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楚都荊州:從「長江之險」到「長江之美」的歷史巨變

楚都荊州:從「長江之險」到「長江之美」的歷史巨變

首發:9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完顏文豪

經考古發掘發現,荊州城牆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為磚城的唯一古城牆。荊州城牆也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我聽見青石板上的馬蹄聲碎了,我聽見關帝廟前外婆的祈禱,我聽說護城河邊的桃花又開了」——作為「楚國故都、三國名城」的荊州,如今古老與現代並行

遊客在荊州古城牆上參觀遊玩。(完顏文豪 攝)

初秋的傍晚,荊州古城牆外東北角的明月公園裡,慢慢熱鬧了起來,跳舞的人們聚到屈原雕像前的小廣場,旁邊一群小孩兒玩起了滑板,年輕的情侶倚靠著水上迴廊的欄杆,一兩隻小狗圍著散步的主人跑來跑去,園內小道旁盛開著艷紅的紫薇花,柳樹枝在陣陣晚風中搖曳著身姿,不遠處的一片池塘里長滿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奔流不息的長江水,浩浩蕩蕩地流過荊州長江大橋,迎面撞上一個象鼻狀的石磯,折了個90度的彎,向南奔流而去。

長江北岸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曾經孕育了輝煌燦爛的楚文化,上演了聞名古今的三國故事,也見證了榮辱興衰的近現代文明。

1992年,考古學家在荊州城以北約4公里,發掘出距今5萬年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這是全國第一處證明原始人類在平原地區活動的遺址,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荊州城北約5公里的紀南城,曾作為楚國都城長達411年,歷經20個帝王。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自丹陽遷都於此,直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佔紀南城,曾經的南方第一大城,僅剩殘垣斷壁。此後秦朝在此地設南郡,在紀南城東南重建一城為治所。

荊州古城牆賓陽樓。(嚴永華 攝)

「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今天的荊州古城牆,始建於三國時期,初為土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諸葛亮西進巴蜀,以圖鼎立之勢,留下關羽鎮守荊州。關羽鎮守此地達十年之久,修築城牆以拒東吳。

荊州城牆歷朝歷代均有維修或重建,明清兩代在五代、宋朝砌築磚城牆的基礎上,構築了條石築基、城磚為牆的磚城,成為今天一面磚牆一面土牆的模樣。

經考古發掘,揭示出荊州城牆是我國延續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為磚城的唯一古城牆。它也被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63歲的孫明慶,幾乎每天都會騎著自行車,繞城牆一圈。這座周長11.28公里、「東西長、南北短」的城牆,承載著孫明慶溫暖又苦澀的記憶,也深深嵌入到老一輩荊州市民的生活當中。

在孫明慶印象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古城內,回蕩著小商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的吆喝聲,夜晚總能聽到熟悉的打更聲,那時候的古城很是清凈,城牆上長著翠綠色的青苔,下雨天,走在南城門下,聽到雨水從城牆上滴滴答答落下來,古城的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

荊州市文史專家陳禮榮回憶,在更早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城內有大片的水域,青磚黑瓦的平房,種麥植棉栽漆樹的田畦壟畝,還有荊農一隊、荊農二隊等生產隊。

後來,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一些市民開始在城牆內外建房子、搭棚子,昔日古城的清凈逐漸被打破。荊州市博物館古建部主任李正貴介紹,當時古城建設缺少規劃與管理,很多廠礦企業和單位在城內蓋辦公樓或宿舍樓;在城牆的東南角,一所監獄藉助城牆的一部分作為圍牆,哨樓、水塔直接建在城牆上;冬天燒煤時,市民就從城牆內側的土坡上取土做煤球。

1982年,國務院公布首批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楚國故都、三國名城」的荊州位列其中。

荊州古城牆外的護城河。(完顏文豪 攝)

在荊州市文物旅遊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忠華看來,荊州在城市化進程中,古城牆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得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名城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的積極呼籲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當時古城所在的江陵縣政府設立荊州城牆保護管理機構,組織開展城牆城樓保護修繕工作。1994年荊州地、市區域調整後,省財政每年安排50萬元專項資金常態化開展古城牆保護修繕工作。

不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荊州古城的保護,沒有專項規劃或管理辦法等相關依據。直到2004年,荊州古城牆開始籌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制定保護管理辦法,既為古城牆保護提供管理依據,也作為申遺的重要條件。為此,文物部門起草了《荊州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但因涉及事項多且經驗不足,此事一度擱置。

