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1、七葉一枝花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3~10克;研末,每次1~3克。外用:適量,磨汁塗布、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主治癰腫瘡毒,咽腫喉痹,乳癰,毒蛇咬傷,跌打傷痛,肝熱抽搐。

2、三白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水煎服;鮮者適量,或搗汁飲。外用搗爛敷患處。用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白帶、尿路感染、腎炎水腫;外治瘡瘍腫毒、濕疹。

3、了哥王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散結逐瘀,利水殺蟲。屬清熱葯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宜久煎4小時以上),10~15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用治肺炎,支氣管炎,腮腺炎,咽喉炎,淋巴結炎,乳腺炎,癰疽腫毒,風濕性關節炎,水腫臌脹,麻風,閉經,跌打損傷。

4、千里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清肝明目、殺蟲止痛。屬清熱葯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鮮品50克,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熬膏塗。用治風熱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咽喉腫痛、肺炎、大葉性肺炎等。

5、卜芥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散結止痛。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內服: 煎湯,3~9克(鮮品30~60克。需炮製,宜煎2小時以上)。外用:適量,搗敷。主治流感,鉤端螺旋體病,瘡瘍癰毒初起,瘰癧,蜂窩織炎,毒蛇咬傷,毒蜂螫傷。

6、羊蹄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炎、利尿。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用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炎、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泌尿系統感染、睾丸炎、乳腺炎、癤腫瘡瘍、皮膚濕疹、跌打扭傷。

7、馬勃

【功效與作用】清肺、利咽、止血。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6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敷患處或作吹葯。用治風熱郁肺咽痛、咳嗽、音啞;外治鼻衄、創傷出血。

8、苦木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祛濕。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6~15克,大劑量30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調敷;或浸酒搽。用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濕熱瀉痢,濕疹,瘡癤,蛇蟲咬傷。

9、四季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消腫祛瘀。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水煎洗、塗。用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痢疾,脅痛,熱淋;外治燒燙傷,皮膚潰瘍。

10、迎春花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10~15克;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調麻油搽。主治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小便熱痛,惡瘡腫毒,跌打損傷。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11、大青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清斑。屬清熱葯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煎服10~15克。用治溫病、血熱發斑、壯熱不退、痄腮、喉痹、丹毒以及血熱妄行的上部出血症等。

12、金銀花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散風熱。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6~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用治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現臨床上多製成各種製劑,用於治療咽喉炎症、肺結核並發呼吸道感染、肺炎和細菌性痢疾、外科化膿性感染、子宮頸糜爛以及眼科急性炎症。

13、木棉花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葯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6~9克,煎服,或研末服。用治大腸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血崩、瘡毒、金創出血。

14、甜地丁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6~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主治癰腫疔瘡,丹毒,腸癰,瘰癧,毒蟲咬傷,黃疸,腸炎,痢疾。

15、鴨跖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屬清熱葯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鮮品60~90克,內服煎湯,或搗汁,治療感冒、高熱不退、咽喉腫痛、水腫尿少、熱淋澀痛、癰腫疔毒。外用:搗敷或搗汁點喉。 治療麥粒腫:取洗凈的鮮鴨跖草莖1枝,用手挾持呈45°角置於酒精燈上燃燒上段,即可見下段有水珠泡沫液體沸出,隨即將沸出的液體滴於瞼及瞼緣(麥粒腫之局部腫脹處及周圍),瞼皮表面也可趁熱塗之。滴葯前選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塗藥後患者有舒適感,無需沖洗或作任何其他處理。

16、地錦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20克,水煎服或入散劑,鮮品30~60克;外用搗敷或研末撒。用治痢疾、腸炎、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瘡癤癰腫。具有抑菌、止血和中和毒素等作用。

17、山銀花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散風熱。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6~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用治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病症。

18、翻白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止痢,止血。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用量10~15克;或浸酒服。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鮮品搗敷。用於濕熱瀉痢,癰腫瘡毒,血熱吐衄,便血,崩漏。

