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進入洋學堂後,張恨水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在進入洋學堂後,張恨水的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作者簡介: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一九一年暑假,張恨水考入了位於南昌敬賢門外的甲種農業學校,那一年他十五歲。這是當時南昌僅有的兩所洋學堂之一,按照規定,像他這個年紀是不能報考這所學校的,但他虛報年歲為十九歲,竟也被錄取了。

張恨水

在學校里,他看到同學都是二十多歲的人,心裡便有一點自傲,看自己真像個少年才俊。但他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畢竟「除了英文,勉強可以跟得上而外,其餘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沒有一項不趕得頭腦發昏」。 因為這些課程對他來說都是從未接觸過的,學起來自然覺得不甚容易。由於學業緊張,他已無暇顧及文學。只有到了放假的時候,他才能暫時回到小說的世界中去。

《儒林外史》插畫

這期間,他相繼讀了諷刺小說的經典之作《儒林外史》,以及當時流行甚廣的《官場現形記》與《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揭露清末官場腐敗和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作者筆下婉而多諷、嬉笑怒罵的敘事風格,給他以全新的感受,不同於看慣了的風花雪月,才子佳人。這時,另有一部辭章小說也引起了他的興趣,就是咸豐年間魏秀仁所作《花月痕》。這部小說的特點,不在於寫了什麼,而在於寫法別緻,他的朋友符兆綸評價這種寫法是:「詞賦名家,卻非說部當行,其淋漓盡致處,亦是從詞賦中發泄出來,哀感頑艷。」 這種寫法之於小說,或有「文飾既繁,情致轉晦」的種種缺陷,但其中的詩詞小品,以至於精巧工整的小說回目,卻讓張恨水陶醉了。後來他作《春明外史》,在詞章方面,分明便有《花月痕》的影子。由於這樣的趣味深深地影響著他,他便進一步地讀了《桃花扇》《燕子箋》《牡丹亭》《長生殿》等明清傳奇,以及四六體的《燕山外史》和古體文的《唐人說薈》。

《小說月報》

張恨水接觸外國文學,大約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起因是他很偶然地買了一本創刊不久的《小說月報》 ,在這本刊物中,他第一次看到外國作家寫的短篇小說,便有一種非常新鮮的感覺,是以前從未體驗到的。他很驚奇,於是,又找來許多翻譯作品,主要是林紓翻譯的小說,他說:「在這些譯品上,我知道了許多的描寫手法,尤其心理方面,這是中國小說所寡有的。」 這是一個新舊交替、動蕩不安的時代,新的事物層出不窮,舊的生活又何曾遠去?張恨水在新式學校里讀了些新書,感受著周邊洋溢的新的生活氣息,各種新的思潮衝擊著他,影響著他。他畢竟是個青年,有著一般青年意氣風發、躍躍欲試的特點。入學第二年的十月十日,武昌發生兵變,並引發各省在短時間內紛紛宣告獨立,清王朝隨之垮台。在這種社會氛圍中,張恨水剪了辮子,要做革命青年了。二十四年後的「雙十節」,他還作詩憶及當時的情景,其中一首寫道:

剪髮高呼喜欲狂,白旗一夜遍南昌,

回思廿四年前事,雨泊風飄夢一場。

謝璽璋:《張恨水傳》

編輯: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國軍在淞滬會戰撤退中為何出現了一片混亂的局面?
法籍神父饒家駒為何被國人稱之為「難民之父」?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