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詩曰:「晨隨清風寫墨竹,夜借明月尋蟬音,鬧市不唱流行曲,書齋常懷古人心。」此詩作者乃蜀中墨竹畫家千江月也。千江月者,文同故里人氏、美學博士盧加強先生是也,四川省藝術院(沫若藝術院)院長,國中文化創意策劃界高人,與吾相識有年。他之畫竹,緣起於先賢文同。文同善畫墨竹,乃湖州竹派之肇始者,中國文人畫的重要源頭。中國畫分為山水、花鳥、人物三「種」。墨竹屬於花鳥畫(種)之一「科」。更有意思的是,竹與其他花鳥畫尚又有所不同,歷史上,出現了湖州竹「派」。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何梅、蘭、菊未能各成為一派,國色天香的牡丹未能成為一派,唯獨畫竹可成一派?個中緣由,我想,不是三言兩語就可說清楚、道明白的。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竹,禾本科竹亞科植物的統稱,多年生的木質化禾草植物。中國是竹的中心產區,原本尋常之至。竹,修長挺拔、疏暢灑落、蒼翠蔥鬱。說到竹子,其在中國文學藝術歷史上登場甚早,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曾出現一些詠竹名句,比如用「綠竹猗猗」以頌竹之盛,用(竹頭翟)翟竹竿,以美竹之長。《毛詩序》中說:「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說話(聽覺)也,文字(視覺)也,嗟嘆、詠歌也都是言的一種,手舞足蹈是言不盡意之餘,迫不得已所採取的肢體語言。用今天的話說,上述種種,都叫表達。文人騷客揮筆寫字畫畫,一句話叫「筆歌墨舞」,是紙上的歌唱與舞蹈。竹之為物,刺激人們的感官,因竹心動、為竹感嘆,自然而然發出讚美之聲者,當是詩人;在案牘勞形之餘、在吟詩作賦之餘,為竹所吸引,情不自禁要將眼前之竹、胸中之竹的其形、其貌、其姿、其態、其神、其韻直觀呈現出來,並告訴別人,這些竹到底是什麼、怎麼樣、意味著什麼者,就是畫家。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文同就是這樣一個人。文同以降,中國文人逐漸摸索出一套規律——也就是畫竹的時候,自覺不自覺地將書法的用筆用在繪畫上,這,特別有意思。與其說這種感悟來自巧合,毋寧說是一種必然。後來有人得出了「書畫同源」的結論,並得到更後來者的認可。因為漢字最初「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每個字都有圖畫的意味。象形,是漢字最為突出的特徵,其次,漢字字體豐富,既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又有分書、楷書、草書;漢字點畫形式多變。人們在書寫漢字時,要想把字寫好,就必須掌握「永字八法」,即「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唐代的李陽冰說:「昔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更有人用永字八法(的原理)來賞析漢字,發現我們所看到的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個的字了,而是一個個完美的結構,一幅幅充滿線條運動感的畫面。且像趙孟頫這樣的聰慧之士感悟到了書畫之間的相同、相通之處——「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清代那位畫竹的高手鄭板橋不僅用書法的運筆方式畫竹子,而且將書法創作的方法論也借用了過來,他說,「書法有行款,竹更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有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有疏密……」歷代畫竹的高手們,眼觀著竹、心想著竹,口念著竹,筆下寫著、畫著竹,寫寫畫畫之中,推竹及己、推己及竹,發現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之四德和「剛、柔、忠、義、謙、常」之六品。竹子,已經從一種木質化禾草植物、一種審美對象逐漸變成了一種氣質的比喻、人格的象徵和道德的尺度,自然之竹,便成為心靈之竹、精神之竹、人格之竹、情懷之竹、象徵之竹、符號之竹、文化之竹了。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繼吳道子、文同之後,畫竹聖手們再去面對竹子的時候,眼中之竹早就隔了一層又一層先入為主的態度、意識、情感、概念、觀點、思想了,無論房前屋後實實在在的真竹,還是書法、繪畫、詩作里的虛擬之「假竹」,都已經不是吳道子、文同(與可)之前那些猗猗綠竹了。吳道子、文與可當年畫竹,多系對景寫生,大概以摹形再現為主,吳、文之後,世代畫竹者,舉首望之,低頭思之,朝夕相對者,均已非具體、自然、鮮活之竹,乃理性之竹、概念之竹、抽象之竹也,大多以形寫神,強調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以傳神表現為主。今人畫竹更有深厚文化積澱附著在竹子之上,竹,已經失去了其天然、本真。自從吳道子、文同畫竹以來,中國文人畫竹者前赴後繼,代不乏人,以竹自警、以竹自勵、以竹自況者比比皆是,一部文人史,幾乎就是一部詠竹、畫竹史。這樣的情形十分奇怪,全世界僅為中國所獨有。假如要類比,大概只有西方美術上的裸體可與中國的竹子相提並論。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千江月畫竹,肇因於文同故里。顯然,並非他與幽篁翠竹的初遇致其「情動於中」使然,乃為文同故事的熏陶、墨竹繪畫所展現的一種文人生活方式的吸引耳,是效法古代文人在道德情操上的一種自許的行為。悠久深厚的傳統,在奠定今日審美高度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也是對今人的規約和限制。對待傳統,態度很關鍵。以正確的態度待之,傳統是財富,以錯誤的態度待之,傳統就是包袱。在千江月畫竹之前,已有無數名家大師可以仰望、膜拜,已有無數傑作精品可以臨摹、研習,已有無數書論、詩論、畫論可以咀嚼、融通,更有西方藝術實踐和系統的美學理論可供辨析、參酌。畢竟如錢鍾書先生所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我相信,只要足夠聰明,世間諸種道理其實瞬間可懂,但繪畫的確是一門手藝。而手藝不能馬上練成,需有繩鋸木斷的決心和水滴石穿的毅力。千江月的勤奮令我吃驚,他算得上百忙之人,東南西北做講座、搞策劃,馬不停蹄,居然能夠做到每日六時即起,濡毫弄墨,不亦樂乎。頗似古人「聞雞起舞」的作風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審美王國,更多的是一個感性世界,世間的竹、眼前的竹、胸中之竹最終化變為畫家筆下之竹這個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生命過程,與畫家的知識、文化、修養、氣質、趣味、性情和境界密不可分,一幅《墨竹圖》擺在人們面前,功夫如何、手藝如何、趣味如何、境界如何,它一言不發卻勝過千言萬語,一切的一切均昭然天下。千江月畫竹善於探源析流,頗具史家眼光,多思善謀而少盲動;且他又博覽群書,古今中外美學理論功底紮實,又非常聰明地心摹手追一幹當代名家,把自己的坐標找得准。用他自己的話說,「文同東坡之文氣,吳鎮譜系,夏昶之真書味,石濤之野戰,板橋之瘦勁清雅,吳昌碩之金錯刀,董壽平之率性,蒲華之水墨淋漓」都是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營養,關鍵在於是否與他對得上路,關鍵在於他是否能夠吸收、消化變成他自己的血肉、魂魄。在我看來,他的墨竹,有的水墨淋漓,激情澎湃;有的濃淡相宜,層次豐富;有的生機盎然,無論風竹雨竹,均氣勢盛大,氤氳著一種奔騰的生命氣象,但都恣意率性,不僵化,不死板,不拘泥、無匠氣,所作禽鳥靈動可喜,彷彿喚之能應,觸之欲飛,情趣盎然。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滿園翠竹隨風舞,一方硯田水墨醉——觀千江月寫竹

