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湖之美,在於變

湖之美,在於變

拍攝湖泊、河流時對於相機沒有過多要求,在旅行途中基本都能近距離拍攝,因此廣角鏡頭比中長焦鏡頭的使用頻率要高。常用濾鏡有偏振鏡和GND中灰漸變鏡。在湖邊或河邊拍攝時要注意器材防水,一旦機器進水要立刻拔掉電池,等完全乾燥以後再使用。

把握最佳光線時段

早晚的光線入射角度低,水面造型效果明顯,是拍攝湖泊最好的時間。如果沒有條件等到夕陽西下的那束光線,在其他時間段精心構思,也可以獲得好作品。上午、下午的光線雖然比較平淡,立體感不強,但是可以利用光線的不同方向和拍攝角度來靈活創作。多雲天氣也是出片子的好時候,此時光線是散射光,水面均勻受光且反光較弱,色調淡雅,適合表現柔美、明快的主題。

天空、雪山、湖泊、地面,不同亮度的色彩形成了很好的區隔,傳達出一種閑適悠然的畫面美。 儲衛民 攝

尋找最優拍攝角度

順光時水的顏色最飽和,色彩也很濃郁;側光時水的飽和度會降低,明暗反差會變大,適合表現其紋理,比如波浪的形態;逆光時水面會出現許多高光點,畫面不再追求色彩,粼粼波光顯得活潑而富有詩意。

側光下的湖泊水面略有反光,降低半擋曝光補償可以平衡畫面亮度,提高湖水和湖岸線的色彩飽和度,同時有利於表現湖面上的漣漪和波浪。

利用逆光將所有的被攝者處理成剪影形式,一方面增加了畫面的藝術效果,同時也避免了挑選被攝主體時「厚此薄彼」的尷尬。測光時應該對準高光區域,然後在此基礎上降低0.5-1擋曝光補償即可。

豐富畫面元素

拍攝湖泊時,使用廣角甚至超廣角鏡頭能夠盡量多地攝取畫面信息,並保證全部景物都清晰,同時也可以使畫面具有較好的空間感。俗話說「山無水不活,水無山不媚」,很多湖泊旁邊都有一座佇立千年的大山,拍攝時可以將沐浴金光的雪山、高峰攝入畫面,以增強畫面的標識度。另外,還可以利用湖岸的植物、岩石或者水面上的船隻來豐富畫面的構圖元素,為單調的湖景增加更多的畫面層次和變化。

除了追求大景別湖景的氣勢之外,我們也可以嘗試以不同焦距來截取景物的局部,利用湖岸線或湖水的線條、形狀和色彩來分割或組合畫面,將會得到一幅極具形式感的畫面。

控制畫面曝光

拍攝湖泊時,對湖面進行曝光是合適的,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表現水的質感和形態。不管是直射光還是散射光,水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光,除去使用偏振鏡消除雜光以外,建議採用M擋手動曝光模式固定光圈值,以免因為水面反光而引起曝光參數變化,同時收縮半擋光圈會讓影調更加細膩而有層次。

如果反光依然很強,不建議降低曝光強求畫面出現層次,因為這樣會導致水面失去原本的光彩。

阿爾山駝峰嶺的秋色伴隨著一湖秋水,晚霞和秋天的黃葉都讓人感到離別的哀愁。 周遊 攝

倒影值得一拍

湖泊畫面的藝術性可以通過湖中倒影來增強,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湖面會呈現出完美的倒影。

在理想的光照條件下,水面如同明鏡,倒影清楚明白,實景明亮,倒影陰暗,會形成十分顯眼的對照。通常,低角度的逆光是拍攝倒影的最佳光線,其次是側光和散射光,頂光或順光則不利於呈現倒影的美感。

拍攝湖泊等開闊水面的倒影時,建議選擇較高的拍攝角度,以利於展現全貌。通常,距離較遠的倒影與實景比例大致相同,距離較近的倒影則因拍攝角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大小,拍攝角度越高,倒影越小;拍攝角度越低,倒影越大。在倒影與實體的配置上,可以用二分之一構圖法,讓倒影與實體各佔一半,表現環境的靜謐、空靈;也可以採用倒影多而實體少的構圖手法,利用虛實對比來打造一個超現實主義的畫面。

倒影的美妙之處在於變幻多端,有時靜謐如鏡,有時被微風吹起絲絲漣漪,並非一成不變的死物,因此可以有意識地選擇在有風的時候或者流動水域進行拍攝。要想拍出動靜結合、虛實對比的水面倒影,掌握適當的快門速度是關鍵,高速快門可以迅速地捕捉動態對象,定格畫面;而慢門則可以虛化倒影的層次和細節,強調動感,從而呈現出具有創意的意境美。

活用不同濾鏡

水面的反光會影響色彩的純度,並且產生一些耀眼的光斑。為了拍出水平如鏡的畫面,可以使用偏振鏡消除反光,同時也突出了藍天白雲的色彩飽和度。當夕陽西下時,低角度的金黃色光線落到湖面上,水面會呈現出波光粼粼的美景,此時如果使用偏振鏡消除反光,難免會破壞意境,因此是否使用偏振鏡要視具體拍攝場景及拍攝者的立意而定。

中灰漸變鏡可以平衡山體、湖面與天空的明暗反差,防止天空、湖面反光等高光部位過曝,有效地保留水面和暗部的層次和細節。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71期·7版

文字 | 李濟山

編輯 | 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每天全球數百萬次曝光,曝光的基礎知識你了解嗎?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