾濕濃淡相宜,尤其畫嬌嫩之花卉,滴翠之雨露,更顯筆墨浩然淋漓,做到了與天地精神往來,澄懷味象,寫心肖品,風神清暢,清秀雋逸,氣魄豪邁。他畫的梅花蒼勁老辣,墨色變化多端;他畫的雄雞氣宇軒昂,神采奕奕,筆墨蒼潤勁健;他筆下的鱖魚墨氣縱橫,簡約凝重,形神兼備;他筆下的游鴨,色墨交融,神態可掬,栩栩如生……畫中動物取其恬然安適神態,但有待機而發之勢;其他如簇擁之花葉,扭曲之古木,以至堅頑之奇石,都有收斂攏合之形態。家會的部隊生活在洛陽,也可想見洛陽的牡丹讓他身心嚮往,17年的軍旅生活,使他對牡丹如醉如痴,因而他的牡丹結構嚴謹、墨色凝鍊、淡然天成、雅俗共賞。憑著智慧和悟性,充分調動筆墨表現技巧,觀賞每一幅畫作都覺得沉穩、厚重、敦實,然而卻蘊藏著內在的衝擊力,呈現出中國寫意之獨特美感效應。
孫子故里厚重的歷史文化滋養了家會寬厚、純真、內斂的個性,家鄉董健、石雨田等著名畫家的藝術品格孕育了家會潛心書畫創作的精神底色,使他練就了一雙觀察萬物敏銳的眼睛,鍛造了一顆沉穩靜謐的潔凈之心。他對花鳥畫幾十年如一日的心追手摹,深諳諸多花鳥畫名家的繪畫真諦。他以對中國花鳥畫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為基礎,在藝術實踐中獨辟了一條外化自然、內化秉性的創作之路。他對近代吳昌碩、齊白石、李苦禪,對清代任伯年、八大山人、虛谷等大師以及現代著名花鳥畫家的作品做了懸樑刺股般的苦研。在一次次「蛻變」中,他逐漸體悟出「畫道」、「畫理」及「畫法」,終於逐漸形成自己造型奇峻、筆墨細膩、率意靈動、色澤溫潤的風神和既凝重沉厚,又空明靈秀的繪畫風格。在張家會筆下,不論是花卉翎毛還是草藤木石,都被賦予了勃勃生機。他的作品中處處顯現出一種天然本性與人文情趣的和諧交融,把生活的美好、心情的愉悅抒發的淋漓盡致。他的荷花清麗脫俗,小鳥輕鬆歡快,魚兒自由追逐,這種物象的情緒刻畫,也是人的內心寫照,家會用大自然的美好襯托出人性的真善美,讓花鳥畫的意境更加宏偉壯觀,表現出更為廣泛的生活內涵、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這是張家會的作品深受國內外書畫愛好者喜歡並收藏的秘訣所在。
縱觀家會的《秋月春風在懷抱》、《荷塘清趣》、《信是風霜寒露至》等畫作,懷舊與傳統的情愫特別濃,文中有畫,畫中有文。不管是蟲魚花鳥鄉村茅舍都留有他生活的影子。畫作里他講究酣暢淋漓的筆墨,追求風雨雷電的性格,意境博大,氣勢恢弘,充盈著大自然的壯觀景象,抒發著內心的坦蕩胸懷。在生活中,家會特別鍾情於蓮荷,是她那冰清玉潔般的品格,還是佛家聖潔的機緣,他喜蓮、愛蓮,更好畫蓮,金蓮、銀連,紅蓮、白蓮,風蓮、雨蓮、睡蓮……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婀娜嬌艷,芬芳四溢,呈現出一派境闊景茂、形真趣遠、博大豪邁、典雅清新的荷花世界。佇立於他筆下的《荷葉似雲》、《荷深香發》面前大片的濃墨重彩,明麗的厚重金黃,烘托出荷葉的神韻,靈動的線條勾勒巧妙的水墨渲染,生動地表現出荷花那嬌而不妖,艷而不俗的神態。在具體畫面內容的營造上,家會一方面注重花鳥畫的正大氣象,彰顯開闊的胸襟。他所畫的物象無論是雞、鷹、鶴、松鼠等動物,還是松竹梅蘭、花鳥奇石,無不筆飽墨足、生意盎然、落落大方。一方面很注重花鳥畫的詩情畫意,他用自己個性化的筆墨語言特質和話語空間,表現其高深的藝術修養和典雅的尚美品質。運筆如其人,穩健中彰顯功力精湛,靈動里透露率真無邪,筆隨墨出,墨隨筆發,傳神秀麗。大幅巨作,總能洋洋洒洒,隨情而至,含情入景,其主體樹石多以純墨為色,簡約而不簡單,空靈且不單調,率意卻不隨意。家會用色既有古人隨類賦彩的遺風,又巧妙地改良了傳統文人畫墨多色少色淡的習慣。大色塊、大水分的陣勢,又無形中強化了畫面效果的衝擊力,用水如瓢潑,隨紙氤氳,流光溢彩。其作品均有理性的思辨、詩意的抒發和深邃的意境,無不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天人合一,物我兩化,而意味深婉,形成了內含雍容、雄深沉健、高古樸厚的自家風貌。
大凡樂於以動植物形象為題材的畫家,對大自然必有一顆愛心,必多愁善感於綠肥紅瘦、花開花落,有一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衷腸,甚至於梅妻鶴子般地生出那物我兩忘的痴情。在家會的作品裡很少看到蕭瑟、寥落、悲觀的景緻,他眼中的色彩積極向上、充滿活力,這恰恰也折射出他對於人生的樂觀態度。他善於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尋覓美、發現美,繼而提煉、升華為神完意足的藝術圖騰。如表現魚的知足常樂,鴨的悠然自得,雞見食相呼的美德,畫牡丹祝福人們健康幸福,畫荷花鱖魚寓意以和為貴,和諧美麗,等等。作者花鳥畫喚醒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傾慕,對未來理想的憧憬,它能夠使人在自然美的欣賞中獲得心理的滿足和精神的回歸。
「觸目縱橫千萬朵,賞心只有三兩枝」。觀看家會花影無痕·寫意花鳥畫新作展覽,頓感一縷清新高雅之風撲面而來,給濱州畫壇呈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也使家會的揮灑性格和氣度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他以神取形,以意舍形,言簡意賅,筆不工而心恭,筆不周而意周,用筆蒼勁雄渾,意境深邃空闊,餘味無窮。家會專於用墨巧於用色,用墨或濃或淡,用色或多或少,均得高雅豐富、氣象萬千之效果。他又善於處理,善於取捨,畫面中大小、方圓、曲直、動靜、虛實、乾濕、濃淡等的對立,使畫面激揚而精彩,和諧之優美。他的作品《水村之邊》、《豐收圖》、《雙憩》、《秋蔬》、《大富》、《河塘小憩》、《紫氣東來》等均是統一中富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典範。他的作品達到了不象之象神完,不到之到意足的至高境界。
張家會正值「壯年好學,如日中之光」,以綻放獨具的光芒,他在藝海中奮力求索,在創作中努力拚搏,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位懂得生活真諦與藝術甘苦、有書法和美術傳統功底的書畫家,今後創作藝術成就會更加出色。
——任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