眾所周知,千江之月僅為天上之一輪月耳。天上可有月,但江中並無一月,江中只有一月影而已。明月影徘徊於千江之中,一月頓成千月。千江月,寓「月映萬川」之意,頗富禪機。雲中之月與水中之月撲朔迷離,難分難辨,其美迷人,令人心旌搖蕩;其象啟人,令人反觀自省。一輪月與千輪江月交相輝映,照耀一竿又一竿中國之竹、照耀一棵又一棵中國文人之心。一樹一菩提,一竹一世界。竹,一枝一葉也罷,渭川千畝也罷,對於善於洞幽燭微、融會貫通的千江月來說,都同樣是進入審美王國的不二法門。畫墨竹,無非水、墨、紙、筆、手、心的互動而已,他已經參悟到,點有點的性格,線有線的表情,面有面的格局,體有體的氣勢,並且在常年的具體的創作中深思之、品匝之、琢磨之、掂量之,已頗有心得。他的詩《好畫應合三人行》說:「好畫應合三人行,古人今人與本人。一脈宗親時代風,自家面目別樣心。」據畫家自己說,他也曾研習過鄭板橋,但是,他最終放棄了鄭板橋,為什麼?鄭板橋的氣質與自己的氣質相差甚遠,鄭板橋是典型的江南文人閑逸儒雅,以精緻勝;而他自己風風火火,粗獷豪放,當以氣勢勝。是以,千江月之竹,往往激情涌動,野逸狂放,生命力極其健旺——那,才是他的墨竹!墨竹是最為典型的中國文人畫,遠追古人、旁視今人、反觀本人,當然十分重要,但筆者以為,還當參考洋人。畢竟,如今已是地球村時代了。

千江月畫竹,因與文同之緣分而始,自認宿命、自承使命,凸顯了一個真正的當代文化人的文化情懷、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關鍵他對畫竹有著濃厚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的才華所透露出來的隱約消息。「昨夜清風入我懷,吹得墨竹滿書齋。」千江月為他的詠竹生活而快意、愜意、為他的寫竹光陰而痴迷、沉醉,他不缺天賦、勤奮與激情、不缺方法和思想,且又正值年富力強之際,未來還十分漫長。我始終相信,中國畫家的「功夫」是由「工夫」奠定的,時間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首先必須是一個詩人、一個書法家,然後才能成為一個國畫家。書法訓練為繪畫準備筆墨功夫,詩歌(文學)修養為繪畫準備表現內容、趣味、風格和意境。正如張汀先生所言:筆墨是底線、詩意是底蘊。誠哉斯言!繪畫藝術精進的過程,嚴格說來,就是畫家修行的過程。修行是因,藝術是果。假以年歲,我相信,他的墨竹定將名噪天下,為自己覓得一席之地。我們完全可以期待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楊榮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網 的精彩文章:

生命的讚歌——荊桂秋的花鳥畫創作

TAG:中國美網 |