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每天古書畫:看不夠的 「八大」

每天古書畫:看不夠的 「八大」

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約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髮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號,後又入青雲譜為道。通常稱他為朱耷,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不肯與清合作。

八大山人以繪畫逃避和抗議自己的命運,孤獨、寂寥、清冷、傲岸,不僅將筆墨張力發揮到了極限,而且抵達了人畫合一。在其極簡、極淡的形式背後,是一張拉滿的弓,數百年引而不發。後人學其畫,至多學到皮毛,難以望其項背,更無從抵達其畫道之微奧。

他是徐渭之後另一座傲然的孤峰。哈姆雷特王子曾有過驚世的發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就明皇室遺民朱耷的結果看,他在清朝初年就以其鈍禿的畫筆給出了答案。這個半僧半道、半哭半笑,失去了水、土和空氣,身心均無所附麗的前朝貴胄,最終在繪畫中找到了生命的根脈和依託,成為永存於藝術星空的「王子」。

其繪畫取法於法常、陳淳、徐渭的造型筆墨,對客觀物象(花鳥魚蟲果蔬等)進行大膽誇張或簡化,以凸顯其強烈、噴薄的生命意志,創造了堪稱睥睨萬古的藝術形態。既展示了繪畫的純粹性與個人性,又呈現了水墨本身的力量——一種可以和米開朗基羅的石頭相比肩的力量。

就其文本而論,可謂滴水藏海,把無限秘密留給了觀眾,留給了時間。後人缺少化腐朽為神奇的稟賦、孤憤凄苦的境遇和超群絕倫的材質,如何去追隨他的步調與心靈。縱然青春揮筆,皓首案頭,學來學去,也只能徒具形式,全無他半點魂魄氣象。(李恢弘執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攝影:一個芭蕾舞演員的青春之花
俄羅斯繪畫:她 如同鍍釉的瓷器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