2015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修改立法法,賦予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2016年1月1日起,湖北省12個設區的市和自治州,被賦予地方立法權。很快,荊州市將古城牆的保護提上立法議程,保護範圍從古城牆擴大到整個古城,2017年3月1日,《荊州古城保護條例》在四次修改後,經人大批准向社會公布。

4.5平方公里的荊州古城,常住人口多達10.7萬人,人口密度過大,城內交通擁堵,基礎設施落後,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古城牆、城內文物保護單位、古街區,甚至每一塊珍稀植被、每一棵古樹名木,護城河等河湖水系與自然環境風貌,都被列入保護範圍。

據鄭忠華介紹,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古城的保護力度,目前荊州市政府正在利用世界銀行的貸款資金,實施荊州城牆西城牆保護修繕和土城垣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

此外,荊州市已經啟動了古城人口外遷工程,計劃將6萬多人搬出古城,並通過復建城樓、修復古街道,還原古城的原貌本色。

孫明慶和荊州音樂人王鈞、荊州藝術研究所所長曹玲,形成了一個三代人的組合,創作了一個《我的古城》MV,關於古城的歌詞溫暖又親切,「我聽見青石板上的馬蹄聲碎了,我聽見關帝廟前外婆的祈禱,我聽說護城河邊的桃花又開了。」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喚回人們對荊州古城遙遠而美好的回憶。

在片中,出生於1983年的王鈞,用時尚的民謠演唱古城,現代感里流露出千年古韻。對於很多像王鈞一樣,土生土長的荊州「80後」,他們的成長軌跡,與這座城市的兩面並行,古老的一面是荊州,現代的一面是沙市。

1911年的沙市「洋碼頭」。(荊州市沙市碼頭文化館提供)

沙市:改革開放初的全國明星城市

8月末的荊州,處暑節氣剛過,夏日的熱浪尚未退盡,梧桐樹枝頭的片片綠葉開始變黃,空氣中已經有了一絲絲秋意。漫步初秋的荊州,街道兩旁是成排的梧桐樹。

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可見到以鳳為名的建築、酒店,東側護城河外是當地有名的金鳳廣場,就連城區建築工地外圍的圖片牆上,也都有姿態萬千的鳳舞元素,這些都與荊州悠久的楚文化有關。

楚人崇鳳,荊州市博物館陳列的出土文物中,無論是戰國時期的玉佩、著名的虎座鳥架鼓,還是發掘於馬山一號墓中的綉羅,都包含有精美絕倫的鳳形鳳紋。

荊州市博物館館長王明欽介紹,2000多年前,楚國在紀南城定都,孕育了燦爛的荊楚文化,很大因素取決於荊州的地理條件,荊州在古代處於一個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東西以長江水運西通巴蜀、東至古雲夢澤,向北經漢江可達西北的長安和中原的洛陽,南渡長江可至洞庭湖、長沙一帶,同時位於江漢平原的腹地,自古有「魚米之鄉」之美稱,土地肥沃,資源富庶,四周更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江。

古代荊州南渡長江的渡口在今天的荊州市沙市區江岸,溝通南北、東西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沙市在歷史上長江中游商貿中心的地位。沙市在春秋戰國時期,作為楚大江津渡,已有原始的手工紡織和冶陶工藝。

隋唐至宋元,沙市發展為商業要會,市人築長堤,依堤列肆,有「十里津樓壓大堤」之盛,是南北絲綢之路的要衝,繁盛的魚米市場和荊州外港,四方商賈雲集,海客、胡客亦來此貿易。明中葉,沙市曾是全國55大工商業城市之一,與西安、天津、寧波等齊名。康乾年間,「沙津為三楚名鎮,通南北諸省,賈客揚帆而來者,多至數千艘,向晚蓬燈遠映,照耀常若白晝」。

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開闢沙市為通商口岸,日、英、德、丹麥等國在沙市設領事館,外國的煤油、玻璃製品、鴉片、金銀器乃至火柴、紐扣充斥市場,碼頭也被稱作「洋碼頭」。

上世紀30年代,沙市成為全國僅次於武漢、天津的第三大棉花出口市場。民國時期,沙市已有捲煙廠、印刷廠、織布廠、電廠等20餘家現代工業企業,長江岸邊建有43個碼頭,成為長江沿線的「十大碼頭」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沙市從商埠城市逐漸發展成為湖北省的輕紡基地,「紗、油、電」成為沙市工業的骨幹。

