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成長軌跡,都在這份地圖上

孩子的成長軌跡,都在這份地圖上

01

前段時間看過一篇報道,是一位父親的泣血之訴:正值青春年華的兒子,與幾個同齡人在社交軟體中相約,一起赴外地自殺了。事後的追蹤中發現,兒子的這場自殺計划進行了兩年之久。

悲傷的父親面對兒子的遺體痛罵:「你是不是傻,這麼好的日子不過,非要尋死!」

這也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為什麼每年會有那麼多的年輕人自殺?如今的日子多好,你們還有啥不滿足的呢?為什麼動不動就不快樂了?就抑鬱了?就不想活了?

有人說,這是現在的孩子所受的挫折教育太少了,內心脆弱,經不起事,遇到事情就想逃避,甚至不惜逃離人世。

先不說這種指責是不是太簡單粗暴,至少,它是不公正的。

導致自殺的因素很多,家庭環境、人際交往、生活壓力、心理狀態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位痛失愛子的父親回憶說:他跟兒子交流很少。兒子上小學時,他因為工作忙,早出晚歸,既沒時間陪兒子聊天,也沒時間檢查作業。兒子逃學打遊戲,他氣不過就把兒子打一頓。這種模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兒子初中畢業不再上學。

兒子去世後,父親才發現,兒子與女友之間早就出現問題了,工作也不順利,加之在家裡如同隱形人,二十歲的年輕人無力承受了。

人的天性是保守的,如果一件事能以最容易的方法來達成,他們不會貿然選擇更危險更困難的方法。對於這些自殺的年輕人來說,死,是他們眼中損耗最小、最保守的行為。

02

一個人今天的狀態,不是一時一地的影響造成的。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本人的個性,父母的管教方式,他與周圍其他人的相處,他的心智發展,都在刻畫他的生命脈絡。

為那些逝去的年輕生命痛惜之餘,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避免更多類似悲劇的發生呢?

有人會說,要從小給孩子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愛。話雖不假,但養育孩子,不是光靠經驗就行的,育兒也是一門科學,而很多父母並不知道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去教養孩子。他們渴望成為好父母,但常常會因為不懂孩子的成長規律而犯錯,也可能明明發現了問題卻找不到正確的應對方式,從而錯過了孩子成長中的那些關鍵時期。

比如,你可曾留意過:

孩子每長大1歲,他的心理狀態有什麼變化嗎?

他有什麼看似不正常的行為嗎?

這種行為,是他那個年齡的普遍特徵,還是他獨有的?

其實,在孩子從2 歲到 16 歲期間,隨著他逐漸長大,相對和順的年齡段與相對不和順的年齡段會交替出現。比如:

2歲時很和順的孩子,到2歲半時變得叛逆了;

5歲時帶給父母金色陽光的乖寶寶;

6歲時又成了集兩個極端於一身的矛盾體;

10 歲是和順的年齡段,不但孩子本身是一個調和而順暢的人,他與周圍其他人的相處也調和而順暢。

11 歲則幾乎完全相反,是不調和不順暢的反叛時期。10歲的怡然自得沒有了,11 歲的孩子變得有些頹廢,跟老朋友也不大往來了,而且會像個小孩子一樣去探測「權威們」允許或者不允許的底線。

而典型的 12 歲孩子,他的人際關係會緩和很多,心態更為正面,對生活更充滿了熱情。與渾身像刺蝟一樣的 11 歲孩子相反,哪怕成人做得不夠好甚至是錯了,12 歲的孩子也能表現出相當的寬容。而且,12 歲孩子明顯顯露出對新鮮事物的熱情。

孩子的種種變化,甚至種種「異常」,都是在傳遞信號:他的成長進入了新的階段,他遇到了新的發展任務,他需要父母來幫助他完成這個新任務。

03

這時候,如果有一幅地圖,上面標註著孩子的成長軌跡,告訴父母即將進入什麼地界,會遇到什麼狀況,需要做些什麼準備,父母們多多少少會輕鬆一些。雖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貝,都有不同的個性特徵,但值得慶幸的是,在人類這個物種成長和發展的規律上,存在的差異不會太大。

《你的1—14歲孩子》,正是這樣一幅地圖。這套書是由耶魯大學著名教授格塞爾博士領導的「格塞爾人類發展研究所」的專家們,跟蹤研究數百個家庭而得出的成果,也是一套針對家有1—14歲孩子的父母的「指南書」,書中講解了從1歲到14歲,各個年齡段都會出現哪些典型的心理和行為,尤其是在父母看來很「不正常」的行為。

1歲孩子的心智發展需要關注什麼?不喜歡吃東西;太黏人;喜歡咬人、打人;精力太旺盛;睡不安穩;半夜哭鬧……怎麼辦?

2歲孩子怎樣培養幽默感?害怕晚上入睡;說話不清楚;不肯自己進食;用頭撞牆;不能和其他孩子好好相處;事事和你對著干……怎麼辦?

3歲孩子是個小暴君;不肯接受大小便訓練;愛捉弄妹妹;不喜歡自己的性別……怎麼辦?

……

從1歲到14歲,每個年齡段的日常生活、教養難題,書中都給出了指導。

04

當然,這不是一本只籠統談理論的書,畢竟,專家們跟蹤研究了多年,掌握著翔實的數據和豐富的案例,這些寶貴的資料能給存在相同困惑的父母們更具體更實用的幫助。

一位8歲孩子的媽媽很苦惱,她的兒子學習成績不是很好,更令她擔心的是,孩子悄悄把成績單撕了,然後回來朝父母撒謊,說老師沒有給他成績單。面對這樣的行為,父母怎麼做合適呢?

還有家長說,他感覺小學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公正,孩子滿腔熱情地踏入學校,結果每天被老師批評,打擊得孩子如同跌入了深淵。這種情況,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呢?

有一個孩子,明知道借作業給同學抄是不對的,但她還是違背心意借了,她告訴媽媽,因為她沒有朋友,而她渴望朋友,借作業給同學,同學就願意做她的好朋友。

書中的這些例子,雖然發生在遙遠的美國,但我們讀來一點都不陌生。因為,這描述的就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遵循著共同的規律。

父母預先了解這些規律,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齡可能出現的或讓你嚮往,或讓你頭疼的行為,從而會有合理的心理預期和準備。同時也明白,孩子的許多「壞」行為不但是短暫的階段性行為,其實也是合理的正常行為,放下許多不必要的焦慮和心理包袱吧,父母放輕鬆了,這種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更率真、更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紫圖圖書 的精彩文章:

北師大心理學博士,現場講述如何做守信的家長,培養自律的孩子
月球正在和地球說分手

TAG:北京紫圖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