19、蒲公英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利尿散結。屬清熱葯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30克,內服煎湯,搗汁或人散劑。治療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癧、疔毒瘡腫、急性結膜炎、感冒發熱、急性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胃炎、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20、紫花地丁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消腫。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單味大量可用至30~60克;外用適量,搗爛外敷患處。用治熱毒癰結所致之疔瘡癰腫、乳癰、腸癰、丹毒等症;及肝熱目赤腫痛、毒蛇咬傷等。

21、筋骨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治療咽喉腫痛,肺熱咳血,跌打腫痛。

22、蛇莓

【功效與作用】清熱、涼血、消腫、解毒。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內服煎湯,治療熱病、驚癇、咳嗽、吐血、咽喉腫痛、痢疾、癰腫、疔瘡、蛇蟲咬傷、湯火傷。外用:搗敷或研末撒。治療咽喉腫痛:鮮蛇莓草燉湯內服及漱口。

23、穿心蓮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屬清熱葯下屬中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6~9克,煎服;外用適量。用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頓咳勞嗽、泄瀉痢疾、熱淋澀痛、癰腫瘡瘍、毒蛇咬傷。

24、魚腥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25克,煎服,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用治肺膿瘍、痰熱咳嗽、肺炎、水腫、腳氣、尿路感染、白帶過多、癰腫瘡毒、熱痢、熱淋。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25、委陵菜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於痢疾、痔瘡出血、吐血、咯血、癰瘡腫毒、咽喉炎、百日咳。煎湯內服,用量9~15克,外用鮮品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臨床用委陵菜30~60克治療菌痢;委陵菜煎汁沖洗陰道,治陰道滴蟲病;其復方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

26、敗醬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祛瘀排膿。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用治闌尾炎、痢疾、腸炎、肝炎、眼結膜炎、產後瘀血腹痛。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治療癰腫疔瘡。

27、苦地丁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g,煎湯內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患處。用治時疫感冒,咽喉腫痛,疔瘡腫痛,癰疽發背,痄腮丹毒。

28、苦地膽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屬清熱葯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鮮品用量50~100克;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用治感冒高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外治癰腫疔毒、蛇蟲咬傷。

29、杠板歸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利咽祛濕。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鮮品60~100克;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用治熱毒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濕熱黃疸、水腫、慢性濕疹、瘰癧、疥癬、下肢關節腫痛、淋濁、痢疾等。

30、半枝蓮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尿。屬清熱葯下屬中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30克,煎服;鮮品用量30~60克。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用治晚期血吸蟲病腹水、肝硬化腹水、毒蛇咬傷、瘡癤癰腫。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31、半邊蓮

【功效與作用】利尿消腫、清熱解毒。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鮮品30~90克(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用治毒蛇咬傷、腹脹水腫、黃疸尿少、小便不利、晚期血吸蟲病及肝硬化腹水、跌打損傷,癰癤疔瘡。

32、白花蛇舌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抗癌。屬清熱葯下屬中的清熱解毒藥(一說為抗腫瘤葯)。

【臨床應用】用量50~100克或搗汁,煎服。外用:搗敷。用治肺熱喘咳、咽喉腫痛;濕熱黃疸、胃炎、膽囊炎、膽石症;腸炎、痢疾、腎盂腎炎、尿道炎、盆腔炎;熱毒瘡瘍、肺癰、腸癰、毒蛇咬傷。內服外敷均可。

33、長春花

【功效與作用】解毒抗癌,清熱平肝。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5~10克;或將提取物製成注射劑靜脈注射。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主治多種癌症,高血壓,癰腫瘡毒,燙傷。

34、瓦松

【功效與作用】涼血止血,解毒,斂瘡。屬清熱葯分類下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內服:煎湯,5~15g;搗汁;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研末調敷。用治血痢,便血,痔血,瘡口久不癒合。

35、天胡荽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尿、解毒消腫。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外用適量。用治濕熱鬱結之黃疸、大腸濕熱之赤白痢疾、咽喉腫痛、癰疽疔瘡、跌打損傷之局部瘀腫等。

36、大飛揚草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通乳、滲濕、止癢。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雌性豚鼠在性成熟期前給予大飛揚草,可使乳腺加快發育及泌乳。還具某些利尿、致瀉作用;無抗菌作用,亦有謂1:5~1:60有某些抗菌作用者。