沙市和荊州的隸屬關係幾經演變。新中國成立後,荊州曾以荊州專區、荊州地區與荊州地區行政公署的形式存在;1994年,國務院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合併設立荊沙市,兩年後更名為荊州市

沙市解放後曾劃為省轄市,1955年,劃歸荊州專區管轄,1979年改回省轄市,1994年成為荊沙市沙市區,1996年因荊沙市更名而重回荊州名下。

今天的荊州市區,是沿著長江北岸向東西呈帶狀的城市,包括荊州古城在內的上游城區屬荊州區,下游城區屬沙市區。

20世紀80年代的沙市商城。(荊州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改革開放前,由於受到計劃經濟的禁錮,沙市的個體商販被取締,集貿市場被關閉,導致商品流通受阻。荊州日報社原社長邱聲鳴,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舉了「死魚與活魚」的例子,「以往由商業部門統一經營鮮魚,從收購到供應,要經過起捕、驗級、運輸、進倉、零售等多個環節,往往把活魚盤成了死魚,死魚盤成了臭魚、爛魚,還要支付冷藏費等多項費用,群眾吃不到鮮魚,農民看了心疼。」

1978年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沙市冒出來的個體戶,搞起了個體飲食店,卻遭到工商管理部門的層層限制。

沙市市委在充分調查市場情況後,認為這種限制不符合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採取了扶持個體商戶發展的政策。很快,數百個修鎖補鞋的「外來戶」、經營飲食的個體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沙市街頭,沉悶的商業市場一下搞活了,農民擺出的攤位上有40多種鮮魚,群眾能吃到活鮮魚,也成為當時報紙的頭號新聞。

在商業流通體制改革的同時,1979年沙市也開始工業體制改革的大膽探索,按專業化協作和經濟合理的原則對工廠企業實行改組聯合,把企業搞活。1981年,國務院把沙市作為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此後十年里,沙市成為全國的「明星」城市,全國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沙市的改革經驗。

陳禮榮印象中,上世紀80年代是屬於沙市的輝煌時期,城市工業總產值僅次於武漢,有著「小漢口」的美稱,鄰近地市的農民、初高中畢業生、待業青年湧入沙市,各大工廠紛紛辦起了專業技術學校,培養出一大批技術人才。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剛誕生10年,還屬於很少人擁有的「奢侈品」,更多的老百姓還是從黑白電視機里,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活力28,沙市日化」洗衣粉廣告。

1982年,沙市日化率先推出超濃縮無泡洗衣粉,開創了中國洗滌業的新紀元,連續8年獲評「全國最受消費者喜愛的消費品」。到如今,年紀稍長的荊州市民,仍然能一口氣說出這家企業曾經的多個「第一」:第一家在央視打出洗衣粉廣告的企業,第一家把廣告打入香港的內地日化企業,第一家贊助央視春晚的企業,第一家全國500強日化企業,年繳地方利稅過億元,佔全國洗滌市場份額60%以上。

一時間,那條重複著「一比四」的「活力28」廣告詞,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電視熒屏上,傳遍大江南北。

作為湖北省的輕工業基地,沙市有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品牌。在那個年代,家裡有一台沙松冰箱,是一件很讓人羨慕的事。結婚時,購置鴛鴦牌床單和荊江牌熱水瓶,成為年輕人追求的時尚。那時流行的電影放映機,所用的寬銀幕鏡頭出產自沙市光學儀器廠。

據沙市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盛勇回憶,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沙市,人口只有30多萬,卻已經擁有了能夠起降波音737客機的機場,乾淨、整潔的城市道路上,每天上演著幾萬工人騎車上下班的場景,沙市第一棉紡廠就有兩萬多工人,工廠為工人配備了幼兒園、醫院等福利機構,工人每個月能拿到300多元工資,一般公務員工資只有100多元,無錫都跑來沙市學習經驗。

張盛勇介紹,今天的荊州市沙市區,經過荊沙地市的合併調整後,已經發展成為以商業、服務業為核心競爭力的商業區,正在奮力提升城市經濟首位度、打造社會發展首善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這裡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行政區劃之變,產業結構之變,但不變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初萌發出的「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精神,如今像一種強大的基因,仍然激勵著荊州市在新時代譜寫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荊州長江大橋附近的觀音磯。(完顏文豪 攝)

