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狌狌」究竟是啥?3種可能,最後一種讓人信服
山海經解讀007篇 | 徐曉波(版權作品 禁止轉載)
《山海經》究竟是荒誕不經的神話傳說,還是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一直以來爭論不休。認為他是神話的,無外乎書中對千奇百怪的異獸的描述,認為他是真實的,則因書中很多異獸及山川地理標註已被證實。
《山海經》作者不詳,成書時間不詳,一說成書於大禹時期,一說為春秋戰國時期巴蜀人所整理。《山海經》原始本已遺失,全書現存18篇,約3.1萬餘字。
其實,在筆者看來,《山海經》當然不是神話,之前已有多篇文章解讀過其中的異獸,今天咱們再來看看《山海經》開篇提到的第一個異獸「狌狌」究竟是啥。
《山海經》南山經開篇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說招搖山上有種「異獸」,形狀像猴子,耳朵為白色,既能趴著走路,也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人若吃了他的肉,便善於奔走。
「狌狌」究竟是啥呢?有3種可能。
1、即猩猩。
筆者也看過很多關於「狌狌」的解讀,大多數都認為「狌狌」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猩猩」,從文字上看,也確實如此,長得像猴子,能像人一樣行走,並且兩者的讀音相同,字形相似。筆者起初也是這麼認為的,但仔細一想,感覺不對,為啥呢?
因為在《山海經》海內經中出現了「猩猩」,有青獸,人面,名曰猩猩。按正常記錄來說,如果「狌狌」就是「猩猩」,那書中不可能用兩種寫法。由此可見「狌狌」並非「猩猩」,兩者或是近親。
2、即艾鼬。
上面說到「狌狌」和「猩猩」讀音相同,其實「狌」是多音字,他還有另一個讀音「sheng」,同「鼪」。「鼪」學名叫黃鼬,又稱鼠狼、地猴、艾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黃鼠狼。
由此可見,「狌狌(sheng)」也可能是一種長得像黃鼠狼的動物。既像猴子又像黃鼠狼,還能像人一樣站著走,又是白色的耳朵,那是什麼動物呢?筆者想到了艾鼬。
艾鼬俗稱艾虎、地狗,和黃鼠狼是近親,伏行人走,其狀如禺都對的上號,而且最重要的是艾鼬長著白色的耳朵。這樣一來,「狌狌」也有可能說的是艾鼬。
3、即白頰長臂猿。
白頰長臂猿是筆者認為最有可能是「狌狌」的動物,也最讓人信服。首先白頰長臂猿其狀如禺,因為它本身就是猿猴;其次白頰長臂猿全身只有耳朵是白色的,非常顯眼;再者白頰長臂猿能伏行會人走,與描述的及其一致。
另外,筆者之所以認為白頰長臂猿最有可能是「狌狌」,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論據。白頰長臂猿生活於熱帶、亞熱帶雨林地區,是中國雲南和寮國、越南、泰國這幾個地方的獨有物種,目前極其稀少。而《山海經》中的「狌狌」恰好就生活在南山經中,兩者的生活範圍高度重合。
而艾鼬主要生活在北方等寒冷地區,雖然在四川、西藏等地也有分布,但與「狌狌」生活環境還是有些差別。
由此可見,《山海經》中的「狌狌」極有可能就是白頰長臂猿。在筆者列舉的猩猩、艾鼬、白頰長臂猿三種動物中,大家覺得哪種最可能是「狌狌」呢?或者有不同見解,一起討論。
關注俗物,留言互動轉發。
註:文中使用圖片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