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求婚時為什麼都說「你願意嫁給我嗎」,這次終於有了答案!

求婚時為什麼都說「你願意嫁給我嗎」,這次終於有了答案!

人不可能永久輝煌,也不可能永遠落魄,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然而,當有人向你伸手,需要你的幫助的時候,就怕他不是單純地索要幫忙,而是有心利用。

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有時候希望對方能給我們做一些事,我們用語言把這個希望表達出來,往往無意間就形成了一個指令。

但是,指令本身是一個內容。比如,我給你一個人說,「幫我倒杯水過來」,這句話是一個內容,就是倒水這個動作本身。

關係溝通

但是,這內容背後它其實藏著一個關係溝通。在這句話裡面,我實際上做出了兩個層面的輸出:第一,我需要一杯水,這是內容層面;第二,就是關係層面,我發起了一個定義,我把它定義為應該服從我命令的那個人。

倒水這件事當然是可以做的,人人都可以做。但是不一定會做,因為他在考慮,到底是哪一層溝通,如果他真的幫我倒了水,內容層面上在聽我的話,可是在關係層面上意味著他接受了我的定義,這就是在行為上給我的一個授權,他授權我給他的命令是有效的。

就好像是他成為了我的一個下屬或僕人。有的時候會很不爽,特別是我和他在關係上沒有尊卑之分,不是他的領導或者貴賓,他幫我做這件事,他就會有點屈辱。

如果說我確實手腳忙亂,那會兒確實顧不上喝水,給他這個要求,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是遊手好閒的在那坐著,我就給旁邊的人說「你幫我倒杯水過來」,有的人就會頂我一句「你不會自己倒呀」,或者人家客氣地說「我現在不方便,你自己倒吧。」

他是真的不方便倒水嗎?不一定,也許他只是不想接受我對關係的定義。

比如:孩子本來想做事,想收拾房間,媽媽在旁邊來一句:你看你房間亂的,趕緊去收拾。孩子一聽:我本來打算收拾的,現在我不想動了。

你覺得這孩子彆扭嗎?其實不是,是因為媽媽給了這個指令,收拾房間這件事就不再是收拾房間這個動作本身了,它附加了一層含義,因為我一旦做了這件事,那就意味著我在服從於你。

我本來願意做這件事,但是,我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一種關係,為了拒絕這個關係,這個孩子就拒絕這件事。

有時候坐地鐵就會遇到這種情況,你有座位,一個老人家站到你面前,你要是看到了,當然就會站起來讓座。

如果沒看到他就會提醒你,有的人語氣很硬,會說:「小夥子,給我讓個座兒!」

這就是我們說的這個情況,我本來可以讓座,但是我現在讓座就變成我該讓的,我就會很不爽,大部分人就忍了,可是我也遇到過反唇相譏說「我憑什麼要給你讓座呢?」

然後就吵起來了,這種架吵的很吃苦,不佔理,圍觀群眾都說「你那麼年輕,給老年人讓個座,怎麼還不願意了,什麼素質呀。」

但其實重點根本不是讓不讓座的事,重點是讓座背後的那層關係,我到底是因為照顧你才讓座,還是因為屈服於你才讓座,這到底是人情呢,還是好像你給我的一個義務。

請求式關係

如果這個老年人比較有技巧一點,就會說「小夥子我腿腳不太好,你能不能讓我坐一會。」這個做法加了一個「能不能或者好不好」,所以在內容層面上他還是想讓你幫忙,但是,在關係層面上他換了一種關係。

意思是說:雖然我有這個需要,但是你要是拒絕我,這也是你的權利。

想想看,如果老年人這麼去說的話,我相信99.9%的人,都會二話不說站起來幫著忙的,這種表達方式和前面的指令相對應,叫做「請求」,它定義的關係是我接受,你有你的自由意識,所以我只是提出了我的需要,你可以答應你也可以拒接我。

當然了,你用請求的方式和別人說話,理論上來說,你被拒絕的概率就會增加,因為其實你是在邀請別人對你有一個回應,「好不好?不好」,「能不能?不能」,「可以嗎?不可以」。

他可以答應你,也可以不答應你。

家長在管孩子的時候,如果有事實不容商量的話,就不要開這個口,你可以在溝通的時候直接用指令的語氣,動用我們在關係上的權威性,而不要在那個命令後面加上一個「好嗎「?

比如在軍隊里:長官在下令的時候,還問上一句好不好,同不同意嗎?當然家長也不可以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說,「紅燈亮了,這個時候你可不可以不要過馬路,你慢一點好嗎?」這個時候他是不會用請求的語氣的,因為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命令。

但是,凡事不絕對,有時候我們在溝通當中,用的請求的語氣,對方反而更願意答應。

定義的位置

剛剛讓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又比如說:在求婚的時候,你明知道對方可能是願意的,可是你要用非常謙卑的請求的語氣問「你願意嫁給我嗎?」

這個提問方式,就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被選擇、被考慮的位置上,這個位置的好處就是很平等,被問到的人,她不需要為了反抗這個位置而反抗你的要求。

如果你直接被指令給拒絕了,對方拒絕的可能不是這件事,而是拒絕你給她定義的這個位置。我可以給你倒水,但我憑什麼給你倒水呢?

如果我們用請求的方式重新定義說「你可以拒絕我,我承認你有被拒絕的權利」,一旦我們被給予了這種空間,反而我們不需要用拒絕去證明什麼和反抗什麼了。

既然,你承認了我有這個權利,那我就可以專心考慮,我到底要不要倒這杯水本身,而不需要借著倒水去表達別的東西。

如果倒水就是倒水,讓座就是讓座,那這些事怎麼好拒絕呢?

我們舉的是生活當中一些很小的例子。其實,每個人都懂,但是在大事上,我們也會犯類似的錯誤,有時候我們需要幫忙做什麼事,覺得胸有成竹,覺得這件事你肯定會答應,結果被拒絕了。

這種時候,問題是到底出在這個事上面呢,還是出在這件事背後我們自身的態度上呢?會不會你的拒絕,只是為了拒絕我對這種關係的某種定義。

在我的經驗當中,越是穩操勝券的關係,越是有可能出現反轉。如果是一件對方多半會答應的事,你最好放低一點姿態,避免在關係上形成「這件事不是不能做,但你吃准了我一定會做,那我就偏偏不想按你的想法去做」這種尷尬的局面。

要記住,有時候對方拒絕你,不是在拒絕你的要求,而是在拒絕你定義的關係。

所以,無論你我,說話做事之前一定要先換位思考,先想想別人的感受,盡量禮貌一點。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只要你態度誠懇、溫和,適當地定義你尋求幫助的位置,而不是別有用心地去利用,定能贏得他人的幫助,迎來大家的喝彩!

專輯:換個角度,洞悉相處之道

主播:Momself

喜馬拉雅: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5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士書局 的精彩文章:

職場的不同階段,警惕這三種典型錯誤

TAG:芝士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