長江大保護的荊州考卷

荊州長江大橋附近的觀音磯,從始建於唐末時的土磯,到明初加固為石磯,已經在長江邊上屹立了1000多年。在歷史上,每逢長江洪峰,觀音磯猶如中流砥柱,頂承江流,挑殺水勢,護衛江堤。

這座土石方總量達90萬立方米的巨大石磯,述說著一代代荊州人治理水患的歷史功績,也曾見證過1954年和1998年抗洪鬥爭的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後,3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曾駐足觀音磯,制定治水方略。

荊州長江大橋附近的觀音磯,一塊石牌上記錄著兩次洪水的最高水位。(完顏文豪 攝)

從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長江,因屬古代的荊州,而得名荊江。這段長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迴腸」之稱。又因地勢低洼,長江帶來的泥沙在此大量堆積,日積月累導致河床高出兩岸平原,形成「地上河」,每逢汛期便有「人在江下走,船在屋上行」的景象。

由於河道彎曲,泄洪不暢,荊江河段極易潰堤成災。據史料記載:從1376年至1949年的573年中,荊江地區共發生水災267次,每遇水患「田廬盡被淹沒,兵民淹斃無算」「號泣之聲,曉夜不輟」,自古就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

明清時期,以荊州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民諺中的「蘇湖熟,天下足」逐漸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盲目的農業開發,人與水爭地,(荊)江(洞庭)湖因洪水出路產生矛盾,加劇了荊州水患。自古治荊州必先治水,水患成為歷史上荊州發展的掣肘。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為解決長江水患,設立長江水利委員會,專負治理長江的責任,首先著重長江中游的治理。除了對荊江大堤進行培修加固外,從1950年起便開展了荊江分洪工程的查勘、測量和規劃設計工作。

經過兩年多的謀劃,1952年4月5日,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大型防洪工程——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10萬名解放軍和20萬人的技術工人、農民,投入到荊江南岸的工地上。

吃盡了水患苦頭的周邊縣鄉群眾,捲起鋪蓋湧入報名點。一個名叫辛志英的19歲女孩,跟著松滋縣米積台鎮上的100多個民工,挑著行李和口糧,走了100多里路,趕到了工程南端的石首縣黃山頭工地。這位年輕的姑娘,在施工中琢磨出了一套錘碎石頭的方法,被當作經驗在工地推廣,後來她也成為20名特等勞模中的一個。

當年6月20日,荊江分洪工程宣告竣工,54孔的進洪水閘,坐落在分洪區的北端太平口,32孔的節制水閘,坐落在分洪區南端黃山頭,分洪區圍堤從四面八方構成了一座天然的蓄水庫,蓄納洪水量為五六十億立方米。

荊江分洪工程竣工後,很快經受了1954年特大洪水的考驗,在抗洪鬥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那個年代,這項僅用了兩個多月就建起來的工程被認為是創造了水利工程史上驚人的奇蹟,而美國密西西比河分洪工程規模僅是此工程的二分之一,卻用了3年時間。

荊江大提上的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完顏文豪 攝)

如今,在距離觀音磯不遠處,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亭聳立在荊江大堤上,毛澤東作出「為廣大人民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的指示以及辛志英等勞動模範的名字,被鐫刻在乳白色的大理石紀念碑上。

往下游數公里的江邊,是幾棟將要拆除的廢棄廠房,圍牆上寫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標語。

這些指示、標語,鮮活地反映了時代主題的演進。

湖北省擁有1061公里長江岸線,是擁有長江幹線最長的省份,荊州轄區內的長江岸線長達483公里,又是湖北省長江岸線最長的市州,所轄8個縣市區都依江而立,特殊的區位,決定了荊州在長江大保護中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荊江大提。(完顏文豪 攝)

近年來,發生在荊江兩岸的變化,體現出荊州在推進長江大保護的歷史擔當。全市關停353處碼頭,復綠310處,清退岸線55公里;推進沿江化工和造紙行業企業整治搬遷;荊州區嚴厲打擊非法采砂,洪湖市整治百里長江岸線,修復百里洪湖生態,石首市關停污染企業,拆除網箱養殖,生態濕地歸還長江……在長江大保護的歷史契機下,荊州市正在努力繪就「萬里長江,美在荊江」的新畫卷。

