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曾是北洋三傑之虎,戎馬一生晚年拒當漢奸

他曾是北洋三傑之虎,戎馬一生晚年拒當漢奸

原標題:他曾是北洋三傑之虎,戎馬一生晚年拒當漢奸



1926年,曾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執政的段祺瑞下野後,蟄居天津租界,自號「正道居士」,過起了長齋禮佛、不問政治的寓公生活。「樹欲靜而風不止。」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為控制華北,圖謀組織華北傀儡政權,請段祺瑞出山。段祺瑞不願做漢奸,但又恐斷然拒絕後引來殺身之禍,遂只得與日寇周旋。1933年初,段祺瑞突然對外宣布,將南下看望在上海讀書的二女兒段宏彬,並往浙江普陀山拜佛。當時的《國際現象畫報》《北洋畫報》《天津商報畫刊》等報刊均以圖文形式記錄了段祺瑞南下始末。

悄然南下


1933年2月2日《北洋畫報》刊登《段合肥謁陵》一文,簡單介紹了段祺瑞此行的目的和行程:「閉門卻掃,禮佛長齋的段祺瑞,以存問妹女,藉可一參普陀之名,將圖南下。值蔣介石遣使速駕,乃款段入南京,轉赴上海。緣段與蔣雅有師生之誼,蔣畢業於保定軍校時,段為該校監督。此番兩大軍事政治家共聚一堂,合力禦侮,甚盛事也。」



1933年2月2日,《北洋畫報》刊登《段合肥謁陵》一文。

從以上文字可知,段祺瑞此行策劃人正是蔣介石。據史料記載,1933年1月19日,蔣介石派前駐法公使、時任交通銀行行長錢新之抵達天津,秘密前往段宅,向段祺瑞面交了自己寫給「芝老先生」(段祺瑞字芝泉)的親筆信函,請其「南下頤養」「隨時就商國是」。段祺瑞不願與日本人合作,正欲擺脫日本特務要挾,見信後欣然接受邀請,並表示「當此共赴國難之秋,政府既有整個之禦侮方針與辦法,無論朝野人士,自當一致起為後盾,本人雖已年老,然愛國之心,不敢後人,願以個人對於救國之意見,盡量貢獻於政府」。但為了防止日本人阻撓,對外界宣稱:「此行無所謂任務,二小女在滬讀書,餘思之切,故前往一看,適蔣派員希望過京時一談,蔣系余之學生,余當然可以見他談談,此外對國府任何要人概不接談,余研究佛學多年,將往普陀一游,余素患腿病,時愈時患,藉此長途旅行,以活動筋骨,歸期未定,或在燈節前後。」


1月21日凌晨,在北洋舊部吳光新、魏宗瀚及段祺瑞侄子段宏綱3人陪同下,段祺瑞攜妻帶子悄然離津南下。行前他曾對外發表言論稱,「日人暴橫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全國積極準備,合力應付,則雖有十日本,何足畏哉?愛國朝野一致,救國惟有自救耳」。


會蔣謁陵


段祺瑞一行於22日抵達南京,蔣介石下令南京少將以上軍官一律戎裝過江赴浦口車站迎接。當時,長江尚無過江大橋,火車抵達南京只能停靠對岸,再坐船到達下關。蔣介石全副戎裝親到下關碼頭恭迎段祺瑞,行師生禮,並詢問健康。當晚,蔣介石設盛宴招待段祺瑞,南京的軍政要員全部出席作陪。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對此均做報道,蔣介石禮遇段祺瑞,一時成為國內一大新聞。蔣介石之所以這樣做,一是深恐段祺瑞與日寇合作,以致影響華北局勢;二是如將段祺瑞籠絡住,既可抑制日寇野心,又可號召段祺瑞的追隨者投至自己麾下,加強抗日力量。


1933年5月9日《天津商報畫刊》的《段派人物之抬頭》一文分析段祺瑞此行的意義:一是「自段合肥顧全大局,翩然南下,一時聲譽大起,位望益隆」;二是段祺瑞「自津赴滬,黨國要人,群相敬禮,蔣總司令執弟子禮尤恭」,雖然段祺瑞表示決無出山之意,但「段派人物,與黨國要人,卻因此發生一種聯絡,此亦新近政局上之事實也……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有吳光新、魏宗瀚,皆為之左右,且皆曾從段南下者也。段派人物既已紛紛出仕,則即謂段已出山,亦未嘗不可」。

《國際現象畫報》發表的《南下之段祺瑞》一文評價段祺瑞此行稱:「在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榆關威脅平津的時候,利用傀儡之餘,更欲挑撥關內動亂,收買舊時親日派為其爪牙,冀圖在華北造成第二個滿洲,樹立一種受日本帝國主義指揮之政治組織。在日本帝國主義陰謀之下,段祺瑞實為日本人心目中最適當的人選。然段氏此次竟能在謠諑聲中,奮其衰老之身,杜敵詭謀,蕭然南下……尚不愧為一個中國男兒也。」從輿論上看,社會各界對段祺瑞此行是非常支持和肯定的,段祺瑞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因此高大了許多。


段祺瑞深知此行的政治意義,一到南京,他就提出要拜謁中山陵,藉此表明自己堅決維護國家統一、不與日本人合作的立場。蔣介石欣然同意,並親自偕夫人宋美齡和行政院院長孫科、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等人,陪同段祺瑞前往。拜謁後,段祺瑞擬寫挽章一聯云:「滄海此橫流,抵死無緣慳一面;江山同靜默,萬方多難吊佳城。」


1924年10月,段祺瑞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執政後,曾與張作霖、馮玉祥共邀孫中山至北京共商國是。但孫中山抵京時已是病入膏肓,且在「善後會議」中與段祺瑞反目,以致孫中山在北平病逝時,段祺瑞未親往祭奠,事後非常慚愧和內疚。這便是上聯中「抵死無緣慳一面」之意。其下聯中的「佳」字作「九」字用,「九城」即指首都南京。此次來京拜謁,孫中山先生殮於水晶棺內,雖為生死暌隔,但猶可一望容顏,也算是了卻段祺瑞的一樁心愿。


病逝上海


段祺瑞以「近年誦經茹素,對於政治久已厭倦」為由婉拒了蔣介石請其出山的提議,離開南京後赴上海定居。1933年6月4日,各報載滬電「段祺瑞病勢突重,神智昏迷」。北平消息則稱「段在北平所置之壽木,於昨日下午5時,由平浦通車運滬」。但5日各報刊滬電「段病漸愈」,並稱「壽具南運之說不確」。6日又接北平電話稱,有人親眼目睹壽木南運之現場,且言明何日何時,由平浦車運滬。但事後證明,原來只是虛驚一場。8日,《天津商報畫刊》中的《段合肥之病訊》傳出了段祺瑞病情時好時壞、撲朔迷離的消息。


《語美畫刊》報道段祺瑞病逝消息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因胃潰瘍病複發導致胃出血,經搶救無效,於翌日晚8時病逝於廬山別墅,享年71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豬的碎碎念 的精彩文章:

1945年,戰敗回國的日本兵老照片
看了日本昭和時代女星的照片,驚為天人,把中國同時代的女星秒成渣

TAG:老豬的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