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中國陶瓷文房歷經長期的發展與演進,在遼代成為了一個重要門類。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材料,遼代陶瓷文房多出土於貴族墓葬與窯址。其中以內蒙古、遼寧兩地出土數量最多,主要有硯台、筆洗和水滴三大類,為研究遼代文人生活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交易前找軍師不打眼!讓收藏變簡單,歡迎搜索小程序體驗

▌硯台

硯台用以磨墨,是遼代陶瓷文房用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遼代墓室壁畫上偶有所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宣化遼墓壁畫》中,在宣化下八里營出土一遼代壁畫墓群,其中建於大安年間的張匡正墓後室東壁中部繪一長方桌,桌上置帶底座的箕形硯、山形筆架,筆架上插著兩支毛筆。畫面生動寫實,為我們了解遼代文房及硯台使用情況等提供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張匡正墓室壁畫:桌上置筆、硯、杯盞

遼代的陶瓷硯實物發現較多,造型分圓形、簸箕形、八角形等;裝飾也有綠釉、黃綠釉與三彩多種。

綠釉硯屬於傳統低溫鉛釉裝飾系統,流行於遼代中晚期。典型如遼寧北票市西官營鎮韓杖子村遼墓所出土的一件綠釉圓形硯,硯面呈圓形,中間為淺圓盤狀墨池。束腰中空,下接喇叭形底座。通體施綠釉,釉色較深,呈墨綠色,沉穩莊重,具有獨特的民族與地域風格。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綠釉硯,遼寧北票市西官營鎮韓杖子村遼墓出土,現藏於北票市博物館

黃綠釉硯亦屬於傳統低溫鉛釉裝飾系統,系綜合了黃釉與綠釉的兩種裝飾工藝。實物以現藏於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的一件三彩印花簸箕形硯為典型代表,硯面呈箕形,帶座,硯額窄矮,底邊寬高,平底。形制與上述遼代墓室壁畫上所繪相似。除了硯堂及底部無釉外,通體模印卷草紋、水波紋,並施黃、綠二色釉。製作講究,色彩艷麗,極具契丹民族風格。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三彩簸箕形硯,現藏於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

三彩硯為遼代陶瓷硯的主流產品,採用高溫素燒、低溫釉燒的二次燒成法,胎上常施白色化妝土,彩色艷麗明快。以八角形硯最具代表性,模壓成型,硯面與側壁壓印花卉紋或幾何圖案,頂面留有露胎部分用以研磨。硯底為倒置的圓洗,構思奇巧,實用性強。典型如1992年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頭道營子鄉埋王溝出土的三彩硯,硯台呈八方形,硯面墨池斜凹,除露胎部位均模印牡丹紋。外壁上模印牡丹紋與花草紋。通體施黃、綠、白三彩,色彩鮮艷,為遼代三彩文房用具中的精美之作。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三彩模印花草紋八方硯,1992年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頭道營子鄉埋王溝出土,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筆洗

筆洗是文房中用於涮筆的器具,簡稱洗。瓷洗始見於西晉時期,唐代鞏義窯大量燒造。遼代陶瓷洗應是受中原傳統漢文化影響發展而來,形制不多,以圓形與八方形最為多見。裝飾上分白釉、黃釉與綠釉等,大多光素無紋。其中圓形洗以1972年遼寧朝陽二十家子鄉遼墓出土的一件綠釉洗為典型代表,圓形,脛部刻仰蓮瓣紋,頗似中原產品風格。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綠釉刻蓮瓣紋洗,1972年遼寧朝陽二十家子鄉遼墓出土,現藏於朝陽市博物館

八方洗較為獨特,以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一件白瓷製品為代表,八方形,上大下小,斜直壁,器內為圓形凹槽。整體施白釉,但燒造水平欠佳,如與宋代定窯白瓷相比,胎體瓷化程度顯然不高,釉色也不夠潔白,個別部位白中泛黃。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白瓷八方洗,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較有爭議的帶龍首柄者,有的稱其為魁,或稱龍柄洗。多出土於遼南京和西京地區的遼墓,典型如北京西城區錦什坊街遼墓出土的一件黃釉龍柄洗,敞口,深腹平底,龍首曲柄,龍口銜沿,貼塑於器身,洗內底有三個小支釘痕迹,口沿有垂釉痕,推測其採用支釘覆燒工藝,時代特徵鮮明。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黃釉龍柄洗,1971年北京西城區錦什坊街遼墓出土,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上述遼代筆洗從造型而言往往會與飲食器具中的盤或盥洗器具中的盆相混淆,但組合器物群的發現則給出了相對明確的用途指向。僅以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新地鄉英風溝4號遼墓出土的銀質筆洗、筆筒、硯台與筆盤來看,其以小銀鏈相連放置在供桌上,筆洗置於筆盤上,硯台和筆洗的底部尚存有積墨,筆盤外的底部和筆洗的圈足內側刻有契丹文一行。毫無爭議是契丹貴族生前所使用過的一套較為珍貴的文房用具,堪稱是遼文化的文房四寶。

▌水滴

水滴用於滴水,也稱硯滴、書滴、水注。如《飲流齋說瓷》第九「雜具說」:「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由來久矣。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清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不名盂。」《匋雅》曰:「凡滴各有水管,安插於龜、蟾等物之背上。用時以食指按其管,吸水而注之於硯,故曰滴也,而又曰注也。」因以往出版物中有的稱撲滿、塤、或哨,故水滴也曾是遼代陶瓷文房中比較有疑議的一類器物。

遼代陶瓷水滴流行於遼代晚期。造型多為扁圓球狀,中空,上面有菱形、半月形或不規則的長條形小孔,底部略平坦。裝飾上分黃釉、綠釉與三彩等。黃釉色調變化較大,深淺不一,多偏近棕紅,純正黃色幾乎不見,釉色穩重,頗為悅目。綠釉色調多數較為淺淡清雅,潤澤明艷,但亦有深沉者,色近墨綠,顯得古樸莊重。最多的是三彩製品,通體施黃、綠、白三彩,彩色艷麗明快。從窯址出土的未施釉的半成品看,其製作工藝均為模製黏合而成,且造型與模印花紋圖案一次性完成,工藝簡便。裝飾的題材內容以纏枝花卉紋為主,有的點綴以蜜蜂、蝴蝶等。典型如赤峰寧城縣頭道營子鄉埋王溝出土的一件三彩水滴,扁圓形,頂部有一條形孔和一圓形孔。圖案與著色分為三部分,頂部浮雕牡丹花草紋,施綠釉;上腹浮雕纏枝牡丹紋,施黃釉;下腹浮雕仰蓮紋,施綠釉。另外,也有貓形水滴等,頗為生動有趣。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三彩水滴,赤峰寧城縣頭道營子鄉埋王溝出土,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案上芳華|遼代的陶瓷文房用具


遼代三彩貓形水滴,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大廟子鎮出土,現藏於松山區文物管理所

通過以上對遼代陶瓷文房用具之硯台、筆洗與水滴三類器物的介紹與分析,可知遼代陶瓷文房的燒造工藝深受中原陶瓷文化的影響,但造型、裝飾上為適應契丹民族需要而多有創新,尤以其所採用的低溫黃釉、綠釉、黃綠釉及三彩裝飾工藝為特色,由此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也頗具民族風采。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交易前找軍師不打眼!讓收藏變簡單,歡迎搜索小程序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雍正與乾隆的花花世界
康熙瓷上的「米氏雲山」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