荊州江邊廢棄廠房圍牆上的標語。(完顏文豪 攝)

古老楚都的發展新路

寫著「共抓大保護」標語的圍牆外,是江邊一條舊公路,這裡如今顯得有點落寂:昔日忙碌的三個江邊碼頭,隱蔽在雜草叢中;岸上一座座空空如也的大樓;偶爾有一輛汽車駛過公路,瞬時揚起一片塵土。

沙市區江邊「活力28」工廠,銹跡斑斑的廠牌和長滿爬牆虎的大門。(完顏文豪 攝)

稍遠處的一個房頂上,「活力28」幾個大字已經生鏽變黃,野蠻生長的爬牆虎,佔領了工廠門樓。在上世紀80年代,「活力28,沙市日化」曾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如今陳舊的樓房,沉寂的廠區,布滿灰塵的鐵門,很難讓人聯想到它昔日的輝煌。

但在不久的將來,這片曾經充滿「活力」的江岸就會迎來新的發展活力。

按照荊州市的遠期規劃,荊江沙市段的生態修復與保護項目未來將在這裡落地,廢棄的工業建築,將被改造成公共藝術中心,沿著長江自西向東分別建成臨江花園、洋碼頭核心區、工業遺產景觀園、活力28創意園等,未來這片區域將變成長江生態風情帶,為荊州文化旅遊的發展打造一張亮麗的名片。

荊州紀南文旅區內大橋上的標語。(完顏文豪 攝)

護城河兩岸一片翠綠,到了傍晚水面上波光粼粼,古城牆與護城河之間的地方,鋪上了兩米多寬的石板路,沿著路邊長著一排排櫻花樹、桂花樹。天色漸漸暗下來,古老的城牆在昏黃的燈光下,露出美麗朦朧的輪廓,愛運動的人們習慣沿著城牆跑上一圈,老人們在悠閑地漫步,石板路上晃動著少年騎單車的身影。

這些美麗的場景,是荊州市在近年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綠滿荊州」行動的「果實」。年均新增造林面積60萬畝以上,力爭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5%,展現出荊州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新作為。

荊州古城向北1.5公里,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的建設工地,工人們在一個穹頂建築上施工,塔吊的吊臂在空中來回擺動,綠化工人在園區內給土地披上綠衣。這片總面積225平方公里的紀南文旅區,未來將依託豐富的楚文化遺址和長湖水資源,建設楚紀南城國家遺址考古公園、郢城歷史文化小鎮、荊楚文化大觀園、環長湖生態濕地公園等一系列旅遊產業園區。

荊州市檔案局局長王佑春表示,荊州豐富的歷史遺存,無論是荊州古城、紀南古城、古墓葬群落等眾多歷史遺址,還是沙市江岸近代商埠、洋碼頭乃至數十年前的舊廠址,都是荊州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演變的重要見證,同時也是屬於荊州的獨特文化旅遊資源。充分保護這些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努力發掘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旅遊潛力,則文化旅遊業有望成為荊州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古老楚都的發展新路。

楚紀南故城遺址。(完顏文豪 攝)

重振製造業輝煌是荊州人不滅的追求。位於荊州開發區的湖北菲利華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多年的自主研發,已經成為國內唯一、全球第五家進入國際半導體採購供應鏈的石英玻璃材料企業,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提供高性能的必備材料。這家企業的發展歷程,是荊州市近年來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縮影。

2018年8月初,荊州市委加快推動荊州高質量發展的決定發布,要求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產業。突破性抓好以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實施「互聯網+服務業」行動,加快發展商貿服務、旅遊休閑、健康養老等新業態……從政策、規劃、環境、人才等多維度擎畫出荊州的未來發展藍圖。

新產業、新機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古城牆、古遺址,在這座現代化城市中煥發生機。在國家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古老楚都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正在奮力書寫一個又一個高質量發展的荊州故事。

(稿件部分內容參考:《沙市市志》《荊州市志》《荊州——一個有故事的城市》《荊州改革開放實錄》等)

荊州美景

冬季的荊州古城牆賓陽樓。(張宇 攝)

荊江夜色。(李忠柄 攝)

荊州古城之冬。(黃鳳雛 攝)

荊州卷雪樓。(張宇 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梁思成和劉致平的「廣漢絕照」:中華古城池的最後圖存
雙面敦煌:數字化讓千年石窟「活」起來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