【臨床應用】用量6~9克,煎服;鮮品1~2兩,外用:煎水洗或搗敷。用治急性腸炎、菌痢、淋病、尿血、肺癰、乳癰、疔瘡、腫毒、濕疹、腳癬、皮膚瘙癢。鮮大飛揚草1~2兩,酌加水煎服,日服2次,治小便不通、淋血(《中藥大辭典》上冊)。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37、馬齒莧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屬清熱葯下屬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煎服;鮮品用量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用治腸炎、菌痢、疔瘡腫毒、蛇蟲咬傷、痔瘡腫痛、濕疹、急性皮炎、亞急性皮炎、帶狀皰疹、產後及功能性子官出血、闌尾炎、鉤蟲病。

38、錦燈籠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利咽、化痰、利尿。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15~20克,煎服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用治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小便不利,外治天皰瘡、濕疹。近期用於防治癌症。

39、綠豆

【功效與作用】清熱,消暑,利水、解毒。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15~30克,大劑量可用120克;研末;或生研絞汁。外用:適量,研末調敷。主治暑熱煩渴,感冒發熱,霉亂吐瀉,痰熱哮喘,頭痛目赤,口舌生瘡,水腫尿少,瘡瘍癰腫,風疹丹毒,藥物及食物中毒。

40、鴉膽子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截瘧、止痢、腐蝕贅疣。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0.5~2克,用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吞服。外用適量。用治痢疾、瘧疾;外治贅疣、雞眼。

41、羅漢果

【功效與作用】清熱潤肺、滑腸通便。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9~15克,內服煎湯。用治傷風感冒咳嗽、咽痛失音、暑熱口渴、腸燥便秘。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42、青果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煎服。用治咽喉腫痛、咳嗽、煩渴、魚蟹中毒等症。臨床用治細菌性痢疾,霧化吸入療法治療咽喉炎,其復方外敷治療口瘡、皮膚病,復方口服治療咽癢乾咳等。

【藥理研究】青果水提液具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用;青果能興奮唾液腺、增加唾液分泌從而起助消化作用。

43、連翹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6~15克,水煎服。用治癰疽、瘰癧、乳癰、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高熱煩渴、神昏發斑、熱淋尿閉。

44、木鱉子

【功效與作用】散結消腫,攻毒療瘡。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0.9~1.2g,外用適量,研末,用油或醋調塗患處。用治瘡瘍腫毒,乳癰,瘰癘,痔漏,乾癬,禿瘡。

45、無患子

【功效與作用】清肺祛痰、利咽、行氣、殺蟲。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3~10克。用治咳喘、咯痰不爽;咽喉腫痛、白喉、乳蛾;氣滯腹脹、疝氣脹痛;小兒疳積及蛔蟲病。此外,尚可治牙齦腫痛、皮膚癬瘡及滴蟲性陰道炎。

46、無花果

【功效與作用】健胃清腸、消腫解毒。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50~100克,煎湯內服,用治腸炎、痢疾、便秘、痔瘡、咽喉刺痛、癰瘡疥癬。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或研末吹喉。

老中醫經驗分享:清熱解毒藥50味的功效與作用,整理3天,建議收藏

47、漏蘆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排膿通乳。屬清熱葯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4.5~9克,內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乳房腫痛、乳汁不通、癰疽發背、瘡瘍等症。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甫敷,孕婦慎用。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藍根5克,漏蘆7.5克,牛蒡子2克,甘草2.5克,水煎服。

48、黃葯子

【功效與作用】清熱、涼血、解毒、消癭。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3~6克,水煎服。用治咽喉腫痛、癰腫瘡毒、蛇蟲咬傷、甲狀腺腫。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患處。

49、黃芩

【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葯。

【臨床應用】用量3~9克,煎服。用治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50、拳參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止血、消腫。屬清熱葯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用量3~10克,鮮用加倍,內服煎湯,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用治濕熱泄瀉、痢疾、肝炎、血熱、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痔血等。外傷出血、無名腫毒、癰癤疔瘡可取鮮品搗敷患處。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可單味煎湯漱口或含咽。此外,本品內服尚可治溫病高熱驚癇抽搐,多加入止痙葯中同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